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2-01 20:59:51
每經記者 黃宗彥 每經編輯 文多
1、八部門聯合發文支持民營企業發行碳中和債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全國工商聯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強化金融支持舉措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上述通知提到:要擴大民營企業債券融資規模,包括支持民營企業注冊發行科創票據、科創債券、股債結合類產品、綠色債券、碳中和債券、轉型債券等,進一步滿足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等領域民營企業資金需求。
點評:民營企業在中國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為其提供更多融資渠道將有助于推動企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增長。同時,支持民企發行綠色債券、碳中和債券等,還可以促使民企提升環保意識、可持續融資能力。
2、《上海市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促進條例(草案)》征求公眾意見
11月27日,上海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就《上海市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促進條例(草案)》征求公眾意見。其中提到,保障能源綠色安全轉型。一是優化能源結構,推行化石能源綠色低碳替代,促進光伏、風電、氫能、地熱能等新能源和新型儲能方式的發展。二是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提升電網調節能力,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三是推動綠色電力交易,完善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機制,支持分布式發電企業向同一配電網區域的電力用戶就近交易。
點評:除了綠色能源外,《上海市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促進條例(草案)》還提到了產業結構綠色轉型、生活消費綠色轉型等方面。作為國際型大都市,上海的綠色發展轉型樣本將成為其他地區學習、借鑒的重要參考。
1、“中國綠色債券指數”發布
在中國人民銀行的指導下,交易商協會牽頭研究編制“中國綠色債券指數”,并于11月24日在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換屆暨成果發布會上正式發布。該指數是以一定樣本范圍內的價格數據為基礎,按照一定規則計算形成的指數,旨在客觀準確反映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的綜合行情表現。
點評:“中國綠色債券指數”可以衡量綠債市場價格波動以及表征綠債市場整體走勢,為投資者提供有益參考。同時,它也可以進一步提升我國綠債市場影響力,促進ESG理念與綠色金融市場發展良性互動,助力中國綠債市場高質量發展。
2、“中國城市低碳建設水平指數2023”發布
11月26日,“中國城市低碳建設水平指數2023”在浙江杭州發布。該指數顯示,在城市低碳建設水平排名榜上,北京、杭州、上海分列前三。2022年,浙大城市學院發布中國首個“中國低碳城市建設水平指數”。與2022版指數相比,2023版指數在保留“過程+維度”雙視角評價城市低碳建設水平的同時,將城市研究對象數量從36個大型城市增加至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實現了對中國城市低碳建設水平評價的全面覆蓋。
點評:從低碳的維度來評價城市在國內較為新穎,對于全社會綠色轉型、綠色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它摒棄了過去以GDP論成敗的傳統觀念,以綠色GDP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評價指標。
1、國內首個綠氫制儲商業項目將落戶都江堰
據悉,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鍋爐股份有限公司近日與都江堰市岷德時代儲能技術有限公司簽訂合同,推進國內首個綠電制氫儲氫發電商業應用項目。該項目將在都江堰建設10兆瓦等級的工業園區氫儲能供電站,通過綠電制氫、氫儲能和氫發電保障工業園區峰電時段供電。此次簽約的制儲氫發電一體化商用項目,是國內首個以“綠電大規模制氫—大容量儲氫—大功率氫發電”商業應用工程項目。
點評:國內的首個綠氫項目商業化落地,對清潔能源領域的發展無疑有重大影響。不過,項目是否能夠順利運行并推動綠氫產業規模化,還有待檢驗。
2、中歐班列將推出特種集裝箱運車助力新能源汽車出口
11月28日,中國物流集團中國鐵路物資股份有限公司物流產業發展中心總經理歐陽兵在第二屆汽車海外出口論壇上表示,為滿足中歐班列跨境聯運汽車的需求,中國鐵物計劃推出40英尺特殊汽車集裝箱。所謂特殊汽車集裝箱將原有集裝箱的長度改進為約12.1米(40英尺),箱內長度與汽車長度匹配度較好;為擴大內部空間,便于車輛裝卸、固定作業,提高返程運輸其他貨物的能力,汽車箱的寬度尺寸更改為2.55米。此外,為滿足跨境聯運的要求,集裝箱按照標準高箱設計,高度定為2.896米。
點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全球領先,在中歐班列的幫助下,產能可以更好地出海、搶占海外市場。
1、阿聯酋發布氫能戰略:2031年氫氣產能超140萬噸/年
近日,趕在第28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在迪拜召開前,阿聯酋政府正式發布國家氫能戰略,設定了成為全球氫能領導者的目標,提出了落實可持續能源政策的多項措施,以及規劃在氫能領域的更多投資。該戰略首先設定了阿聯酋的氫能生產目標,即到2031年(也是其建國60年之際),阿聯酋國內、國外的綠氫產能都要達到50萬噸/年,藍氫產能達到40萬噸/年。此外,每年還要生產7500噸粉氫。
點評:阿聯酋是全球最主要的產油國之一,如果能主動向清潔能源轉型,對全球能源結構變革將有重大影響。但至于項目能否順利進展,是否會影響未來石油的產量,還要有待實際行動檢驗。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