每日經濟新聞 2024-08-12 17:19:02
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進一步推動多元化的國際物流通道,不但彌補了不沿邊、不靠海的短板,還將本土適合運輸的產品,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并融入國內大循環,為本土企業提供貿易便利,極大促進經濟發展。
每經記者 張文瑜 西安 每經編輯 賀娟娟
在中國經濟版圖上,有這樣一些特殊的區域。
它們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承載著重要的示范、引領、帶動作用。它們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肩負著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的歷史重任。
這就是自貿試驗區,一個孕生于“一帶一路”建設、秉承國家“開放創新”基因、擔負著國家開放重任的綜合試驗平臺。
2013年至今,我國分7批設立了上海、廣東、遼寧、山東、北京、陜西、新疆等22個自貿試驗區(下設片區57個),已然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
2017年4月1日,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成立,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正在成為陜西擴大對外開放的排頭兵。
幾年來,其在投資改革、貿易監管、人文交流、產業發展、金融創新、通道建設等多領域累計形成686項創新案例,其中39項案例得到國務院和相關部委通報肯定,88項案例在全省復制推廣,充分發揮了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
前不久,中山大學自貿試驗區綜合研究院發布了“2023—2024年度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在全國57個自貿片區中排名第16位,在全國28個內陸型自貿試驗區中,西安區域制度創新指數排名第五,較上年度有所提升。
自貿試驗區向來是深層次改革的排頭兵。
與各類開發區、綜保區不同,自貿試驗區的核心是制度創新。雖然以“自由貿易”為名,但其制度創新的內容并不局限于貿易和投資領域,也包含轉變政府職能、服務國家戰略等方面。
西安區域在投資、貿易、金融等方面開展先行先試,進行大量的制度創新,形成了許多標志性、引領性制度創新成果。
例如在貿易便利化方面,西安區域創新推出“安檢前置、區港聯動、抵港直裝”的中歐班列出口貨物區港一體化監管模式。
“安檢前置”:依托西安綜合保稅區,將搭乘中歐班列長安號的出口貨物在此集結,打通海關與鐵路數據連通,鐵路部門將安檢工作前置于綜保區口岸作業區。
“區港聯動”:高效入區集結貨物,使用一單多報系統簡化進出區申報步驟,利用智能卡口自動識別集裝箱號和查驗放行信息,一站式完成鐵路安檢和海關查驗。
“抵港直裝”:出口貨物可直接運抵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后直裝車。
“這樣一來,貨物出區時間由原來2天以上壓縮到2小時內,西安綜保區出口通關時效從1.6小時降到0.8小時,降幅達50%。提升貨運通關及運輸效率,節約運輸成本,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發揮了積極作用。”陜西自貿試驗區相關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西安區域還設立了二手車出口一站式服務中心,在全省首創“二手車出口+中歐班列+TIR國際公路運輸+保稅+啟運港退稅”業務模式,致力打造面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二手車出口集結中心。
今年1-7 月,西安市新增二手車出口資質企業16家,出口二手車2319臺,同比增長83.2%,出口金額6037萬美元,同比增長4.5倍。
僅上半年,西安區域就培育形成創新案例25項,其中,“科技創新‘五力’新模式”入選國家商務部第五批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
自貿試驗區是城市國際化發展深化的重要標志,往往結合港口、機場所在城市片區設立。借助“空港”和“陸港”兩大平臺,西安亦打開了對外開放的“黃金通道”。
今年上半年,西安開通了胡志明市至西安的直達航線,開通西安與俄羅斯之間的第6條全貨運航線——西安-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航線,復航“西安-塔什干”全貨運航線等,為陜西自貿試驗區對外開放織密了航路。
其中,西安-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全貨運航線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今年首條新開國際全貨運航線,由俄羅斯航星航空執飛,每周2班,往返可用載量50噸,出港主要運輸郵件、普貨、跨境電商貨物,進港主要運輸肉類、酒類等俄羅斯特色產品。
6月15日正式復航的“西安-阿拉木圖”國際貨運航線,則由西北國際貨航執飛,往返可用載量50噸,主要服務本地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產業供應鏈需求。
6月16日,GJ8937航班從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飛往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至此,西安實現了中亞五國七城航線全覆蓋。
據不完全統計,作為陜西、西安接駁世界的“空中絲綢之路新起點”,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通達世界的客貨運航線累計110條,其中國際客運航線84條,國際貨運航線26條,通達全球43個國家、88個主要樞紐和經濟旅游城市,每天國內外航班起降約1000架次。
“西安實現中亞五國七城客運航線全覆蓋,初步構建起‘絲路貫通、歐美直達、五洲相連’航線網絡格局,是通達世界的國際樞紐和全球創新資源接駁地,也為中亞地區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上述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
陸港方面,一列名為“長安號”的貨運班列穿越大漠戈壁,跨越高山平原,將以西安為集結中心將全國的貨物送往遙遠的歐亞大陸,至今運行超過10年。
中歐班列(西安)國際干線達到18條,“+西歐”線路達到24條,截至今年7月,中歐班列(西安)累計開行超20000列,開行量、貨運量等指標穩居全國第一。西安也成為全國首個中歐班列年度開行突破5000列的城市,平均每100分鐘就有一趟中歐班列在西安國際港站駛出或抵達。
這條貿易線路,也已經編織成一張龐大的網絡,通達歐洲25個國家223個城市,連接11個亞洲國家超100個城市,成為運輸時效最快、智能化程度最高、線路輻射最廣、服務功能最全、綜合成本最低的班列。
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視角下,自貿試驗區這片創新沃土不僅是深化改革的試驗田,更是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的重要支撐平臺。
尤其是自貿試驗區與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聯動,形成了一個高效的創新平臺,不僅能夠吸引高附加值的國際產業落戶,還能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一組數據可以說明:截至2024年5月底,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新登記經營主體21.92萬戶,其中新登記企業12.3萬戶,含外資企業1041戶。
其中,高新功能區探索服務型制造新模式,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占全國12%;經開功能區開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成為陜西首個工業產值超千億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國際港務區功能區融資租賃企業占全省70%以上,會展產業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推動了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現代物流、檢驗檢測、會議會展等為代表的優勢產業在陜西自貿試驗區快速聚集。
此外,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進一步推動多元化的國際物流通道,不但彌補了不沿邊、不靠海的短板,還將本土適合運輸的產品,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并融入國內大循環,為本土企業提供貿易便利,極大促進經濟發展。
除了推動自身發展外,陜西自貿試驗區各片區也與其他自貿片區協同,推動創新制度、資源和成果的共享。
此前,西咸新區自貿辦與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行政審批局攜手簽署了一份意義重大的合作協議,搭建了一座政務服務“通辦”橋梁。
想象一下,在西安的企業家們不必再長途跋涉到山東,就能輕松辦理各項審批手續;而山東的創業者們也可以“足不出戶”,享受到西安的優質政務服務,這就是“跨省通辦”和“遠程異地評標”帶來的便利。
“這一創新舉措,不僅提升了行政效率,更為兩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
于陜西自貿試驗區而言,合作觸角并未止步于此。
前不久,西安管委會帶領海關、稅務等部門以及各功能區、代表性企業平臺組成的代表團,遠赴新疆開展交流推廣活動。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他們與新疆自貿試驗區烏魯木齊片區、霍爾果斯片區以及阿拉山口綜保區簽訂了《聯動創新合作協議》。
這份協議勾勒出通道建設、產業互補、平臺共享等多個領域的協同聯動。它不僅是一紙合約,更是兩地深化互利合作的堅實基礎。隨著協議的落實,也將看到更多跨區域的創新項目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開花結果”。
2024年上半年,22個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達到1039.6億元,進出口總額達到4.1萬億元,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實現了占全國20.8%的外商投資規模和19.5%的進出口規模。
22個“試驗田”撬動4.1萬億外貿,中國自貿試驗區交出的這份“成績單”不可謂不亮眼。
作為其中一員,未來,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亦將持續在制度創新、區域協同等方面開展先行先試,形成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創新經驗,為我國后續自貿試驗區擴容、國內新開放格局貢獻更多力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