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05 22:06:23
每經記者 王海慜 每經編輯 趙云
日前,一則國盛證券研究團隊人員配置方案引發市場熱議,此方案顯示將依據派點占比水平淘汰人員。另外還有消息稱,某大型券商研究所將對派點低于1%的分析師進行內部答辯。
某賣方業內人士認為,這兩則消息其實可以結合起來看,可能會導致行業內部的競爭趨于激烈。
根據業內通行的研究換傭金的基金分倉模式,通常每個季度公募基金都會根據券商研究服務質量的高低,給券商的研究團隊打分——這就是所謂的“打派點”。派點高低直接影響到研究所、分析師的收入,也是衡量分析師工作價值的重要指標。
以往派點只決定分析師的獎金多寡,而未來要是派點考核不達標的話,分析師所面臨的可能就是被淘汰。
最近,一則國盛證券研究團隊人員配置方案引發市場熱議。根據方案,各研究團隊將嚴格按照派點占比水平定崗,若團隊人數占比高于派點占比水平,則停止增加人員配置。一年后仍高于派點占比水平,則淘汰人員至派點占比水平。
今日國盛證券研究所內部有關人士向記者表示,公司對派點考核其實一直較為嚴格,這個方案在內部只是一個參考。
同時,有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某大型券商研究所對分析師派點的考核開始更加嚴格,占比不到1%連續兩個季度的分析師會被要求一年一次內部答辯。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兩家券商的賣方研究業務在業內都具有一定的市場影響力,一家是行業內的老牌研究所,另一家則是近年來快速崛起的賣方新秀。據Choice數據統計,兩家券商的分倉傭金收入在2020年、2021年、2022年總體都能排進行業前20。
因此兩家券商研究所的動態,也引發了同行關注。在某券商首席看來,這兩則消息其實可以結合起來看,腰部券商都對派點考核歷來很嚴格,現在主要的變化是原來一些國企屬性比較強的券商也開始卷了,而這樣的趨勢可能會導致行業內部的競爭趨于激烈。
盡管在早些年業內就有關于“賣方分析師已經過剩”的論斷,但實際上近年來行業仍然有越來越多的入局者。
據Choice數據統計,分倉傭金收入過億的券商從2011年的18家增長至2021年的37家,2022年即便行情不佳,但分倉傭金收入過億的券商仍然有36家;截至目前,擁有證券分析師數量比少于30名的券商達到了47家,5年前這一數字為32家。相關行業背景是,分倉傭金總規模從2011年的49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222.6億元,10年增長超4倍。相比受傭金價格戰拖累、增長乏力的傳統經紀業務,分倉傭金對于券商而言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增量。
所以盡管賣方分析師“過剩論”已經存在多年,近年來賣方研究行業總體仍處于一種持續擴張的狀態。但這回,狼也許真的來了。
最近業內有不少消息稱,機構交易傭金費率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比如公募基金的交易傭金費率有可能從現行的萬八左右降到萬四左右。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如果研究傭金蛋糕尺寸變小,那么淘汰一些分析師將是自然的市場形象。
就行業出現末位淘汰的影響,今日記者采訪了多家券商研究所的多位首席,一些券商研究所目前雖然還沒有推行末位淘汰機制,但相關分析師普遍都感覺,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未來壓力會比較大。
有券商首席向記者坦言,現在行業形勢非常嚴峻,“以前派點只是決定獎金的多少,現在是派點不夠不給配人,還要扣工資,甚至面臨淘汰。”
另有券商行業首席則認為,末位淘汰機制在導致行業外部競爭趨于激烈的同時,研究所內部的競爭也會隨之加劇,強勢團隊將會壓縮弱勢團隊的生存空間。
雖然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賣方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可能在所難免,不過也有觀點認為,上述嚴格考核派點的制度不甚合理,會進一步導致行業劣幣驅逐良幣。一些分析師為了獲得更多的派點,可能會在“營銷”上花更多的心思,而一些真的有研究能力,但不太善于個人營銷的分析師則會比較吃虧,這會助長行業的不良風氣。
在某資深分析師看來,如果嚴格考核派點占比、末位淘汰的話,會導致一些研究不熱門行業的分析師面臨淘汰,但這其實是一種比較短視的做法,“如果都只考核派點,不考核口碑或者報告質量,照這種方法,那么煤炭分析師前幾年都該被開除。研究應該和投資一樣逆周期布局,順周期收獲。”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200433921-001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