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7-19 00:10:23
◎王宇表示,健康城市的建設不是一時一事,也不是一個部門來進行,而是由政府綜合管理、共同推進建設,在健康人群、健康設施、健康條件保障等幾個維度上都要均衡發展。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每經編輯 陳旭
7月16日至18日,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第三屆大會(以下簡稱大會)在京舉行,本屆大會以“健康無處不在——可持續發展的2030時代”為主題,設置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實現全民健康”和“創新促進健康”三大板塊議題。
大會舉行了20余場分論壇和圓桌會、沙龍等,圍繞全球衛生治理、醫藥衛生發展、科技創新賦能及健康產業融合等前沿熱門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分享經驗,凝聚共識,推動各方合作。
分論壇現場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攝
在分論壇之一的健康城市市長論壇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國內多個健康城市建設的管理者和專家,對健康城市的認識以及在健康城市建設中的經驗和創新做法展開了熱議。
分論壇結束后,《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本次分論壇的主持人、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原主任王宇,請他對健康城市的內核與外延、創新做法等話題發表看法。
NBD:在推進健康城市建設過程中,不同城市采取了各具特色的實踐模式,今天哪些健康城市建設給您留下了印象?
王宇:例如武漢的東湖綠道展現健康生活模式,杭州利用豐富的水系開發西湖周邊的健康城市建設,北京各個區也逐漸增加運動設施并增加人與自然的接觸機會,成都打造公園生態體系等,這些健康城市的建設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雖然各地的健康城市建設方式有所不同,但對健康城市建設這件事,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即健康城市的建設不是一時一事,也不是一個部門來進行,而是由政府綜合管理、共同推進建設,在健康人群、健康設施、健康條件保障等幾個維度上都要均衡發展。
NBD:您剛才提到成都的健康城市建設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否詳細介紹一下?
王宇:成都本身有著很好的自然環境條件,這就讓成都有條件去推進公園城市的建設,加上人們的生活比較悠閑安逸,適合養老。
不過,成都位于四川盆地,所以它沒有很好的空氣流通和凈化的自然條件。在論壇演講環節,成都市副市長王乾提到,成都厚植城市生態本底,建設三級通風廊道,科學引風入城,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減輕空氣污染。這就體現了成都健康城市建設的細節,針對成都的空氣流通問題,專門在通風方面進行設計,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NBD:您認為健康城市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政府如何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確保健康城市建設能全面融入城鄉規劃、建設和治理的全過程?
王宇接受記者專訪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攝
王宇:健康城市實際上是今后普通居民生活工作的環境和方式。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城市給出定義,健康城市應該是一個不斷開發、發展自然和社會環境,并不斷擴大社會資源,使人們在享受生命和充分發揮潛能方面能夠互相支持的城市。
關于如何建設健康城市,一句話總結就是,要在所有政策中融入健康的要素,也就是說,政府在進行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時候,每一個環節都要考慮到健康的要素,也要保證每一個環節都是健康的。
NBD:能否簡要回顧一下我國健康城市建設的主要發展歷程?從最初的試點到現在的全面推廣,有哪些關鍵節點和標志性事件?
王宇:首先要明確,人類對于城市的認識是在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和豐富的,以前在我國人均收入還比較低的時期,我們提出來的是“衛生城市”的概念。1989年,我國啟動了衛生城市創建工作,要求大家生活在一個干凈、衛生的環境里,例如居室干凈、街道干凈、環境干凈等。
后來,我國包括世界衛生組織都意識到,僅僅做到衛生城市是不夠的,沒有達到健康的要求,于是就提出了健康城市的說法,這在上世紀90年代逐漸被大家認識和接受。我國于1994年起開啟健康城市建設的探索,2007年在部分地區開展了項目試點工作。
健康城市可以說是衛生城市的升級版,通過完善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改進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健康服務,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滿足居民健康需求,實現城市建設與人的健康協調發展。通俗地講,就是衛生城市偏重硬件,健康城市是軟硬兼重。
NBD:在未來,健康城市建設還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政府和社會各界將如何共同努力,推動健康城市建設向更高水平發展?
王宇:我們現在對健康的認識和考評數據,都是建立在循證醫學上的,需要我們要有科學的依據。舉個例子,我國各地的人均壽命具有一定的差異,那么就要分析是哪些因素導致的這種差異,是醫療的差距還是養老服務的差距或者飲食營養差距等。
我們需要把這些分析論證做出來,然后再進行針對性的改進和提高,這樣我們才能提出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基于科學分析論證后的證據,改進我們的生活環境。也就是說,健康城市是以人為本,從人的本身出發去考慮和設計,而非主觀臆想去推動健康城市建設。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李宣璋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