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東:建議培育重大技術裝備產業集群,推進產業鏈企業協同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25 18:13:32

每經記者 李少婷    實習生 陳詩鈺    每經編輯 梁梟    

今日(7月25日)下午,由賽迪顧問主辦的“2023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注意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陳學東在會上發表了主題演講。

陳學東主題演講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少婷 攝

陳學東介紹,新中國成立70余年,改革開放40余年,“制造強國”戰略推進8年,我國工業發展取得偉大的歷史成就,但“大而不強”。在當前環境下,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

陳學東在演講中回顧道,近十年我國產業基礎領域形成一批創新成果,一批標志性重大裝備競相涌現,對國民經濟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3.0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增長到2.55%。

從現狀來看,陳學東指出,我國制造業重大生產力布局不斷優化,產業集群發展水平加速提升,部分制造領域的區域集聚效應日益顯現。

當前,我國已連續13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制造業增加值從2012年13.0萬億元增長至2022年33.5萬億元,全球占比提高到近30%。陳學冬表示:“近十年來制造業領域的國家重大技術取得了很多成就,我國社會產業水平不斷提升,培育了一批創新型企業。”

但我國制造業整體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制造業突出問題主要體現在七個方面:其一,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其二,工業基礎薄弱;其三,資源和能源利用率有待提高;其四,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生產方式和工藝流程水平仍待提升;其五,工業化、城鎮化、農業與國防現代化協同發展水平有待提高;其六,國際開放共享合作空間有待拓展;其七,工程師和技能人才相對短缺。

陳學東分析認為,未來十五年,制造業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其一,制造業高端回流方面,中美貿易摩擦日趨常態化;其二,制造業中低端分層方面,部分發展中國家對我國形成“雙向擠壓”;其三,產業鏈上我國面臨“斷鏈”“短鏈”的風險;其四,烏克蘭危機進一步加大了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問題。

陳學東指出,我國工業基礎核心技術掌握不夠,產品一致性、穩定性、壽命可靠性需全面提高,短板問題較為突出,基礎工藝薄弱、質量基礎不完善,阻礙產業邁向中高端。

他分析認為,工業基礎薄弱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首先,科技創新長期以來處于跟蹤和模仿階段,不夠自強自立;其次,頂層設計和工業基礎研究重視不足,產業鏈、成套設備與工業基礎的發展相脫節;第三,我國工業化進程較晚,前期積累不夠,后期投入不足,投入有限使得產業基礎得不到有效提升;第四,自改革開放初期以來的經濟發展下,國外技術轉移和競爭使得壟斷加劇暴露了產業基礎薄弱的問題;第五,企業自主創新層面,先天不足與后天失調、考核體系創新與知識產權的保護等都存在弊端;此外,在人才培養上,實用成果的重視不足,重理論輕實踐、重個人輕團隊的傳統應被打破。

在演講的最后,陳學東提出,在“十四五”至“十六五”,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關鍵時期,應從創新政策環境、研發平臺建設、優秀人才培養三個方面協同發力。

其中,陳學東建議,培育重大技術裝備產業集群,推進產業鏈企業協同發展,具體包括:建設先進制造業集群要堅持全國一盤棋,構建集群梯次培育體系;依托龍頭企業和重點產業園區,構建起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縱向分工協作、橫向資源共享的產業布局;立足區域發展基礎和比較優勢,依托龍頭企業和重點產業園區,形成差異化、特色化、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大技術裝備產業集群;在極限條件下,我國制造業產業布局需要“未雨綢繆”“提前規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陳學東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性欧美在线看片a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v日本 | 一级a一级a国产爰片免费免免 | 亚州精品自在线拍视频播放 | 日本搔妇在线视频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欧美日韩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