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05 17:18:16
在各地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核心城市自身與區域協同發展的鏈接不斷加深。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軍偉提出,極核城市(省會城市或經濟中心城市)是新質生產力率先突破發展的“天然場所”,源于其作為面向國際、區域兩個扇面的“樞紐”特征。
每經記者 淡忠奎 每經編輯 楊歡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5月31日,在主題為“新質生產力·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成經智庫思享匯(第一期)上,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浩森表示,隨著城市深度嵌入全球貿易和分工體系,以及全球產業價值鏈的加速重構,那些掌握著科技產業話語權、貿易規則制定權、利益分配權的核心城市,通過構建起各個相關主體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生態體系,實現了整體位勢的躍升。
比如,成都通過構建“5+N”產業生態體系,截至2023年,成功培育9個國家級產業集群,在GaWC世界城市排名中連續實現兩個等級的跨越。
這也是核心城市引領力不斷提升的重要縮影。在各地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核心城市自身與區域協同發展的鏈接不斷加深。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軍偉提出,極核城市(省會城市或經濟中心城市)是新質生產力率先突破發展的“天然場所”,源于其作為面向國際、區域兩個扇面的“樞紐”特征。
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軍偉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淡忠奎 攝
對外,這些城市隨著自身的發展,本身就在世界或者全國的城市體系中有相應的位置,產業分工相對高端,而且能夠比較便捷地區把握全球產業發展的趨勢,匯聚資源要素,參與全球產業競爭;而對內,全球區域競爭加劇背景下,一個城市無法僅靠自身力量,而必須要把周邊形成一個區域發展共同體,將自身原有產業擴展出去,為本地高端產業聚集,或者未來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空間。
在劉軍偉看來,像成都這樣的極核城市如何通過做好自身、鏈接全球、引領區域,更好地承接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十分重要。只有代表新質生產力的高端產業有效的聚集和發展,才能夠形成一些內生動力。同時,要推動創新的全鏈條打造,以及生態的建設,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創新成果或創新技術在產業中進行融合滲透,進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更進一步,成都市社會科學院成都研究院副院長郭雪飛指出,成都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具備不錯的基礎,但當前也面臨一些突出挑戰。在制造業方面,電子信息產業總體規模較大,但是產業鏈比較少。比如集成電路規模全球第八,新型顯示面板總產能全國第四,智能終端全國第七,但集成電路制造環節未進入全國前十;新型顯示領域,成都還是主要供外地的顯示系統。
在航空航天領域,成都工業無人機排名全國第二,規模僅次于深圳,但還是有一些短板。比如,航空領域國家級創新平臺還未建立,大飛機龍頭企業間合作較少,部分無人機還需要到外地去測試。
實際上,不論未來產業,還是新興產業,金融的支持都必不可少。在當地戰略性新興產業或未來產業調研時,郭雪飛注意到一些比較有競爭力企業,甚至是根植性企業,融資資金很大比例都是來自粵港澳大灣區,本地金融支持力度相對不足。
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成都對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需要進一步提升。“一些具備未來潛力的產業需要加快發展。當前成都已經明確一些方向的未來產業發展,我們要提升政府的引領力,因地制宜地去發展,出臺一些規劃引導大家共同去推動形成更好的基礎。”她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