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25 18:37:10
每經編輯 程鵬
多年前如果提到娃娃魚,第一反應可能是“貴”“難得吃到”,但是現在想吃娃娃魚,已經變得像吃鱖魚等各類特種淡水魚那樣“毫無壓力”了。
娃娃魚學名“大鯢”,喜歡生活在水質清澈、水流湍急且有巖洞的深山溪流中,在長江、黃河及珠江流域中下游有廣泛分布。由于具有較高經濟價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個被稱為“活化石”的物種被人為過度偷捕,加之江河污染,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致使種群數量銳減,后來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據紅星新聞報道,隨著我國人工繁殖技術的成熟,人工養殖娃娃魚開始進入市場。因價格高昂利潤可觀,大量資本涌入養殖娃娃魚市場。“10年前,養殖娃娃魚輕輕松松年入百萬,很多人像炒蘭草一樣炒作娃娃魚。”近日,說起當年的火爆場面,曾經的娃娃魚養殖大戶謝次勇記憶猶新。然而,大約從2013年開始,養殖娃娃魚價格一路下跌,曾經每斤賣到1000多元,如今批發價跌到25元一斤。在全國最大人工養殖娃娃魚產區陜西漢中,批發價甚至降到20元左右一斤。
曾經“天價”的人工養殖娃娃魚,如今“身價”跌下神壇,很多養殖戶在這些年里陸續減產、退出或者轉型。十年一覺“大鯢夢”,娃娃魚為何不香了?
▲仿生環境養殖的娃娃魚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養殖大戶:曾養娃娃魚年入百萬
現跌至每斤幾十元
據紅星新聞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廣東、四川、重慶等南方城市一直是人工養殖娃娃魚消費的主流市場。另據極目新聞,2007年,國內市場上人工養殖娃娃魚的身價高達3000多元一斤,真正詮釋了什么叫做“物以稀為貴”。
不過,大約從2013年開始,人工養殖娃娃魚價格開始下跌。“因為當時的特色水產品的養殖技術取得不斷突破,尤其是娃娃魚的人工特種養殖規模逐步擴大,市場供應量實現倍增,由此開啟了一路向下的降價“狂奔路”。”湖北恩施宣恩縣的一座水產養殖基地的趙如蒙對極目新聞記者如此說道。
娃娃魚作為曾經的爆款,現如今卻跌下神壇,就像超市賣的雞蛋一樣,“就是一個附帶產品。”在廣州市和佛山市水產交易市場經營著兩家批發門市的李遠方向紅星新聞記者介紹,在廣東農村很多紅白喜事都會安排一份娃娃魚,已是司空見慣的普通菜了。
在線上,京東、淘寶等平臺的人工養殖娃娃魚,每斤價格在28-40元不等,單尾重量從1斤到20斤以上不等。原產地有陜西、廣東、江蘇、四川、湖北、廣西等。都是從原產地發貨,一些商家還配上了特制菜譜。
在市場行情一路走低的情況下,娃娃魚人工養殖本身的成本高、成熟周期長的弱點逐漸被放大。這也成為養殖戶慢慢選擇縮減規模,或者陸續“退場”的重要原因。
據紅星新聞9月25日報道,謝次勇,是四川廣漢第一名養殖娃娃魚的人。在他帶動下,當地成立了娃娃魚養殖合作社,帶動100多家農戶飼養娃娃魚增收致富,其事跡曾被央視報道。
▲人工養殖的娃娃魚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今年9月8日,廣漢市高坪鎮,53歲的謝次勇正在養殖基地忙碌,57畝養殖基地里蛙聲一片。當天上午,他接了很多電話,不時有人訂購牛蛙,只有一個電話是訂購娃娃魚的。他的娃娃魚養殖基地在幾公里外,如今他已很少回那里,主要是交給工人打理。
“(養殖)娃娃魚市場太低迷,現在價格已經跌到底了,基本沒有利潤,我轉型養殖牛蛙已經5年了。”走在蛙田邊,謝次勇向記者講述了他養殖娃娃魚的經歷。
這一聊,他仿佛回到了養殖娃娃魚的“紅火”過去。
謝次勇介紹,上世紀90年代,他在一家合資企業工作,2004年,他離職回到家鄉廣漢搞養殖,曾在綿竹市漢旺鎮養殖野雞。2008年年底,他前往陜西漢中一個朋友處考察養殖娃娃魚。
謝次勇向記者介紹,感覺養娃娃魚很生態,當時養殖娃娃魚的市場價格也非常可觀。但娃娃魚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只有人工繁殖的子二代可進行食用和買賣,人工養殖需獲得許可證才行。在辦理相關許可后,他開始著手養殖娃娃魚,先是購買了幾百條魚苗,邊養殖邊學習。花兩年專門學習了養殖娃娃魚技術,然后與人合作養殖了上千條娃娃魚,后來又成立了娃娃魚養殖合作社,規模最大時每年可產出約10萬條娃娃魚。“市場最好是2008年至2012年,那個時候輕松年入百萬。”謝次勇說。
記者了解到,娃娃魚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根據農業農村部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利用特許辦法》,馴養繁殖和經營利用必須按照《野生動物保護法》《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在省級漁業部門辦理《人工繁育許可證》和《經營利用許可證》。
“市場最好的時候,養殖娃娃魚賣到1000多元一斤,甚至達到2000元一斤,養殖娃娃魚魚苗1080元一條。”謝次勇向記者介紹,因為市場好、價格高,很多人帶著資金進入娃娃魚養殖市場。當時,養殖娃娃魚屬于“硬通貨”,有魚在手不愁市場。他舉了一個例子,市場最火爆的時候,養殖娃娃魚魚苗也水漲船高,“我們去買魚苗,嫌魚苗難得數,就和賣家商量一斤百元大鈔換一斤魚苗,賣家還不干。”
然而,“紅火”之后,人工養殖娃娃魚開始走下坡路。
謝次勇介紹,從2013年起,養殖娃娃魚的價格就走低了,但還有利潤空間。2014年,他又在廣漢市高坪鎮投資600余萬元建設娃娃魚馴養繁殖基地,進行規模化養殖。“娃娃魚對環境水質要求很高,養殖最佳水溫在16~22℃,超過25℃它就會感到不適應,會大量死亡。”
他養殖的娃娃魚,不光在自己經營的農家樂和基地銷售,主要還在成都雙流批發門市銷售。直到2016年,每斤養殖娃娃魚還能賣到120元到150元,但2017年跌到每斤100元以內,如今零售價一路跌至30多元一斤。
伴隨著價格的下跌,養殖戶的產量也一步步萎縮。“原來,最多一年可以出娃娃魚成魚10來萬條,后來市場慢慢萎縮,現在養殖場每年只養3萬條左右,減少了7成。”謝次勇向記者介紹,他的餐館要銷售十分之一,其余的被賣到批發市場。
看著眼前的蛙田,對于娃娃魚養殖,謝次勇已沒有當初的激情,“娃娃魚都是工人在管,我沒管了,沒啥利潤,僅夠人工工資。”
如今,他更在乎的是眼前這57畝蛙田,每年可以產出七八十萬斤牛蛙,可以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
為何從“天價”跌下神壇?
人工養殖娃娃魚,為何從曾經上千元一斤的“天價”,一路跌至幾十元一斤的“平民價”,究竟是哪些因素導致養殖娃娃魚跌下神壇?
據紅星新聞,四川省水產學校副校長、中國水產學會會員王強分析稱,“娃娃魚不是魚,而是一種兩棲動物。它的養殖技術一旦突破,養殖并不難。”王強介紹,隨著養殖技術的突破,特種魚類養殖實現了常態化。娃娃魚這樣的“稀罕物”變得不那么吸引人了。
“一個是養殖市場成熟,另一個就是消費者對娃娃魚的接受度不那么高了,價格肯定會下跌。”王強分析,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市場效應,曾經娃娃魚價格被炒高,一大原因就是當時消費者存在獵奇心理,“貴的、沒吃過的東西,總想試一試,吃過后覺得味道、口感很一般,就不愿意再去消費娃娃魚了。”
如今,普通家庭對娃娃魚接受度也不高,消費意愿也較低。王強分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娃娃魚身上有黏液,宰殺麻煩,“很多人覺得宰殺它很殘忍。”第二,娃娃魚腥味重,烹飪較為困難。一般家庭烹飪出來口感不好,只有少數餐館掌握了宰殺、烹飪技術。娃娃魚皮下脂肪很厚,多吃會膩味,只適合偶爾消費,“其實很多人工養殖魚的口感比娃娃魚好,比如鱖魚、鱔魚等。”
另據極目新聞,正是因為養殖周期長、綜合成本高,在過去還能夠依靠高端消費來獲得收益的娃娃魚市場,隨著市場價格驟跌而很快縮小規模。業內人士分析,近年來各種特種魚類逐步實現常態化養殖,像娃娃魚這樣曾經的“稀罕物”慢慢變得不那么吸引人也并不讓人意外。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農業養殖技術的日益精進提升,水產品的本地化養殖種類越來越豐富,產量也越來越可觀,某一種水產品的較高價位的情況并不容易持續。各類特種魚類的養殖、加工、經營和消費市場都在迎來積極變化,娃娃魚也將在不斷的行業調整中找到最合適的市場化定位,有望越來越多地進入大眾餐桌。
編輯|程鵬 杜波 蓋源源
校對|何小桃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紅星新聞(記者:王明平)、極目新聞(記者:曹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