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0-27 21:42:38
◎降本增效——數智化轉型的效果直觀呈現在了道路巡檢這一公路養護的關鍵領域,但實際上,這只是臨沂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打造的智慧公路管理服務平臺的一小部分。
每經記者|楊煜 每經編輯|張海妮
走進山東省臨沂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郯城縣中心,一輛裝載著“北斗+AI”道路智能巡檢系統的公路巡檢車“蓄勢待發”,隨著巡檢人員的駕駛,道路上的路面病害及周邊設施一目了然……
精確識別公路基礎設施及路面病害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楊煜 攝
公路巡檢是保障道路安全暢通的重要工作之一,但傳統的人工巡檢方式存在過程風險高、巡檢效率低、漏報率較高等問題。
“為此,我們創新研發智能公路巡檢系統,應用AI智能技術,低成本、輕量化、易部署的智能車載終端,實現對路面病害、沿線設施、路面遺落物三大目標進行高精度識別分類和統計展示。”臨沂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劉濤說。
數智化時代,傳統行業轉型在即。今年9月,交通運輸部印發《關于推進公路數字化轉型 加快智慧公路建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推進公路養護裝備智能化升級,提升公路養護管理數字化水平。此次臨沂投運的智能公路巡檢系統是山東公路事業邁向數智化的創新舉措之一。
媒體座談會期間,前述智能巡檢系統的研發方——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千尋位置”)解決方案專家何喆卿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業內在道路巡檢的數字化改造上已形成共識,正處于從多年試應用逐步向規?;a服務轉型的階段。
公路養護的壓力是臨沂探索公路智能巡檢應用中一個不容忽視的背景。
臨沂,又被稱為中國“物流之都”,公路通車里程達3.2萬公里,規模居全省前列。同時,重載交通占比高。臨沂市智慧公路管理服務平臺顯示,截至10月份,2023年臨沂市G205國道曹村、沙墩、青駝、界牌等站點觀測到的大貨車占比分別達到32.27%、28.73%、38.49%和53.11%。
臨沂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坦言,交通量的問題、養護成本的問題,以及人員結構老化的問題導致現在普通公路的養護壓力比較大。
2021年3月,臨沂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正式啟動籌劃建設智能巡檢系統。當時,AI智能巡檢技術應用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尚無成熟的可用產品。中心先后與業內十余家頂尖信息技術公司交流業務需求,但識別準確率只能達到80%左右,距離中心要求的90%的準確率還有一段距離。
最終,由千尋位置打造的“千尋馳觀道路智能巡檢系統”在召回率和準確率的表現均優于90%。這一系統何以能跨過90%準確率的門檻?其中,北斗的高精度定位能力發揮了關鍵作用。
據千尋位置介紹,基于千尋位置自主建設并運營的國家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千尋馳觀在高速移動情況下仍然能夠實現動態高精度絕對定位,實現道路病害與路產設施的車道級定位。同時,結合跟蹤算法為檢測到的路面目標賦予精準且唯一的時間與空間標簽。
目前,臨沂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已有5輛巡檢車安裝“千尋馳觀道路智能巡檢系統”,未來將陸續安裝到總計60輛車上。
臨沂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劉濤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原來一輛巡查車進行巡檢工作需要2-3個人配合,現在1-2個人就能完成。系統自動采集數據并實時上傳處理,節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還能提高病害的發現率,避免主觀上可能忽視的病害,減輕人員的勞動量。
降本增效——數智化轉型的效果直觀呈現在了道路巡檢這一公路養護的關鍵領域,但實際上,這只是臨沂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打造的智慧公路管理服務平臺的一小部分。
據劉濤介紹,臨沂市智慧公路管理服務平臺的建設框架為“1+4+N”,即一個數據中心,智慧建設、智慧養護、智慧管理、智慧服務等四個體系,以及智能公路巡查、交通流量監測、橋梁邊坡監測、占道預警檢測等多個場景。
臨沂市搭建智慧公路管理服務平臺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楊煜 攝
“臨沂公路在智能化發展(上)是有一個過程的,也是形勢所逼。”談起智能化在臨沂公路系統的應用,臨沂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智能化在公路系統的應用應該說是有一個非常好的前景。當然,這里面也有很多困難,像資金的問題、技術方面的問題。因為我們對公路的業務比較熟,但是搞信息化的、智能化的對公路的熟悉程度不高,這里面也有一個磨合的過程。”
今年9月,交通運輸部印發《關于推進公路數字化轉型 加快智慧公路建設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7年,公路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進展;到2035年,全面實現公路數字化轉型,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實體公路和數字孿生公路兩個體系。在具體的發展意見中,交通運輸部也多次強調結合北斗定位、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手段,提升數字化水平。
回到智能巡檢這一應用場景,千尋位置解決方案專家何喆卿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業內在道路巡檢的數字化改造上已形成共識,正處于從多年試應用逐步向規模化生產服務轉型的階段。千尋位置也在思考并研究將智能巡檢的能力推向交通領域的其他場景,如將設備小型化后放在網約車、清掃車、公交車這樣的場景,或者把系統放在無人機上,去巡查水域、港區道路、封閉園區的道路等更廣闊的場景。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楊煜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