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14 22:50:45
每經評論員 李玉雯
近日,公募基金憑借27.69萬億元的資產管理規模,首超同期銀行理財的25.34萬億元,成為第一大資管子行業。這一數據引發了市場對于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競爭格局的關注。
究其原因,銀行理財規模收縮主要受到兩方面因素影響。
一是去年底理財凈值大幅回撤引發客戶資金“搬家”。去年資管新規全面落地,銀行理財從原先的“保本保收益”全面走向“打破剛兌”“凈值化管理”,而這被投資者視為理財產品優勢的減弱。在去年的市場背景下,理財產品凈值出現大幅回撤乃至跌破凈值,進而引發投資者大規模贖回。盡管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的收益有所回暖,但是去年贖回潮對投資者的信心打擊尚未完全恢復。與此同時,投資者也在尋求更具多元化和均衡化的資產配置,在同樣承擔風險的前提下,會考慮選擇收益預期更高的投資渠道,因此部分資金流入公募基金等領域。
二是季末存款沖量引發理財暫時性回流。由于銀行存款規模面臨季末考核,部分銀行會在季末通過提高存款利率、發放獎勵等方式吸引客戶將理財資金轉回存款。這也導致銀行理財規模在季末出現了一定程度萎縮。
銀行理財應該如何應對這一挑戰?
筆者觀察到,理財產品中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占比在持續提升,2019年時這一比例為78%,到今年6月末已攀升至95%。而上半年公募基金規模增量也主要來自貨幣市場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權益類基金規模則出現縮水。這背后折射出投資者對于資產保值增值、投資穩健性的需求依舊強烈。而銀行整體零售客群風險偏好較低,這一領域應當是銀行理財的關鍵發力點,背靠母行渠道及客源優勢,理財子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就需要找準自身的市場定位,即深入打造穩健特色。
具體而言,筆者認為可以從幾方面著力:
首先,理財公司要提升投研能力,加強對市場的綜合研判,更好地篩選把握底層資產,這是立業之基。規模的起伏只是一時,穩健的根基才是關鍵。只有擁有強大的投研團隊和專業的投資管理能力,才能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把握機遇、規避風險、實現收益。
其次,以固收類資產為主線加大穩健型產品的開發力度,滿足廣大投資者對于低風險投資的需求。固收類資產的種類很多,如純債、混合債、可轉債等,其風險程度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理財公司充分利用自身在債券市場的優勢,根據每一款理財產品的不同市場定位,進行不同的資產組合,開發出更多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
最后,針對不同風險偏好和投資目標的投資者提供定制化的理財方案,打造特色和差異化。理財公司應該根據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收益預期、投資期限等因素,為其量身定制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理財方案,如定期定額、智能投顧、目標日期等。同時與客戶加強互動,在市場波動時及時向客戶傳遞市場信息、表達市場觀點,合理引導客戶的投資行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