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14 19:30:27
◎中國娛樂及媒體行業至2027年收入將達約4799億美元,未來五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6.1%,高于全球的3.5%。互聯網廣告、電子游戲與電子競技是行業主要的增長驅動力。此外,電影、虛擬現實(VR)等細分領域仍將保持較高增長。
每經記者 宋美璐 每經編輯 文多
2023年的娛樂傳媒業正在大展拳腳。
2023年7月13日,普華永道發布的《2023至2027年全球娛樂及媒體行業展望》預計:中國娛樂及媒體行業至2027年收入將達約4799億美元,未來五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6.1%,高于全球的3.5%。互聯網廣告、電子游戲與電子競技是行業主要的增長驅動力。此外,電影、虛擬現實(VR)等細分領域仍將保持較高增長。
“2023年是娛樂與傳媒行業的重要轉折點,很多公司現在正在利用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以提高生產力和創造力。娛樂與傳媒產品變得更加數字化,生產和分銷成本下降,為商業模式和科技使用帶來創新,以創新的方式來提高盈利增長、吸引客戶和開拓市場。”普華永道相關負責人表示。
隨著短視頻興起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廣告已經成長為最大的廣告細分市場。
《2023至2027年全球娛樂及媒體行業展望》預計,到2027年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可達約1464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將達9%,市場規模依然龐大。“Z世代”逐漸成為主流,對廣告的需求偏向定制化、個性化、精致化,互聯網廣告在這一點上比傳統廣告行業更具優勢。同時,5G網絡的廣泛覆蓋為廣告商提供了成熟穩定而且龐大的潛在市場。
圖源:《2023至2027年全球娛樂及媒體行業展望》中國摘要
其中移動互聯網廣告支出將主導中國互聯網廣告的增長,至2027年其在中國互聯網廣告總收入占比預計將增至84%,這一占比將繼續為全球(49%)最高。移動互聯網廣告收入的增長率高于有線互聯網廣告收入,移動互聯網廣告2022~2027年預計復合年增長率達12%,而有線互聯網廣告增長率為負2%。視頻類廣告是增長最快的領域,其中移動視頻互聯網廣告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3.7%。
圖源:《2023至2027年全球娛樂及媒體行業展望》中國摘要
“人們生活方式產生改變,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顯著提高,數字化成為社會發展趨勢。人工智能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各大科技公司都在投資和開發類似于ChatGPT、AIGC等工具,用戶體驗和廣告效果將進一步改善和優化。”普華永道相關負責人表示。
今年電競將作為正式項目首次在亞運會亮相,這將成為電競發展歷程上的里程碑事件。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游戲和電競市場,截至2022年底,中國的電子游戲玩家總數已達到6.64億。這一行業的總收入預計將以13.1%的復合年增長率持續增長,于2027年達到1155億美元。其中,社交/休閑類游戲是最主要的收入領域,預計其在中國電子游戲總收入的占比將在2027年達到91%。幾乎中國所有的主要社交、視頻平臺都擁抱了快速增長的休閑游戲市場,龐大的用戶群也促使了休閑手游的功能變得更易上手,增加了用戶粘性。
圖源:《2023至2027年全球娛樂及媒體行業展望》中國摘要
中國已于2021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子游戲市場,并且隨著其快速增長,預計到2027年中國將產生比美國多約49%的收入。2023年9月即將在杭州舉辦的亞運會包含8個新增電競項目,將為整個行業帶來正面影響及推動力。
另一方面,為尋求新的盈利渠道,中國游戲企業出海規模逐年遞增。未來幾年,中國電子游戲的出口額在基于應用程序的游戲快速增長的推動下,將繼續顯著增長并擴展到美國、日本和韓國以外的市場。
在中國市場,政策推動虛擬現實和元宇宙產業成為2023年市場增長主力。截至2022年底,共計23個省(區、市)發布了行業相關政策,其中涉及元宇宙的政策最多,有35個,其次是虛擬現實,有7個。
圖源:《2023至2027年全球娛樂及媒體行業展望》中國摘要
6月,蘋果vision pro的發布給行業帶來了積極信號,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AR/VR頭顯出貨量總量為120.6萬臺(銷量口徑),其中AR設備出貨量為10.3萬臺,VR設備出貨量則為110.3萬臺。虛擬現實作為新一代消費電子產品,距離大規模商業化已經不遠,有望帶動新一輪科技行情。
圖源:《2023至2027年全球娛樂及媒體行業展望》中國摘要
此外,AIGC、裸眼3D等技術將進一步豐富虛擬現實及元宇宙內容生產,提高行業生產效能,并帶來更多創新及發展機遇,吸引更多用戶參與體驗,形成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當前,AIGC產業生態架構日益清晰,但下游應用產品提供商的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
中國娛樂及媒體行業大部分已于2023年復蘇。虛擬現實和元宇宙已成為地方產業經濟布局的焦點,在政策推動下,將持續帶動創新科技的應用及進一步發展。未來,AIGC及裸眼3D等技術將豐富內容生產,人工智能技術將在各領域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譚玉涵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