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1-30 19:41:21
◎記者注意到,2023年,中自科技業績有所回升。根據公司1月30日下午披露的業績預告,預計2023年實現歸母凈利潤4000萬元到4800萬元,同比扭虧為盈。
◎此次,雖然項目有了新進展,但投資金額擬調整。中自科技稱,本項目的投資規模從不超過10.04億元調減為不超過3.52億元。
每經記者 范芊芊 每經編輯 陳俊杰
去年3月,中自科技披露擬進軍碳纖維復合材料領域,項目投資金額不超10.04億元。4月初,公司又宣布取消該議案在股東大會的審議,該項目隨之夭折。時隔不到一年,1月29日盤后,中自科技公告披露該項目進展,稱擬將該項目的投資金額由不超過10.04億元調整為3.52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中自科技自2021年上市以來連續兩年業績下滑,但去年業績增長明顯。根據公司1月30日下午披露的業績預告,預計2023年實現歸母凈利潤4000萬元到4800萬元,同比扭虧為盈。
去年3月下旬,中自科技拋出了投資規模為10億元的新業務項目計劃,擬進軍碳纖維復合材料領域。彼時,中自科技稱,項目計劃建設年產預浸料100萬平方米、航空復合材料80噸和航空復材零部件裝配1萬件復雜高性能復合材料結構件研發及制造項目,預計項目總投資不超過10.04億元,項目總用地面積約175畝,總建筑面積73440平方米。
對于資金來源,中自科技稱,其中4.04億元為公司自有資金,剩余資金使用銀行貸款補足。實際上,對于當時的中自科技而言,4.04億元也不是一個小數目。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中自科技的貨幣資金為4.57億元。
這一大額項目投資也引發監管問詢。4月4日,中自科技宣布取消上述新業務開展議案在股東大會上的審議。
中自科技在問詢函回復中稱,2021—2022年公司經營業績持續下滑,且已開展的新項目尚處于推進過程中、尚未實現產業化,而本項目的投資規模較大,將對公司未來的運營資金造成較大的壓力。
正如中自科技在此前的問詢函回復中所稱,自2021年上市以來,中自科技連續兩年業績持續下滑,2021年、2022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9.62億元、4.47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040.92萬元、-8727.27萬元。
實際上,在披露碳纖維項目前,中自科技自上市以來已披露3個新項目投資計劃,包括固態電池及核心材料的研發及產業化技術開發、中自碳谷產業基地、儲能電池PACK產業化業務,合計投資額已超6億元。其中固態電池、儲能電池均是中自科技開展的新業務,中自碳谷產業基地則是對現有產品產能的擴充和延伸。
“未來,公司將結合現有主營業務的經營情況、已開展新業務的產業化進程,以及本項目的籌備進展情況等審慎決策,擇機重啟本項目。”中自科技在此前的問詢函回復中稱。
時隔不到一年,中自科技昨日披露了上述業務的進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23年,中自科技業績有所回升。根據公司1月30日下午披露的業績預告,預計2023年實現歸母凈利潤4000萬元到4800萬元,同比扭虧為盈。
新項目方面,根據中自科技9月披露的一則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2023年1—6月,公司儲能及動力電池業務已初具規模,已如期完成儲能電池電芯中試線的建設,目前正按照產品開發計劃進行開發驗證和試生產,碳谷項目部分設備開始實施采購,廠房進入設計階段。
此次,雖然項目有了新進展,但投資金額擬調整。中自科技稱,本項目的投資規模從不超過10.04億元調減為不超過3.52億元。
如何降低投資規模?中自科技稱擬通過減少項目建筑面積、減少核心裝備數量以及提高核心裝備國產化率等方式,其中項目建筑面積從7.344萬平方米調減為2.73萬平方米,達產后產品產能調減為年產預浸料50萬平方米、航空復合材料零部件30噸。
對于調減的原因,中自科技稱,本項目連同其他新項目的合計投資規模達9.9億元,投資規模較大,疊加公司未來三年現有業務所需的資金需求較大,基于控制財務風險、降低未來的運營資金壓力和保障現有業務順利開展的考量,調減本次投資規模是合理的、審慎的和必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自科技還提及,《關于調整新業務投資方案的議案》已通過董事會和監事會審議,無需股東大會審議。
另外,昨日,中自科技還披露稱,擬向相關銀行申請總額為不超過55億元的綜合授信額度,擬以自有資金向四川中自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自新材)等子公司提供借款。此前,中自科技曾披露,中自新材或其控股子公司是碳纖維項目的實施主體。
為進一步了解公司碳纖維項目的進展,1月30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撥打中自科技董秘辦電話,未獲接聽。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