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23 20:53:05
每經編輯|盧祥勇
5月23日,衛龍發文就近日消費者反饋15g魔芋爽存在克重不足的情況致歉。衛龍稱,已經與相關消費者積極取得聯系并依照相關規定妥善解決,同時已配合河南漯河市市場監管局進行產品凈含量抽檢。
23日下午,“衛龍15克裝魔芋爽實際只有8.9克”話題沖上微博熱搜。
據現代快報報道,有網友反映,他購買的是衛龍旗下的魔芋爽麻辣素毛肚,回家后懷疑存在短斤少兩的情況。稱重后發現,包裝上雖然標注了凈含量為15克,實際稱重卻只有8.9克,這還是帶了包裝袋的重量。該網友稱,他買的是盒裝的產品,有兩小袋的實際分量少于標注克重,另一袋含包裝只有12.6克。
圖片來源:現代快報
事發后,網友撥打衛龍客服熱線討要說法,但對方問他是不是“普通消費者”。“首先別管我是不是職業打假人,都跟產品問題沒有任何關系。其次,我也不是職業打假人,我就是一個普通的消費者,買了之后發現有問題,解決不了選擇了曝光。”該網友表示,他是在聯系廠商尋求解決辦法無果后,才在網上發布相關視頻,沒想到的是,視頻引來諸多關注,有多人留言評論說有相同遭遇。因此,他希望企業能夠正視這一問題,妥善解決。
在上述致歉聲明中,針對產品凈含量不足的問題,衛龍表示已配合漯河市市場監管局進行產品凈含量抽檢,待報告生成后將進行公示,且歡迎第三方質量檢測公司隨時到工廠及產品在售市場進行抽檢工作。
針對客服與消費者初步溝通過程中的不當言論,衛龍表示已在內部展開工作檢討,后續將邀請行業專家為客服開展一系列更專業的培訓。
據現代快報報道,衛龍公司品牌公關部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出廠的每一整盒產品都符合凈含量的要求,并且有一定比例的超重。但由于生產過程中用的是自動化機械臂攬料,確實可能出現較小比例單包分裝不均勻的情況發生,出現“這包多一點那包少一點的情況”。
創辦于1999年的衛龍,將辣條做成了大產業,并于2022年12月15日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據衛龍美味披露的年報,2023年公司總收入為48.72億元,同比增5.17%;凈利潤8.80億元,同比增481.87%。
衛龍美味的主要產品包括調味面制品、蔬菜制品、豆制品及其他產品三大板塊,其中調味面制品即消費者通常所說的辣條,是最主要收入來源,蔬菜制品則包括魔芋、海帶等產品。
圖片來源:衛龍官方旗艦店截圖
2023年,衛龍美味的調味面制品銷量為12.44萬噸,較2022年同比下滑17.4%,少賣了2.62萬噸。但調味面制品的收入降幅并不大,從27.19億元降至25.49億元,降幅為6.2%。這背后是該產品連續5年的單價上漲,每千克平均售價從2019年的14.3元漲至20.5元,漲幅約為43.36%。
2023年蔬菜制品的設計產能從8.44萬噸上升至9.62萬噸,產能利用率也從64.44%升至72%,銷量同比增長31.1%至7.15萬噸,每千克平均售價從31.1元降至29.6元,該業務也成為衛龍2023年的第二大收入來源。
截止5月23日港股收盤,衛龍美味收于5.66港元/股,跌幅為0.35%,總市值約133億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月,衛龍魔芋爽的電梯廣告在社交媒體遭到網友吐槽。有網友稱,這是一條讓打工人發瘋的電梯廣告,“白天被各種群消息dididi轟炸,晚上還要在電梯里聽dididi的聲音,放過打工人吧!”
▲社交媒體截圖
還有人說“用‘洗腦’來形容都是夸它了,15秒視頻22個‘低’”,“完全是把一段卡帶的、讓人精神不適的影像放在封閉空間里強迫人聽,非常擾民。”
當時,衛龍相關負責人針對上述爭議廣告回應中新經緯稱,目前該條廣告還在播,“全國正在陸續調整音量,部分地區已將分貝調整到10。”
編輯|盧祥勇 杜波
校對|王月龍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現代快報、衛龍美味財報、衛龍官方微博、中新經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