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4-26 23:57:40
◎“目前,深圳機場國際業務尚未完全恢復,國際旅客量占比、國際航線規模還需進一步提高。”深圳機場董事會秘書兼財務負責人孫鄭嶺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
◎“隨著深圳機場免稅店升級,商品種類和購物體驗提升,深圳機場免稅店經營情況穩中向好。一季度,在國際旅客量還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單客收入較2019年提升約27%。”
每經記者 王帆 每經編輯 梁梟
今日(4月26日)下午,深圳機場舉行2023年業績說明會。根據此前發布的年報,深圳機場2023年實現扭虧,盈利3.97億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深圳機場扭虧主要緣于獲得超過5億元的房屋征收補償款,扣非后凈利潤仍為虧損。
在業績說明會上,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向管理層提問何時能實現經營性盈利,深圳機場董事長陳繁華回應稱,公司2024年一季度扣非凈利潤為正,預計今年能實現經營性盈利。
去年末,深圳機場免稅店完成升級并重新開始對外營業,顯現出公司開拓免稅收入、創造非航增長點的決心,而免稅業務增長離不開國際旅客量的提升。目前來看,深圳機場2023年國際航線旅客吞吐量不到疫情前的一半,因此公司十分強調開拓國際航線的重要性,表示力爭全年拓展國際航線10條以上,并提升深圳機場免稅店消費吸引力。
根據深圳機場年報,2023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1.65億元,同比增長55.9%;歸母凈利潤3.97億元;扣非凈利潤﹣1.56億元。
2023年度,深圳機場最大一筆非經常性損益來自房屋征收補償款。年報顯示,因深江鐵路建設需要,深圳市寶安區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備局對深江鐵路(寶安段)房屋進行征收,公司及公司下屬全資子公司所屬的A/B/D航站樓前停車場、東部通航、垃圾站、國內貨運村一期六個區域被納入征收范圍。本次涉及的補償金額總計5.56億元;其中歸屬本公司補償金4.58億元,歸屬子公司補償金額為9753.40萬元。
也就是說,扣除補償款之后,深圳機場2023年為虧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到,深圳機場的運營數據已經接近疫情前水平。其中,2023年營業收入41.65億元高于2019年的38.07億元;2023年旅客吞吐量達到5273.5萬人次,恢復至2019年的99.6%。在收入大盤全面恢復之時,深圳機場仍舊經營性虧損,主要原因來自剛性成本。
在2023年7月接受投資者調研時,深圳機場就表示:“深圳機場成本的剛性增長主要體現在衛星廳的運營成本和因衛星廳產生的利息支出及新租賃準則下的折舊和財務費用。同時,隨著業務量的逐漸恢復,維修費和相關折舊費用也會增長。”記者了解到,對于民航機場來說,衛星廳是航站樓功能的延伸。深圳機場衛星廳于2021年12月投入使用,與T3航站樓統籌運營。
華泰證券研報分析認為,由于衛星廳投產,深圳機場2023年仍處于產能爬坡期,成本壓力猶存,2023年錄得營業成本37.18億元,同比雖僅小幅提升3.0%,并使得毛利潤達到4.47億元,但最終仍錄得扣非歸母凈虧損1.56億元。
不過,隨著機場客流逐漸恢復,衛星廳邊際效益將逐步釋放,利潤有望逐步增加。在4月26日舉辦的業績說明會上,深圳機場董事長陳繁華表示:“公司2024年一季度歸母的扣非凈利潤為7038萬元,已實現經營性盈利。公司預計今年能實現經營性盈利。”
民航機場的業務本質上是“流量生意”。
憑借著旅客的乘機出行需求,機場一方面向航空公司收取起降費、停機費、廊橋使用費、值機費、安檢費等(航空業務),另一方面在航站樓內將候機旅客短暫地留住,吸引其在機場的商業場地消費和駐足,從而促進場地租賃服務、特許經營服務、地面運輸服務和廣告服務等航空性延伸服務業務(非航空業務)的發展。
因此,如何與航司一道開辟更多的航線、吸引更多的旅客,并將旅客吞吐量變現,是民航機場的長期功課。
當下機場流量出現分化,國內航線旅客全面恢復,但國際航線旅客仍不及預期。以深圳機場為例,其2023年旅客吞吐量與疫情前持平,主要緣于國內旅客的增長抵消了國際旅客的下滑——深圳機場2023年國內航線旅客約5000萬人次,超過2019年約4700萬人次,但國際航線旅客僅有約215萬人次,不到2019年(525萬人次)的一半。
因此,提升國際航線旅客量成為深圳機場后續工作的重點。與此同時,面對“鄰居”香港國際機場在國際航線上的強大優勢,深圳機場的國際化還有很大一段距離要追趕。
“目前,深圳機場國際業務尚未完全恢復,國際旅客量占比、國際航線規模還需進一步提高。”深圳機場董事會秘書兼財務負責人孫鄭嶺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
陳繁華說道:“今年以來深圳機場加大國際客運航線拓展力度,截至目前,已開通39條國際及地區客運航線,通達全球五大洲。下一步,深圳機場將繼續拓展全球主要創新型城市、友好城市、重要城市的國際客運航線,開通至利雅得、維也納、濟州島等地航線,力爭全年拓展國際航線10條以上。同時,做強東北亞、東南亞優勢腹地市場,持續加密新加坡、吉隆坡等航線航班頻次。”
另外,面對粵港澳大灣區密集的機場群,深圳機場也面臨與廣州、香港、珠海等機場搶奪周邊客源的任務。孫鄭嶺在業績說明會上分享未來三年規劃時表示:“以深中通道開通為契機,推進城市候機樓發展提質升級,盡快實現深中(即深圳與中山)、深江(即深圳與江門)航空港投入運營,大力提升深圳機場在大灣區的市場輻射能力。”
旅客吞吐量提升了,后續的工作便是將流量變現。非航空業務的附加值高于航空業務,自然成為各大機場爭相布局的重點。在本次業績說明會上,孫鄭嶺就提到要“持續挖掘流量資源價值”。
全國機場中,上海機場較早探索非航增量。公司2023年年報顯示,其非航空收入占比約60%,航空收入為40%,以商業餐飲、物流服務、廣告等為代表的非航空業務為上海機場不斷“吸金”。對比來看,深圳機場2023年非航空業務收入占比不到30%,仍有較高的提升空間。
而在非航空業務中,除了常規的餐飲零售的商業租賃以及廣告之外,一個重要的板塊便是免稅經營。上海機場在資本市場的高熱度,很大程度上來自其免稅業務的活力。免稅業務將能更大程度上承接國際和中轉旅客較高的購買力,賺錢能力頗為可觀。年報顯示,上海機場2023年相關免稅合同收入高達17.88億元。上海機場僅免稅收入,就已經超過深圳機場整個非航空業務的收入。
跟隨機場免稅“老大哥”的步伐,國內各大機場也爭相開拓免稅業務。深圳機場在2023年6月就與深圳市國有免稅商品(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深圳市鵬盛空港免稅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鵬盛空港),共同經營T3航站樓進出境免稅店和福永碼頭免稅店。深圳機場表示,將以機場免稅店為基點進一步挖掘新的收入增長點,增加業務收益。2023年11月,深圳機場免稅店完成升級并重新開始對外營業,升級后的免稅經營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銷售的免稅商品品牌數量達270個。
在本次業績說明會上,深圳機場副總經理鄔俏鈞表示:“隨著深圳機場免稅店升級,商品種類和購物體驗提升,深圳機場免稅店經營情況穩中向好。一季度,在國際旅客量還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單客收入較2019年提升約27%。未來,隨著深圳機場國際航線的持續恢復和拓展,國際旅客吞吐量將進一步提升,鵬盛空港公司也將緊抓五一、暑運等旅游旺季的契機,做好營銷推廣,加快國際知名品牌引進,提升深圳機場免稅店消費吸引力。免稅店經營情況有望繼續攀高。”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