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2-19 14:50:06
每經編輯 黃勝
據澎湃新聞,中國政法大學原校長、終身教授江平于2023年12月19日12時2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江平,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寧波人,中國著名法學家、法學教育家,被譽為法學界的“良心”、中國政法大學“永遠的校長”。
圖片來源:中國政法大學65周年校慶專刊
江平1956年進入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前身)任教。1983年至1990年歷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校長,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至1992年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2001年10月12日,被授予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
1988到1990年間,江平擔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職務,雖只有兩年,但“校長”的稱呼卻一直延續至今。他題寫的“法治天下”流暢大字矗立于薊門橋校園內,這代表了江平終其一生的理想,更成為中國法學人的思想歸宿。
江平參與了《民法通則》的制訂,擔任《信托法》、《合同法》起草小組組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法典》編纂負責人,《物權法》專家起草小組負責人,在《公司法》、《合伙企業法》等法律的制訂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1996年,是我在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執教的40周年。當時《中國政法大學校報》開辟過一個欄目,專門刊登教師的執教感悟。我就在這年5月20日的校報上,發表過一篇題為“終生不悔——四十年執教有感”的文章:
“1956年,我跨進了我校前身——北京政法學院的大門。今天,我執教生涯整整四十年了。
四十年卻有一半以上的時間,不是從事我所學的法學專業,而當我再度走上法學講壇時,已年近半百。缺乏扎實深厚的學術功底,是教師的最大不足。自己看的書還不如青年學子讀的多,又何以教人,何以指導人,四十年執教之最大遺憾,莫過于此。
我記得讀過的一篇文章里寫道:在學校讀書時,戰戰兢兢,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大學畢業時,躊躇滿志,覺得自己什么都懂了;在快要退出歷史舞臺時,飽經風霜,卻又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了。這種人生心態當然說得絕對了一些,但不失為一種軌跡。我起先總不明白為什么古人教訓我們的美德‘禮義廉恥’中有這么一個‘恥’字,恥算什么美德?后來才懂得恥者,不足也,知恥而后勇。美德中不寫‘勇’而寫‘恥’,大概是因為勇可能是匹夫之勇,而知恥之勇才是最大的勇。人的動力正在于此,不忘國恥者,才能拼搏報效祖國;不忘己恥者,才能拼搏完善自我,執教更是如此。執教有如人生,總離不開追求真、善、美。
四十年的執教生涯,行將畫上句號,當然經歷了風風雨雨,磨難重重,但對于我所選擇的道路,此生不悔!如果讓我來世重新選擇職業的話,我仍將以做一個大學教授為第一目標。”
雖然后來的人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我的執教生涯并沒有畫上句號。我如今已經八十多歲了,仍然站在講臺上授課。我常常講,如果來生再讓我來選擇職業的話,我還要選擇在大學當教授。為什么呢?因為大學生階段,是一個人在選擇職業、專業時形成他的目標的一個時期,而法學專業,又是實現他法治天下、法治理念的最重要的四年。如果這時候,我能夠從事教育工作,來為他們把自己的四年的法學教育搞得更好,無論當校長也好,不當校長也好,這都是作為法學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價值的最大體現。
(節選自《沉浮與枯榮:八十自述》)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澎湃新聞、中國政法大學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876701606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