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7-17 23:01:59
◎公告明確提出,企業在2024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間發生的節能節水、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專用設備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投入,不超過該專用設備購置時原計稅基礎50%的部分,可按照10%比例抵免企業當年應納稅額。
◎公告明確,享受本公告規定的稅收優惠政策企業,應當自身實際使用改造后的專用設備。
每經記者|石雨昕 每經編輯|陳旭
7月17日,國家稅務總局官網發布的信息顯示,近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關于節能節水、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專用設備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企業所得稅政策公告(以下簡稱公告)。
公告明確提出,企業在2024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間發生的節能節水、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專用設備(以下簡稱專用設備)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投入,不超過該專用設備購置時原計稅基礎50%的部分,可按照10%比例抵免企業當年應納稅額。企業當年應納稅額不足抵免的,可以向以后年度結轉,但結轉年限最長不得超過5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是《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發布以來,首個針對專用設備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公告明確,享受本公告規定的稅收優惠政策企業,應當自身實際使用改造后的專用設備。
根據公告,企業在進行節能節水、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專用設備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時,可以享受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覆蓋2024年至2027年,為企業提供了較為長期的規劃周期。
西南財經大學財稅學院稅務系副教授郝曉薇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表示,具體而言,如果企業在改造上的投入不超過設備原計稅基礎的50%,那么這部分投入的10%可以用于抵免企業當年應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如果當年的應納稅額不足以抵免完這10%的投入,剩余未抵免的部分可以在之后的5個年度內繼續抵免。
“舉例來說,假設某企業在2024年購買了一臺原計稅基礎為100萬元的環保專用設備,并決定對其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投入了50萬元(恰好等于原計稅基礎的50%)。根據政策,這50萬元中的10%,即5萬元,可用于抵免企業當年應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如果該企業當年應繳的企業所得稅為4萬元,那么剩下的1萬元可以結轉至第二年,依此類推,直到5年內抵免完畢。”郝曉薇解釋說。
公告明確,本公告所稱專用設備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是指企業利用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對專用設備進行技術改進和優化,從而提高該設備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具體包括數據采集、數據傳輸和存儲、數據分析、智能控制、數字安全與防護等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情形。
郝曉薇表示,從邏輯上來看,數字化轉型最主要的兩大難題是技術約束問題和資金約束問題,該政策從技術升級的角度提供切實減稅支持,同時針對以上兩大難題發揮作用。一方面,數字化轉型往往需要大量初期投資,稅收優惠能夠減輕企業在這方面的壓力;另一方面,新技術的不確定性風險可能導致企業猶豫不前,稅收優惠對其提供了有力的反向消解,從而有助于促使企業作出主動升級轉型的決策。
公告明確,享受本公告規定的稅收優惠政策企業,應當自身實際使用改造后的專用設備。企業在專用設備改造完成后5個納稅年度內轉讓、出租的,應在該專用設備停止使用當月停止享受優惠,并補繳已經抵免的企業所得稅稅款。
承租方企業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并在融資租賃合同中約定租賃期屆滿時租賃設備所有權轉移給承租方企業的專用設備,承租方企業發生的專用設備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投入,可按本公告規定享受優惠。
郝曉薇表示,一方面,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重要時期,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強調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另一方面,中國制造業也正在經歷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升級過程,數字化和智能化成為關鍵驅動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對設備生產和使用企業而言,稅收優惠可以直接減少企業的財務支出,降低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的成本,提高了項目的投資回報率。與此同時,也有利于促進技術升級,激勵企業采用更先進的技術提高設備的效率和性能,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此外,也有利于推動綠色發展,鼓勵企業采取更加環保的生產方式,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記者注意到,在日前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單忠德表示,推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有利于擴大有效投資、有利于提升先進產能比重,既利當前,又利長遠。2023年,全國工業領域設備投資規模達4.4萬億元,同比增長8.7%,占全社會設備投資的70%以上,設備更新空間大、潛力足。
郝曉薇表示,該項稅收優惠聚焦工業領域的技術革新,上游的設備制造商和下游的用戶企業都會從中受益,整個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將得到提升,也有助于加快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轉變,有助于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協同發展。另外,數字化、智能化改造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該政策還將間接促進就業市場的優化和勞動力素質的提升。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