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2-23 14:22:20
每經記者 文巧 每經編輯 蘭素英
12月20日,日本制造企業東芝集團正式退市,結束其自1949年以來的上市歷程。退市后,東芝將于12月22日成為私募股權基金日本產業合作伙伴(JIP)的子公司TBJH之全資子公司。
自2021年初歐洲私募股權基金CVC提出將東芝私有化以來,東芝的重組危機已持續近3年。直到今年9月,由JIP牽頭的聯盟以高達2萬億日元的收購額全資收購東芝,才終于塵埃落定。
在這筆收購案背后有一個推動者——東芝總裁、首席執行官(CEO)兼董事島田太郎。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東芝早在12月14日已公布人事方案,在公司摘牌退市后,島田太郎仍將留任。董事會的多數成員將來自JIP,JIP將派四名高管進入東芝新成立七人董事會。
對于東芝的私有化方案,島田太郎曾在今年如此評價:“通過這種方式來形成穩定的股東構成,對東芝和投資者來說都是最好的。”
2022年3月1日,島田太郎接替辭職的綱川智成為東芝新任CEO。島田出生于1966年,現年57歲。他于1990年畢業于甲南大學理工學部,后加入新明和工業從事飛機設計工作長達10年。之后,他跳槽到一家美國軟件公司,在該公司被西門子收購后,他升任西門子日本公司董事總經理。
正是因為這樣的背景,島田在接受日媒采訪時曾表示,“我是這家傳統日本企業(東芝)中第一個了解數字化的社長。”當被問及東芝的數據戰略時,島田說,“我想做的就是將‘Web 3.0’帶入現實世界,因為我認為這將造福人類。”這意味著,在島田帶領下的東芝,業務重點可能會向“數字化”轉向。
作為日本的傳統制造業巨頭,東芝已擁有148年歷史。巔峰時期的東芝,不僅雄踞家電領域,還涉足了半導體、醫療器械以及核電能源、基建領域。據報道,在1991年日本經濟泡沫徹底破滅前,東芝銷售額達414.71億美元,在全球最大工業公司中排名23位。
2006年,東芝“押寶”核能源產業,以54億美元天價收購美國西屋電氣核電業務。但正是從核電業務開始,東芝的衰落開始了。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事件發生,其中三號和五號反應堆正是由東芝參與設計建造。受此影響,東芝業務遭遇重創。
面臨福島核泄漏事故巨額賠償,加之電子行業低迷,東芝陷入兩難。據報道,為了掩蓋核電業務黑洞,東芝進行了長達8年的財務造假。2015年,造假事件被爆出,東芝股價跌幅超60%,當時統計虛報利潤高達1562億日元。
四面楚歌,東芝不得不出售非核心業務。自此,東芝的營業收入開始大幅縮減。東芝2023年第二財季(截至9月30日)財報顯示,公司當期營收1.5萬億日元,同比下滑6.1%;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虧損521億日元。
對于東芝的未來,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分拆東芝可能是更好的選擇。不過,島田太郎曾表示,他希望能將公司保持為一個整體以促進創新。
據媒體報道,島田太郎預計將專注于高利潤的數字服務。12月22日,島田太郎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鑒于當前電動市場的需求激增,東芝將電動汽車的功率芯片視為直接利潤驅動力。據悉,東芝計劃斥資1250億日元將功率芯片產量提高一倍以上,旨在趕上英飛凌等產業領軍者。島田太郎補充道,公司的目標是迅速實現 10%或更高的銷售回報率。
據日本共同社此前報道,在JIP收購東芝后,公司還計劃發展量子等業務,目標是提高收益能力并重新上市。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彭斐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