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0-03 10:29:59
每經編輯 畢陸名
據證券時報10月3日消息,當地時間10月2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賓夕法尼亞州與社區和商界領袖舉行的會議上表示,美國經濟仍在逐漸走出新冠疫情影響的過程中。“我們仍在經歷疫情的另一面。醫療保健領域存在勞動力短缺,兒童保育服務持續困難,以及健康危機所加劇的其他問題。”
鮑威爾還表示,美聯儲的重點是在持續一段時間內實現良好的勞動力市場。他指出,除了實際工資上漲之外,還發生很多好的事情。例如,正在加大力度讓更多的人加入勞動力隊伍,一個例子就是,在囚犯出獄前一年,有針對他們的項目,讓他們做好工作準備。
鮑威爾對工人、小企業主和社區領袖們說:“事實上,隨著經濟擴張的時間越來越長,越來越多的工資需求實際上流向了工資較低的人群。多年來,價格穩定是整體經濟的關鍵基石。”
當地時間10月2日,美股三大股指漲跌不一,截至收盤,道指跌0.22%,報33433.35點;標普500指數微漲0.01%,報4288.39點;納指漲0.67%,報13307.77點。
據媒體報道,當地時間10月2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與工人、小企業主、當地雇主和社區領袖一起參加圓桌會議,討論重建和發展當地經濟,費城聯儲主席哈克也將出席。
圓桌會議上,鮑威爾重申,美聯儲的重點是健康的經濟,美聯儲的目標是持續強勁的勞動力市場。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維持價格穩定,美聯儲非常專注于實現這一目標。
鮑威爾還認為,美國經濟仍在受到(新冠)疫情的負面影響,醫療保健領域存在勞動力短缺,兒童保育服務也面臨持續的困難,同時還伴隨著健康危機等其他問題。鮑威爾補充道,若一個良好的勞動力市場能持續一段時間,除了實際工資增長之外,“還會有更多的好事發生”。
“實際上,隨著經濟擴張的時間越來越長,越來越多的工資需求流向了工資水平較低的人群。”鮑威爾說道,“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但想要做到這一點,歷史已經很清楚地表明,我們需要一個穩定的物價。”
此外,美聯儲理事鮑曼周一再次表示,預計仍需要多次加息才能將通脹降至央行的目標水平。鮑曼認為“鑒于當前貨幣政策的限制水平,通脹方面的進展可能會很緩慢。”她補充稱,“需要進一步收緊政策,以可持續的、及時的方式降低通脹。”
美聯儲副主席邁克爾·巴爾表示,美聯儲可能已經達到,或接近足夠限制性的利率水平,但很可能需要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當前的高利率。
兩周前,美聯儲決定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繼續維持在5.25%到5.50%之間。自2022年3月以來,該行為了遏制高企的通脹已經密集加息了11次,將利率從接近于零的水平提升至5.25%至5.5%的區間,成為22年來的最高水平。
美國國會眾議院和參議院在上周六(9月30日)午夜最后期限前幾個小時先后通過了臨時預算案。該臨時預算案將維持政府正常運轉至11月17日。
宏觀經濟方面,美國9月Markit制造業PMI終值49.8,預期48.9,初值48.9。標準普爾全球市場情報公司首席商業經濟學家Chris Williamson表示,9月份制造業商業狀況接近穩定,這是值得歡迎的,但價格壓力的進一步增加是通脹方面的擔憂。由于就業增加和供應改善幫助工廠填補積壓訂單,產出方面扭轉了8月份的部分損失。盡管由于當月收到的新訂單進一步下降(尤其是出口市場方面疲軟),產量增長速度仍然令人失望,但有跡象表明,隨著年底的到來,情況將會有所改善。
Chris Williamson還表示,制造商對未來產量的預期已躍升至近一年半以來的最高水平,供應狀況持續改善,近幾個月訂單下降速度大幅放緩,部分原因是較少的生產商和客戶報告了專注于成本的庫存減少政策。有關通脹前景的消息不太令人鼓舞,因為生產商成本以五個月來最快的速度上漲,這主要是由于油價上漲。這些增加的成本已經導致向客戶收取的價格上漲,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通脹再次面臨上行壓力。
美國9月ISM制造業指數49,創去年11月以來最高,預期47.9,8月前值47.6。50為榮枯分界線。該數據在今年6月份觸及多年低點,此后的3個月累計上漲3個點。其中,新訂單指數49.2,雖然仍低于50大關,但創下一年多最高,8月前值為46.8。新出口訂單也較8月回升,從46.5上升到47.4。就業指數重回榮枯線上方,為四個月來首次,達到51.2,8月前值為48.5。工廠就業人數的擴大,使生產商能夠在積壓訂單方面取得更大進展。
分行業來看,9月有11個行業的活動萎縮,其中印刷業、家具業、塑料和橡膠業以及紙制品業領跌;5個領域的活動有所擴大,包括食品和飲料、紡織品和非金屬礦產。與此同時,盡管供應鏈和價格繼續穩定,針對美國三大汽車制造商的罷工也可能導致該行業的進展放緩。
ISM制造業商業調查委員會主席Timothy Fiore表示:“隨著訂單持續疲軟,企業仍在適當管理產出,但9月份PMI環比改善是一個明顯的積極因素。”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證券時報、公開報道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