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15 17:04:45
◎由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廣東省政府聯合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和第二屆中小企業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于6月26日至30日在廣州市舉辦,并邀請越南工貿部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擔任主賓方,舉辦相關展覽和論壇活動。
◎中博會和高峰論壇將進一步聚焦為中小企業“辦實事”,推動其“辦大事”,解決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急難愁盼事,通過搭建中小企業對外交流合作平臺,展示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共商合作的決心,為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6月1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第十八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以下簡稱中博會)和第二屆中小企業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相關情況。
據介紹,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和第二屆中小企業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于6月26日至30日在廣州市舉辦,并邀請越南工貿部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擔任主賓方,舉辦相關展覽和論壇活動。
其中,論壇包括1場主論壇、1場平行論壇、6場分論壇和6場主題活動,并將解讀一系列政策、發布一批報告、簽約一批合作、形成一批成果,為世界各國中小企業搭建一個展示、交易、交流、合作的平臺。
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張蕊 攝
在發布會上,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介紹,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5年前在廣州調研時提出“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強調“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實力,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更好條件”。
徐曉蘭介紹,近年來,中小企業呈現“量質齊升”的發展態勢,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從量的方面看,中小企業數量規模快速壯大。截至2022年末,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已經超過了5200萬戶,比2018年末增長51%。
從質的方面看,優質中小企業不斷激發涌現。工業和信息化部已培育近90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帶動地方培育8萬余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仍呈現不穩定不平衡態勢,中小企業占全球企業數量的90%以上,是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在增加就業、拉動經濟增長、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已經成為各國政府的共識。
徐曉蘭表示,去年11月,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中國倡議被寫入2022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宣言。今年6月27日,是第7個聯合國“中小微企業日”,本屆中博會和高峰論壇選擇在6月27日這天開幕,旨在推進中小企業國際交流合作,共促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中小企業量大面廣、鋪天蓋地,需要健全服務體系和服務內容,給予更大力度的支持。本屆展會,將聚焦當前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實際需求,解讀即將印發的《關于健全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啟動“數字化賦能”“科技成果賦智”“質量標準品牌賦值”中小企業的“三賦”專項行動全國行,同時,還組織國家中小企業基金與新增子基金簽約、廣東省鏈主企業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簽約等。
徐曉蘭強調,中博會和高峰論壇將進一步聚焦為中小企業“辦實事”,推動其“辦大事”,解決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急難愁盼事,通過搭建中小企業對外交流合作平臺,展示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共商合作的決心,為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在發布會上,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呂玉印介紹,近五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推動全省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多項指標取得歷史性突破,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和貢獻越發凸顯,在穩增長、促創新、惠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首先,廣東全省中小企業數量和規模實現跨越式發展。
近五年來,廣東省中小企業數量從380多萬戶增加到680多萬戶,數量上將近翻了一倍;每千人擁有企業數從38戶增加到54戶。目前,全省市場主體數占全國總量1/10以上,全國每十個“老板”中,就有一個在廣東。
近五年來,廣東省平均每年“小升規”企業約9000家,推動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6.7萬家,躍居全國第一。51家民營企業入圍“全國民營500強”,10家民營企業入圍“世界500強”。
與此同時,全省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增加值從4.83萬億元增加到6.98萬億元,年均增長超過5%,占全省經濟比重提高到54.1%,占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全省每年民間投資額均保持在2萬億元以上的規模,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約50%。民營企業出口總額從1.98萬億元增加到3.21萬億元,占全省出口比重從47.0%提高到60.4%。
其次,廣東省中小企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在“穩鏈、補鏈、強鏈”中發揮重要作用。
全省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數量均居全國前列。全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87%為制造業,95%以上分布在全省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在新材料、5G、新能源、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高端數控機床與機器人等多個關鍵領域,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特別是“小巨人”企業九成以上直接配套國內外知名大企業,或屬于產業鏈“補短板”、“填空白”領域。
第三個方面,廣東省中小企業社會貢獻不斷加大,有力改善了民生福祉、促進了共同富裕。
近五年來,廣東省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貢獻了80%以上的新增就業,全省城鎮民營單位職工年平均工資從5.33萬元增加到7.32萬元,年均增長8.7%,高于同期全省經濟增長水平。
近五年來,廣東省民營企業每年上繳稅收總額均超過1萬億元,即便是近幾年國家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去年全省民營企業上繳稅收仍高達1.41萬億元、五年累計增長25.9%,為全省穩住經濟保障民生提供有力支撐。
此外,民營企業還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近五年來,全省11179家民營企業和商協會參與結對幫扶村9478個,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38.8億元;廣東民營企業參與“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累計捐贈達120.96億元,捐助對口幫扶地區28億元。
“我們相信,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博會這樣的中小企業國際交流合作平臺的促進下,廣大的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將會不斷提升,更多的中小企業將在更加廣闊的舞臺上‘辦大事’。”呂玉印說。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蕊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