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5-31 14:40:59
據統計,在1870個有數據的縣城里,有1196個縣城在2010至2020年間人口在減少。那么,對于這些人口流失的縣城來說,又有哪些不同的發展之道?
每經記者|梁宏亮 每經實習記者|溫雅蘭 每經編輯|劉艷美
圖片來源:新華社
都市圈和城市群,是近年來熱度很高的話題。
人口和經濟在近十年來不斷向中心城市集中,中國的“大城強城”們,在過去十年正變得更大更強。
轟轟烈烈的城市化進程中,縣城是否應該都發展成為“大城強城”?
新一輪區域發展進程之下,縣城是否只能在夾縫中生存?
其實不是。
“當我們認清現實,轉變觀點后,縣城的發展將是一條康莊大道。”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李杰偉在“數據看城市格局暨《強城時代》(城市發展報告第1輯)新書發布會”上給出判斷。
根據李杰偉的統計,在1870個有數據的縣城里,有1196個縣城在2010至2020年間人口在減少。那么,對于這些人口流失的縣城來說,又有哪些不同的發展之道?
2022年,《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發布,第一次明確提出引導縣城分類發展的方向。
據李杰偉介紹,基于自然氣候、位置交通等因素造成的差異,縣城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大城市周邊縣城、專業功能縣城、保障型縣城和人口流失縣城。
大城市周邊縣城,一般距離大城市比較近,融入都市圈比較容易,各種產業都能發展起來。例如昆山,電子制造業、旅游業、農業都很發達。作為一個緊挨著都市圈的縣級市,昆山的GDP水平即使放到直轄市和地級市的排名中,也能位居上游。
“這類縣城放到國際上也好、放到中國也好,都已經是妥妥的‘大城強城’了。它實際上是與大城市連片發展的,以都市圈的概念來看,這類縣城其實是都市圈的一部分。”李杰偉說。
專業功能縣城則走的是另一條道路。在這些縣城里產業相對而言比較“專”,由此形成發達的產業集群。其中最典型的是金華的三個縣——“小商品城”義烏、“影視城”東陽和以小五金聞名的永康。
“在這種縣城里,會經常聽到這種話——這扇門,是我親戚家產的,那扇窗戶,是我朋友家產的。”李杰偉說,此類縣城即使沒有制造業的支撐,也能憑借特色農業、木材加工、旅游等專業的產業集群,帶動縣城發展,走向百強縣前列。
第三類縣城——保障型縣城,包括農產品主產區縣城、生態功能縣城、資源型縣城和邊境縣城等。假如縣城在距離和產業特色上都不具有優勢,那么想在經濟上發展起來就很困難。
不過,李杰偉認為,這些縣城的發展也并非沒有希望:“假如縣城人口逐步減少、人均資源占有量增加,再配上土地改革,實際上縣城的宜居度可以達到很高水平。”
最后一類則是人口流出縣城。“雖然前幾類縣城的人口或多或少都有流出的情況,但人口流出縣城經濟和人口承載力相對較弱,因此人口流失情況相對比較嚴重。”李杰偉說。
從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在距離大城市或者中心城市50公里或者100公里范圍內,人口流入的縣城居多;在100公里到300公里之間人口流入和流出的縣城是勢均力敵的;距離大城市300公里之后基本上人口減少的情況居多。
根據李杰偉及其團隊的統計,2010年至2020年間,人口增長超過13萬的縣城有36個,人口增長3-13萬的縣城有169個。
其中,增長超過13萬的縣城大部分為“大城市周邊縣城”,還有一部分為“專業功能縣城”。李杰偉和他的團隊研究表明,距離大城市近的縣城人口流入不一定多,但是人口流入多的縣城大多分布在大城市和大港口附近。“甚至我們發現,其實這其中很多縣城就是都市圈的概念,應該屬于‘大城強城’的一部分。”
從距離上來看,人口增長3-13萬的縣城到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距離大部分在300公里之內。“龍里縣距離貴陽市不到40公里,依托于地理位置優勢以及貴陽市便捷的交通網絡,已經發展成為西南地區快遞物流集散中心。而以農業為主的賀蘭縣,距離銀川20公里左右,依托銀川的交通物流,如今上海人民也吃到了賀蘭的高原蔬菜。”李杰偉舉例說。
而剩下1582個縣城的人口在十年間增加不足三萬,甚至處于減少狀態。
“如果我們把所有人口減少的縣城都在地圖上描繪出來,就會看到一條連綿的人口流出帶。這條人口流出帶由1196個縣城組成。有數據的縣城是1870個縣城,有1196個縣城人口在過去十年人口在減少。”
人口流失較多,即人口減少超過3萬的縣城共有619個。這些縣城主要是農業區和老工業區,在某一發展階段他們的經濟比較好,人口規模也比較大,但現在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無法支撐起原先的人口規模,其中主要分布在東北平原、關中平原以及川蜀等地區。
李杰偉提醒,對于這樣的縣城,我們要密切監測人口和經濟,尤其是做擴張性規劃的時候要非常謹慎。
“這些縣城往往有一定的產業基礎,擁有不錯的交通和地理條件,產業和人口維持在一定水平上,人們過得其實是可以比較富裕的。這種情況下要避免進行擴張性的規劃,背上沉重的債務,這對未來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他說。
在李杰偉看來,中國縣城的發展與“大城強城”的發展是有機統一體,需要在經濟和人口空間布局大框架下進行思考,同時根據縣城的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和產業的差異,因地制宜,實施差異化發展。
“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需要走差異化發展的道路,基于區位和產業進行分工,更多地人均方面的指標而不是總體方面的指標。關注宜居、便捷、可持續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那么,“人口流入縣城”和“人口流出縣城”,如何實施差異化的改革?
人口流入多的縣城,可以通過增強人口、公共服務和環境承載力,來使之適應常住人口增長的趨勢。同時也可以促進外來人口市民化、推進都市圈和城市群一體化,為附近縣城融入創造條件。
而對于人口流出量較大的縣城來說,必須首先更新治理觀念。在農業用地面積、自然資源總量一定的情況下,人口的流出有利于人均收入的提高,要加強人均指標而非總體指標的考核,對于留在當地的人而言,通過土地制度改革,實現農業規模化、現代化的經營,保障基本公共服務,適度在中心城區集中供給。
據李杰偉觀察,“合村并居”現象已經開始發生,未來越來越多的鄉鎮可能會合并。“我們認為,這樣實際上可以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他說,“我們要加強公共服務最優地理范圍的研究,保障各方面的利益。我們期望縣城與‘大城強城’能夠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