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5-31 18:19:39
每經編輯 王月龍
據河南省教育廳官微,日前,河南省教育廳印發《河南省2023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沖刺”行動工作方案》。《工作方案》表示,“百日沖刺”期間,各高校要重點摸清求職受阻和未就業重點群體畢業生底數,完善就業幫扶電子臺賬,為他們提供一對一指導、送培訓、送崗位等系列“暖心”服務。
通過努力,確保在8月31日前,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高校畢業生去向落實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就業意愿和就業能力的殘疾畢業生全部落實就業去向;零就業家庭畢業生和長期未就業畢業生動態清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河南省高校畢業生有87萬人,再加上往屆未就業人員和留學歸國生,就業規模繼續擴大。同時,202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1158萬人,就業形勢嚴峻。雖然大學生就業不易,但我國制造業廣泛面臨著招工難的問題,“慢就業”等還成為互聯網上的流行詞,每年有數百萬大學生參加考研、考編,其中有一大批執著于此,甚至畢業后持續數年不工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河南:百日沖刺促就業
這部分人群要“動態清零”
河南省教育廳微信公眾號消息,為搶抓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關鍵期,切實加快工作進度,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日前,河南省教育廳印發《河南省2023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沖刺”行動工作方案》,決定于2023年5月-8月,在河南省開展主題為“百日沖刺促就業? 踔厲奮發建新功”的“百日沖刺”行動。
截圖自河南省教育廳網站
《工作方案》指出,“百日沖刺”期間,將在全省高校開展“2023屆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周”系列活動。組織開展2023屆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周(河南)專場、2023年河南省退役大學生士兵等專場雙選會。召開部分高校就業工作座談會,針對相關工作進展緩慢的問題,分析原因,研究討論解決辦法,促進就業工作全面落實。在“河南省畢業生就業信息網”開設中小企業、電子商務行業等招聘專區,各高校要將專區鏈接到校內就業信息網,并積極組織畢業生參加線上招聘活動。
《工作方案》要求,各校要抓緊推進第二學士學位招錄,按要求7月底前完成錄取,積極配合有關部門落實優化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科研助理等政策性崗位招錄及各類職業資格考試時間安排,確保8月底前全部完成。各高校組織實施好“選調生”“特崗教師”“三支一扶”“西部計劃”“鄉村振興計劃”“醫學院校特招畢業生計劃”“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城鄉社區計劃”等基層就業項目。
《工作方案》指出,“百日沖刺”期間,各高校要重點針對2023屆多數畢業生受疫情影響外出實習實踐相對較少、一些畢業生升學失利、部分畢業生“求穩”和“慢就業”等情況,摸清底數,分類指導,采取有效措施,引導畢業生積極求職、盡早就業。
《工作方案》表示,各高校至少為每一名就業困難群體畢業生開展3次談心談話、組織參與3次線上線下就業促進活動、推薦3個有效崗位。通過努力,確保在8月31日前,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高校畢業生去向落實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就業意愿和就業能力的殘疾畢業生全部落實就業去向;零就業家庭畢業生和長期未就業畢業生動態清零。
零就業“動態清零”早被提出
值得注意的是,零就業“動態清零”不是第一次提出。
據焦作日報此前報道,3月份,河南焦作市出臺零就業家庭就業幫扶實施方案,按照“源頭控制、動態管理、政府扶持、跟蹤服務、確保落實”原則,建立五項幫扶機制,幫助就業困難人員早就業、就好業,確保全市城鄉每個零就業家庭至少一人就業創業。
焦作各縣(市、區)通過“10+N”就業專項援助活動,對零就業家庭實行“實名制”“公示制”“銷號制”動態管理,建立“產生一戶、援助一戶、消除一戶、穩定一戶”的就業援助長效機制,確保全市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5月23日,黑龍江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表示,聚焦破解困難群體就業難題,堅持把解決重點群體就業作為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續強化就業扶持政策落實,突出就業援助服務供給,分類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打造特色勞務品牌,加強零工市場建設,支持就業困難群體多渠道就業,確保全年實現就業困難人員就業5萬人以上、失業人員再就業17萬人以上、脫貧人口就業19.6萬人以上,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5月26日,連云港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文指出,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拓寬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堅持高校、職校、技校“三校”聯動,開展送政策、送崗位、送培訓、送服務“四送”進校園活動,人社、教育、工信、科技、國資、工商聯等部門高頻舉辦系列招聘會。
繼續穩定政策性崗位規模,組織好全市公務員、事業單位統一公開招考工作,落實鼓勵到社區就業政策舉措。同時,加大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力度,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教育部:部分畢業生“求穩”“慢就業”
要引導調整預期、從實際出發
據經濟日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賴德勝指出,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發生新變化。畢業生人數不斷創新高,今年將達到創紀錄的1158萬人,而2023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達1662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人群在其中占比較大。現在高校畢業生大部分是“00后”,其就業期望與父輩有很大不同,對就業崗位有更加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
近幾年由于新冠疫情、國際經貿環境變化等原因,經濟增長面臨多重壓力,有些企業推遲或減少招聘,或者由于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企業招聘結構發生變化。由于供需兩端都發生變化,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日益增大。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4月,16歲至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達20.4%,較3月提高0.8個百分點,創2018年有該統計數據以來的新高。
據《中國青年研究》,部分大學生畢業后不愿意參加工作,最直接的原因是諸如薪資待遇、工作軟硬環境等與心理期待有較大差距,即就業認知與現實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背離。
諸如關于薪資討論較多的部分互聯網平臺,充斥著大量的高收入描述,甚至年薪百萬也是普遍狀態。長期接觸此類信息,自然會導致大學生產生薪資過高的期待,甚至忽略了對自身能力、就業市場情況等的考量。中青校媒2021年畢業季的問卷調查顯示,超過20%的大學生預期自己畢業后可以月薪過萬,其中有8.2%的男生和3.25%的女生預期自己會進入“5萬元俱樂部”,還有高達67.6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畢業十年內能夠達到年入百萬。
教育部辦公廳近日發布《關于開展2023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沖刺”行動的通知》,通知也指出,“百日沖刺”期間,各地各高校要重點針對2023屆多數畢業生受疫情影響外出實習實踐相對較少、部分畢業生“求穩”和“慢就業”等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采取有效措施,引導畢業生積極求職、盡早就業。
要加強就業指導,將本校、本專業就業實際與就業市場需求講清講透,引導畢業生客觀看待個人條件和社會需求,從實際出發選擇職業和工作崗位。要主動關心畢業生就業進展和困難,引導畢業生適當調整心理預期、化解焦慮情緒、增強就業信心。
編輯|王月龍?杜恒峰?杜波
校對|孫志成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河南教育廳官微、焦作日報、經濟日報、中國青年研究、公開信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