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2-23 11:23:20
每經記者 溫雅蘭 每經編輯 張凌霄
當前,汽車行業的發展已不再僅僅聚焦于速度和性能。更加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將帶來更可持續的出行方式,也將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和舒適。
第六屆中國行業發展高峰論壇暨上海交通大學行業研究院五周年系列活動(上海站)中,博世中國總裁陳玉東在其題為《汽車產業的創新與發展》的主旨演講中提到,在個性化、自動化、互聯化、電氣化的浪潮下,電動化與智能化技術融合發展,整車電子電氣架構持續演進,高算力賦能車載智能計算平臺將由“分布”走向“集中”,智能硬件和人工智能將共同打造移動的“第三生活空間”。
活動現場,陳玉東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他談到:“在未來,汽車的智能化發展將會更為迅速。智能駕駛能夠使駕駛更加安全,減少駕駛員的疲勞,同時,和智能座艙能夠使車內空間更為舒適,給駕駛員以更好的駕駛體驗。”
博世中國總裁陳玉東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是行業最主要的增長驅動力之一
伴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過去20年,我國汽車工業發展正在上演“中國速度”。
陳玉東引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介紹道,2000年到2022年的二十余年間,我國汽車產量由200萬輛增長至2700萬輛,復合增長率達12%,并以超過32%的市場份額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在陳玉東看來,在過去十年汽車行業的發展過程中,汽車行業的“新四化”,即自動化、互聯化、電氣化和個性化代表了汽車行業的轉型。此外,電子電氣架構、電動化技術、軟件、汽車芯片和域控制器五項汽車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是推動汽車轉型的關鍵力量。
“1998年至今,我國汽車中的自主品牌汽車已經超過50%,可以說我們的自主品牌打了一個‘翻身仗’。”陳玉東說。
那么,在未來汽車行業發展將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陳玉東向記者分析,新能源化與智能化將是未來汽車行業發展的兩大主要特點。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1月至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842.6萬輛和830.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5%和36.7%,今年11月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首次雙超百萬輛。
陳玉東認為,新能源汽車的飛速發展為整個汽車行業的進步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是行業最主要的增長驅動力之一。
此外,未來汽車的智能化發展將會更為迅速。智能駕駛能夠使駕駛更加安全,減少駕駛員的疲勞,同時,智能座艙能夠使車內空間更為舒適,給駕駛員更好的駕駛體驗。
陳玉東預測,智能化將是未來汽車行業最主要的競爭市場,差異化將從智能化中表現出來。“我相信未來十年,在智能化、電氣化和新能源化的路徑中,汽車行業會做出更多創新。”
企業需以持續經營能力支撐創新與轉型
隨著造車新勢力的大量涌現,以及供應鏈模式的轉變,汽車行業的競爭也日趨激烈。
陳玉東向記者介紹了當前汽車行業的兩大競爭格局。“第一,消費電子、互聯網等領域進軍汽車領域的企業數量將會增多;第二,在未來,從主機廠到一級、二級、三級供應商的傳統鏈條式汽車供應鏈將會轉變為網狀供應鏈,這意味著邊界條件將更加模糊,競爭也將更加激烈。并且這種激烈的競爭將可能持續五年,這五年將會大浪淘沙,強者更強,弱者將面臨淘汰。”
對于身處激烈市場競爭中的汽車行業企業,特別是傳統零部件企業,企業轉型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時髦的詞語,而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最好的防守是進攻,”陳玉東說,“如果總是‘守’著老產品而不創新,不進入到新的領域,那么企業的經營將會越來越困難。在傳統零部件發展呈現出下降趨勢,而增量部件發展處于上升趨勢的情況下,經營好企業,使其擁有實力和機會去做轉型,是傳統零部件企業經營過程中的一大重點。”
大浪淘沙之中,究竟什么樣的企業才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笑”到最后?
陳玉東在采訪中表示,能夠成為最終贏家的企業有兩大特質。第一是要認真服務客戶。第二是企業需要較強的經營能力,不能長期處于虧損中。陳玉東強調,企業持續經營的能力不僅包括生產、數字化等,也包含研發能力、交付能力等。
“技術的發展速度具有一定的平臺期,技術能力強的企業可能會早日到達平臺期,但是其他企業也能夠在一定時間內實現趕超。在這種情況下,技術的差異并不會為企業帶來很強的競爭力,但是服務客戶的能力以及企業經營能力會成為一個企業在技術平臺期的核心競爭力。”陳玉東補充道。
作為一名已經在汽車行業“摸爬滾打”三十余年的“老兵”,活動現場,陳玉東向年輕一代企業家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目前汽車市場正處于整合階段,但是零部件企業要以主機廠為主,不要‘搶風頭’;第二,零部件保供和交付是重中之重;第三,希望零部件企業能夠繼續引領汽車行業的創新。雖然汽車行業具有整合能力和開拓市場能力,但是零部件企業的技術研發對于汽車行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是不可以被忽視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