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14 11:57:26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李炳軍表示,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但也孕育了豐富的礦藏,49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10位。貴州立足資源稟賦,大力推進“富礦精開”,將加快建設“六大產業基地”。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每經編輯 馬子卿
6月14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李炳軍,貴州省副省長張敬平,貴州省副省長羅強,貴州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邱禎國圍繞“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開創經濟興、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作介紹,并答記者問。
發布會上,李炳軍表示,“近年來,我們把工作重心從以脫貧攻堅統攬全局轉到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上來,堅定圍繞‘四新’主攻‘四化’,也就是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
李炳軍介紹,“我們在鞏固脫貧成果的前提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改變以投資拉動為主的增長模式,在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定位,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經濟總量邁上了2萬億元新臺階,高質量發展成為貴州的主旋律。”
他表示,“這些年,我們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我們致力于增加農民收入,農民人均收入增速持續高于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速、高于經濟的增速,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我們致力于發展鄉村產業,現在的貴州到處是茶園、果園、田園、森林,全省特色產業、林下經濟加快發展。”
李炳軍介紹,“這些年,我們用好自然資源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但也孕育了豐富的礦藏,49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10位。”
近年來,貴州立足資源稟賦,大力推進“富礦精開”,就是把礦產資源探準、開好、用好,加快構建富有貴州特色、在國家產業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貴州省級重點打造六大產業集群,各市縣都在發展自己的主導產業。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3.8%,成為發展的“第一動力”。
同時,貴州大力推動山地特色農業、旅游業提質升級,貴州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開始形成。
李炳軍指出,“這些年,我們全力守護好貴州的綠水青山。”近年來,我們持續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3%,世界自然遺產全國最多,動植物種類全國第三。中心城市空氣質量保持優良,主要河流出省斷面水質全部優良,每年為長江、珠江輸送1000多億立方米優質水源。可以說,貴州好山好水好風景,好酒好茶好生活,是養身養心養健康的好去處。
李炳軍表示,“這些年,我們努力讓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幸福。”堅持民生投入只增不減,每年近七成財政支出用于民生。去年新增各級各類學位18.62萬個;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開診運營,省市縣鄉村五級醫療體系加快健全,貴州的教育、醫療條件正在加速改善。我們大力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模范省,貴州各民族更加團結、更加和諧。
據悉,貴州礦產資源非常豐富,有49種礦產資源儲量在全國排前10位。貴州怎樣依托這些礦產資源,構建富有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李炳軍表示,貴州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為了讓這些寶藏的經濟價值得到更好地發揮,我們根據比較優勢、資源稟賦、產業基礎,選準主導產業,加快建設“六大產業基地”,就是資源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研發生產基地、面向全國的算力保障基地、白酒生產基地、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先進裝備制造基地。
李炳軍介紹,這“六大產業基地”,既服務國家大局,又有貴州特色和優勢,既有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也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創新發展。貴州的煤、電、煙、酒等傳統產業,這幾年加快轉型升級提質,實現了“老樹發新芽”。李炳軍表示,“比如煤,我們通過規模化、智能化手段提高生產能力和本質安全水平,‘江南煤海’更加實至名歸。”
貴州推動產業鏈延伸,大力推動煤化工與磷化工的耦合發展,貴州的煤正在成為現代化工的重要原料。例如,過去貴州火電以30萬千瓦機組為主,現在66萬千瓦的超超臨界機組成為主力。同時,我們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清潔能源裝機占比超過56%,實現了水、火、風、光、儲“多能互補”,我們在保障本省用電的同時,向粵港澳大灣區和周邊省份送電,貴州能源為國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此外,貴州搶抓機遇,加快布局發展新能源電池、新材料、智能算力、先進裝備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貴州的磷化工業,在穩定化肥供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向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延伸,引進了一批龍頭企業,推動“動力電池+儲能電池”雙賽道發展,現在全國電動汽車中,每三輛就有一輛的電池用了貴州的“磷元素”。
再比如大數據,貴州在建設數據存儲中心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算力產業、人工智能,華為云、中國電信等智算中心落地,貴州成為全國智算資源最多、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我們的算力將為東部乃至全國算力需求提供有力支撐。
貴州的“村BA”和“村超”持續火爆,作為民間自發組織,村民自發參與的鄉村賽事,不僅受到當地群眾的積極參與,也受到了全國觀眾的廣泛關注。貴州的鄉村賽事有什么特別之處?張敬平表示,“村超”“村BA”讓貴州“火爆出圈”,就在于它的獨特之處。
第一個關鍵詞是“快樂”。走進“村超”“村BA”的賽場,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歡樂氛圍。上萬人的看臺座無虛席,耳邊是吶喊聲、加油聲、喝彩聲,這就是體育帶給廣大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一種快樂的表達,而這種快樂又集中反映出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后,貴州各族群眾在精神上、物質上深層次根本性的“千年之變”。可以說,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貴州人民更加自信、更加自強。
第二個關鍵詞是“文化”。“村超”“村BA”不僅僅是一場體育賽事,更是一場文化盛宴。在比賽的間隙,包括蘆笙表演、木鼓表演、侗族大歌等各種民俗表演輪番上陣,體現出貴州多彩文化的各種元素,而且場內場外隨處可見身著民族服裝的群眾載歌載舞,比賽獎品也是我們的土特產,整個比賽過程融入了我們很多的民族文化。
張敬平表示,大家跨越山海而來,共赴“村超”“村BA”之約,就是要親身體驗在比賽當中蘊含的文化元素,同時也醉心于貴州別具一格的民族風情。貴州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多彩的文化,讓這些體育賽事中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也為我們持續加強多彩貴州文化強省建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第三個關鍵詞是“村味”。“村超”“村BA”誕生在鄉村、根基在鄉村,“挑大梁”的、“當主力”的、“唱主角”的都是當地村民,比賽的大小事情都由村民自己商量著辦,地方黨委政府做好相關保障工作。各項賽事的組織實施,都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不斷激發大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了“村超”“村BA”的土生土長和原汁原味。
張敬平介紹,當前,我們正在積極鼓勵和支持各地發揮自然和人文方面的資源稟賦,創造性地打造一些群眾性的體育賽事品牌。我們相信,會有更多富有貴州特色的體育賽事成為貴州亮麗的名片。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宣璋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