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ESG觀察丨木塔故事:ESG價值與文化新質生產力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4-27 18:36:20

◎4月26日,由山西省朔州市應縣人民政府、聯想集團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共同主辦的“新IT,新文遺:應縣木塔數字新篇啟幕 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x 聯想集團 AI賦能智慧木塔成果發布會”在應縣木塔景區舉辦。會上,由聯想集團攜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共同開發、捐贈給應縣木塔景區使用的 “智慧應縣木塔”方案首度亮相。

每經記者 付克友    每經編輯 陳俊杰    

這座建于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68年的木塔,是世界上現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筑,被譽為我國木結構的“史詩”,即使歷經千年風雨、地震、戰爭重創,依然屹立不倒。

山西應縣木塔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梁思成曾由衷評價:“這塔真是個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

然而,如今她也面臨如何保護與傳承的難題,面臨游客不能再登樓參觀,以及其巨大的文化價值和沉睡的旅游資源如何開發利用的難題。這不只是一座木塔面臨的難題,也是中國成千上萬的文化遺產面臨的難題。

AI時代的來臨,讓這個難題有了新解法。4月26日,由山西省朔州市應縣人民政府、聯想集團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共同主辦的“新IT,新文遺:應縣木塔數字新篇啟幕 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x 聯想集團 AI賦能智慧木塔成果發布會”在應縣木塔景區舉辦。會上,由聯想集團攜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共同開發、捐贈給應縣木塔景區使用的 “智慧應縣木塔”方案首度亮相。

活動現場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這個方案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樣本——一個文化遺產嵌入ESG價值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樣本,一個文化產業在新IT賦能下涌流新質生產力的樣本。

ESG價值:讓文遺活起來,并更好地活下去

人類所有的文化遺產都面臨如何“活起來”的問題,也面臨如何“活下去”的問題。或者說,這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作為舉世聞名的中國古建筑文化遺產,應縣木塔的這個問題似乎更加嚴重。

首先,千年木塔損傷逐漸累積,保護任務日益緊迫,而木塔精巧、復雜的榫卯結構以及眾多的零部件,也為木塔的修繕帶來挑戰。其次,目前游客無法登塔參觀,旅游需求難以滿足,而蘊含其中的建筑、壁畫、歷史等文化價值,也需要讓游客通俗易懂地理解,更好地傳承。

基于空間計算AIGC技術打造的“智慧應縣木塔”方案,讓問題迎刃而解。

在文遺活化方面,“智慧應縣木塔”實現了模擬登塔、藝術還原、古今融合三大突破,于元宇宙中呈現千年木塔的內外景象。

與大多數古建數字化項目不同,“智慧應縣木塔”不僅還原了古建筑的內外結構,同時也將木塔千年歷史融入其中。在藝術與寫實融合的氛圍中,體驗者通過VR設備,可以在梁思成、老僧等角色的帶領下穿越式游覽,在虛實結合的沉浸式交互體驗中,了解木塔的前世今生。

按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長毛世杰的說法,這不是一個小游戲或小程序,僅僅用來展示和游覽,或走馬觀花地觀賞,“那會辜負了這個塔深厚的歷史和故事”。

基于最專業的建筑和歷史知識,“智慧應縣木塔”取其精華,把木塔所經歷的重要歷史時刻以及其中夾帶的深層情緒表達,通過科技的手段復活。這樣,當游客更沉浸地體驗、感受,也就實現文化記憶潛移默化的傳承。

至于怎么讓木塔更好地“活下去”,項目提供AI與AR技術輔助現場勘察,并建立起了可視化數字資訊檔案,為日后保護工作提供數據框架支持。下一步,還將嘗試利用大模型進行專業訓練,打造“智慧守塔人”AI助教,探索保護木塔的更多可能性。

這意味著,建筑、壁畫、文物等有形的文化資產在元宇宙中重獲新生;同時,三維模型、數字影像、數字藏品等無形的文化資產得以衍生,實現對木塔生命力的延續。

一方面,拓展AI技術應用領域,實現文遺保護工作的提質增效;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古建文化傳承價值,喚醒公眾傳統文化基因——這是“智慧應縣木塔”所體現的雙重社會價值。

對于企業來說,這樣的社會價值也是一種ESG價值。因為可持續發展,正是ESG理念的核心內涵。參與文化保護、促進文化傳承,是企業彰顯社會責任的一個重要議題。當文遺“活起來”,并且更好地“活下去”,與企業的可繼續發展融為一體,ESG價值已是題中之義。

新IT賦能:文遺保護成為朝陽產業

如果沒有AI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智慧應縣木塔”是難以想象的。因為在文遺項目的保護中,常常存在一些傳統手段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點。

比如,有需求但不明確,大多數無法量化;非標準化作業,細小變更會帶來工作量驟增;沒有準確的研究數據,難以找到虛實間的平衡等。

當下,AI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席卷千行百業,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創新應用模式為各行各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正是基于千行百業智能化變革的場景化需求驅動,聯想提出了“新IT”概念。

在這場科技風暴中,文遺數字化保護迎來前所未有的新機。“智慧應縣木塔”可謂應運而生。

高效便捷的數字化保護技術,是破局關鍵。比如,其中應用到了神經輻射場技術,是業界第一次用來做三維重建。而全球首篇相關論文誕生在2020年,距今才僅僅4年時間。

據悉,在“智慧應縣木塔”研發過程中,項目累積運用基礎素材超過1500萬面片,完成近6萬行unity編程,渲染模型達4.2G。這些專業的數據,意味著強大的AI技術支撐。

在其中,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則充分發揮研究優勢,開展木塔內部木質結構的建模工作,并通過結構參數研究打造木塔參數數據庫;同時,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木塔的展示和科普內容,創作虛擬體驗的腳本。

AI技術落地文遺保護的應用場景,提供了全新的內容創作工具;與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深度融合,又為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利用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讓珍貴的文遺資源煥發新的光彩與活力。

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歷史與文物建筑保護研究所所長劉暢看來,文遺不僅有保護的問題,還有開發利用的問題。基于此,他認為,新IT賦能的文遺保護其實是朝陽行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當下,文旅市場正在加速回暖,各地文旅部門也在開展白熱化的“奪客大戰”。在這場競爭中,承載著深厚歷史底蘊和藝術價值的文化遺產,逐漸嶄露頭角,成為文旅消費的新增長點。“智慧應縣木塔”的啟示在于,通過新IT賦能和AI沉浸式體驗應用,可以制造新的稀缺體驗,吸引游客前往,拉動地方文旅消費。

在這個意義上,如果說新IT本身,是新質生產力的體現;新IT賦能,也讓文化產業涌流源源不斷的新質生產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在线亚洲国产职场丝袜 | 在线精品国精品国产尤物 |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变态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无线码在线 | 午夜精品福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