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26 19:19:37
今天的行情,基本上就是昨天的重演,只是開局還不錯,但由于盤面本身比較弱,再加上北上資金大幅流出,所以就呈現出這樣一種情況。
如果非要給大盤調整找個“背鍋俠”,那就是匯率的影響了,美元繼續在拉升。按照傳統的視角來看,美元指數高于100就是強勢,今天盤中一度達到了106點關口,自然就會影響北上資金的流動。
從達哥的視角來看,美元指數目前已經到了壓力位附近,最關鍵的壓力在108附近,結合人民幣以及其他幣種的匯率走勢結構來看,美元的這種上漲,大概率已經到了尾聲階段。
與此同時,全球其他股市也都在跌,亞太股市普跌,這下總算是平衡了,橫向比較一下,今天A股跌得不算多。滬深兩市成交金額為6600多億元,兩市個股漲跌幅的中位數為下跌0.55%,考慮到馬上就是中秋國慶的雙節,達哥雙手一攤,就當是在水里多憋一會氣吧。
但說到底,周邊市場的這種走勢,對A股不會帶來太大影響,無論漲還是跌,十有八九都是自身因素影響的結果。
從今天市場的表現來看,大盤走勢仍然疲軟,雖然有人工智能、工業母機等板塊表現活躍,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通信服務、半導體幾大板塊跌幅居前,滬深股指最終再度雙雙收出小陰線。陰線實體雖然不大,但有幾點是讓人比較擔心的。
一是今天滬指再度跌破了所有均線,均線重回空頭排列形態。如果上周五的放量中陽線是改變局面的陽線,那么在正常情況下應該是稍微回踩一下就再度翻身向上,而不是像今天這樣同時失守5日均線及3110點。今天的走勢,讓達哥覺得上周五的大漲并不是改變局勢的信號。
今天滬指的上影線,說明10日均線已經成為短線壓力。分時圖上,上午有兩次沖10日均線的動作,都因為量能不足而站不上去,隨后回落,說明多頭已經放棄了這條均線,而這個位置剛好就是3110點附近。
二是從成交金額來看,縮量下跌創新低,只能說明市場惜售或者很多投資者已經“躺平”了,尤其是在臨近中秋國慶雙節的這個階段,大資金就更沒有冒險的必要了。
三是,通過觀察近期滬指的節奏來看,特別是7月31日以來的調整,還從來沒有出現過連續超過3天的上漲,最多也就連續拉出兩根陽線就告終了。如果從節奏的角度來觀察市場,只要這種節奏不變化,那么就談不上行情性質的變化。
過去我們常說“一根陽線改變情緒,兩根陽線改變觀點,三根陽線改變信仰”,至少就目前市場呈現的情況來看,還是有可能發生的。
雖然達哥也認可不少人說滬指當前位置屬于底部區域的觀點,但筑底磨底的階段注定是熬人的,能規避的話,咱們還是盡量規避一下,盡量把足夠的“子彈”留到行情來的時候。別等到黎明還沒來,就先被套住了,到時候看著別人吃肉而自己只能回血,滋味肯定不好。
盤面上,新型工業化題材在昨天出現分歧之后,今天資金算是達成了一致。其實就是和機器人、工業母機這些概念差不多,涵蓋范圍還是這些概念的個股。
板塊走勢上,工業母機板塊更具代表性。板塊指數的震蕩時間比較長,昨天在壓力位沖高回落,今天順利突破壓力位。這個方向接下來的回踩,就可以當作機會看待,考慮到中秋國慶的雙節因素,要注意控制倉位。
人工智能板塊今天走強。OpenAl宣布,將在ChatGPT推出新的語音和圖像功能,新功能將于未來兩周內面向Plus和企業用戶推出。新功能允許用戶將與ChatGPT進行語音對話(適用iOS和Android),并在對話中以圖片形式向ChatGPT展示正在談論的內容。
昨天對于AIGC板塊的預判就是差不多調整到位了,今天是按照節奏在走,不過沖高遇阻回落,上影線較長,有一定的壓力。后續再調整的話,最好不要有效跌破10日均線。
短線情緒方面,非常有意思,全市場漲停股36只,其中“大長腿”個股有4只,且“大長腿”個股的漲幅不多不少,全部為20CM,整整齊齊,干干凈凈,這是非常有指向性的。在這當中,最具辨識度的顯然要數新型工業化了。因為這個方向和華為概念也有很多交叉,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取一下交集。
綜合來看,今天滬指的陰線實體雖然不大,但市場已經有轉弱跡象,在節前市場放不出量的背景下,多頭難有大的作為,可能就在上周五的陽線實體內震蕩了。
從今天滬指午后的表現來看,在3100點附近,多頭抵抗力度不強。明天是節前最后“提現日”,不排除還有拋壓,3100點能否守得住,在我看來有點懸。如果3100點失守,則后市回補3064點分時缺口的概率就會大幅增加,所以還是要做好防范及應對。
與此同時,也可以用“提現日”來觀測一下市場的承接力度,觀察在如此弱勢的市場下,究竟有沒有資金在操作。
(張道達)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定,本手記不涉及任何操作建議,入市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文多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