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27 16:02:03
◎調查發現,公眾普遍具備較強環境行為意愿,但在不同領域實際行為表現存在差異。
◎多數人能在食品、服裝、電子產品方面做到適度消費,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費現象,23.3%的受訪者“家中食品經常因為過期而被丟棄”。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星
“《反食品浪費法》實施兩年多來,全國各地采取了許多措施,使食品浪費得到了一定遏制。但是,從社會生活實際看,仍然有大量食品浪費的現象存在。”
6月26日,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向社會公開發布《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在《報告》發布暨研討會上,生態環境部原國家生態環保督察專員夏光在談到食品浪費問題時作如上表述。
夏光介紹,這些浪費的食品被傾倒后作為廚余垃圾進入垃圾處理廠,而處理它們又要消耗大量的電能等,這本身就是高碳行為。
《報告》顯示,與往年調查結果相比,公眾在關注環境信息、踐行綠色消費、分類投放垃圾、環保監督舉報等方面行為表現均有提升。同時,多數人能在食品、服裝、電子產品方面做到適度消費,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費現象,23.3%的受訪者“家中食品經常因為過期而被丟棄”。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社會部主任郭紅燕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比較了2019年到2022年四年的調查結果可知,除了關注環境信息、踐行綠色消費、分類投放垃圾、環保監督舉報等方面有變化外,其他方面變化不是太明顯。但是,在突出環境問題感知方面,公眾認為其住處附近的空氣污染、垃圾廢棄物污染在改善,大家也逐步關注噪音污染問題。
《報告》發布暨研討會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彪 攝
據悉,本年度調查于2022年11月6日至2022年12月11日開展,采用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CATI)方式,調查范圍覆蓋全國除港澳臺以外的31個省(區、市),累計回收有效問卷12485份。內容涵蓋了《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中的各類行為領域,既包括私人領域日常環境行為,也包括公共領域監督參與行為。
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問卷模塊共涉及15個方面,包括:環境狀況感知、環境行為意愿、節約能源資源、踐行綠色消費、分類投放垃圾、參與監督舉報等。
《報告》指出,調查發現,公眾普遍具備較強環境行為意愿,但在不同領域實際行為表現存在差異。
其中,行為表現較好的領域是“呵護自然生態”(八成左右受訪者能基本做到“不食用陸生野生動物”或“拒絕購買毛皮、骨制品、藥劑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制品”)、“關注生態環境”(近八成受訪者主動關注或傳播交流過環境信息)、“減少污染產生”(八成左右受訪者能在多數情況下做到“居家或公共場所控制音量不干擾他人”或“不露天焚燒”,超七成受訪者能基本做到“不燃放煙花爆竹”)等。
行為表現一般的領域是“踐行綠色消費”(超六成受訪者能夠優先選擇較為低碳環保的食品或電器,五到六成受訪者能夠基本做到重復使用和多次利用各類物品)、“參加環保實踐”(43.3%的受訪者曾參加過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和“參與監督舉報”(14.8%的受訪者參與過)。
值得注意的是,在環保監督舉報方面,2022年有超一成(14.8%)受訪者舉報過環境問題,比2021年(10.6%)有所提高。
《報告》指出,多數人能在食品、服裝、電子產品方面做到適度消費,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費現象,23.3%的受訪者“家中食品經常因為過期而被丟棄”,25.8%的受訪者“經常購買很多衣服、鞋子卻不常穿”,22.2%的受訪者在舊的電子產品還能正常使用的情況下就會更換新款。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該法第一條就明確,為了防止食品浪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夏光認為,反食品浪費是糧食安全問題、社會道德問題,同時也是生態環境問題。浪費食品實際上就是高碳行為。
食品浪費問題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后出現的問題之一,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均碳排放量也可能會呈現上升趨勢,如何平衡這中間的矛盾?
針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提問,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陳凱回應,經濟越發展,人均碳排放量越多,針對這個問題有一個“門檻理論”,當人們生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不再追求消費更多,而追求消費更好的產品,比如更傾向于綠色產品,這樣就會改變人均碳排放量增長的情況。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首席代表涂瑞和則解釋,不同國家的情況會有不同,對于大國來說,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可能會帶來人均碳排放量的增加,但對于小一些的國家來說,可以通過國際貿易的方式做到人均碳排放量與人均收入呈現反比。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40023387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