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4-29 19:33:23
◎去年至今,華海藥業因承接兩款新冠口服藥的生產而受到資本市場關注。
◎氯沙坦鉀片、厄貝沙坦氫氯噻嗪片、厄貝沙坦片三個品種在集采后銷量均實現增長,2022年分別實現銷售量13.46億片、10.13億片、21.61億片,分別同比增長80.99%、18.15%、49.05%。
每經記者 許立波 每經編輯 梁梟
4月28日晚間,華海藥業(SH600521,股價19.58元,市值290.46億元)發布2022年年度報告。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82.66億元,同比增長24.42%;實現歸母凈利潤11.68億元,同比增長139.52%;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2.43億元,同比增長32.42%。
對于凈利潤增長,華海藥業解釋稱,主要系隨著國內制劑業務的持續拓展,美國FDA禁令解除后市場快速恢復,加上原料藥及中間體產品銷售持續增長,公司銷售收入穩步提升;制劑銷量的增加帶動制劑生產和原料藥生產的上量,在一定程度上攤薄了固定成本;本期隨著美元匯率大幅上升,公司匯兌收益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司利潤增加等原因。
另一方面,華海藥業也提到,目前公司境外業務主要采用美元結算,同時,公司以美元從歐盟等地采購部分資源。隨著國際形勢復雜程度加深,一旦結算貨幣相對人民幣匯率發生較大變動,將對公司業務收入和利潤水平產生一定影響。
此外,華海藥業還披露了2023年一季報,公司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收20.59億元,同比增長16.15%;實現歸母凈利潤1.73億元,同比增長25.59%。
華海藥業主要從事多劑型的仿制藥、生物藥、創新藥及特色原料藥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涵蓋心血管類、精神障礙類、神經系統類、抗感染類等領域。公司也是全球主要的普利類、沙坦類藥物供應商。
按業務板塊劃分,原材料及中間體銷售、成品藥銷售、進出口貿易、技術服務以及其他業務在華海藥業2022年總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40.18%、57.69%、1.66%、0.41%和0.05%,各自的收入同比增長率為18.67%、29.49%、﹣2.09%、﹣27.24%和386.52%。
去年至今,華海藥業因承接兩款新冠口服藥的生產而受到資本市場關注。2022年8月,華海藥業與輝瑞簽訂了《生產與供應主協議》,將在協議期內(5年)為輝瑞公司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新冠病毒治療藥物Paxlovid提供制劑委托生產服務;今年1月,繼輝瑞之后,又受托生產和供應君實生物新冠口服藥VV116的原料藥及制劑,協議有效期為十年。
在更早之前的2022年3月,日內瓦藥品專利池(MPP)組織與全球35家藥企簽署協議,授權后者生產輝瑞口服新冠治療藥物Paxlovid成分之一的奈瑪特韋原料藥或制劑,并向覆蓋全球約53%人口的95個中低收入國家供應Paxlovid。華海藥業位列其中,可同時生產原料藥和制劑。
不過,華海藥業并未在年報中具體披露承接新冠口服藥業務對業績的影響。華海藥業在與輝瑞達成合作時曾表示,因所涉制劑委托生產服務的收入及產生的利潤預計占公司總銷售收入及總利潤比重較小,對公司當期經營業績無重大影響。在拿到君實生物訂單時,華海藥業也表示,公司的最終生產量受實際訂單需求的影響,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最近幾年,國家藥品集采無疑是對國內制藥行業影響最為深遠的政策之一。通常而言,藥企面對集采都會陷入兩難處境:中選意味著產品利潤被大幅度壓縮、不中選則意味著將可能喪失絕大部分的市場。
但對于華海藥業來說,集采不僅未對原先的營收規模和利潤空間造成負面影響,公司反而借助集采加快實現新產品上量。
以年報披露的幾個制劑品種為例,氯沙坦鉀片、厄貝沙坦氫氯噻嗪片、厄貝沙坦片三個品種在集采后銷量均實現增長,2022年分別實現銷售量13.46億片、10.13億片、21.61億片,分別同比增長80.99%、18.15%、49.05%。
截至目前,華海藥業已累計參加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采購七批八次,共計中標集采品種21個,中選率100%。多家機構在研報中分析稱,華海藥業之所以能夠在歷次集采中取得良好的中標結果,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其原料藥制劑一體化戰略所帶來的成本優勢。
2022年,華海藥業的銷售費用和研發投入為12.44億元和12.02億元,分別同比增加5.52%和8.71%。化學制劑方面,報告期內,公司在國內獲得新產品生產批件9個,完成新產品申報20個;公司在國外24個產品獲得美國FDA批準(包括5個暫時性批準),新申報產品10個。
生物藥被華海藥業視為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戰略布局,是公司未來發展的新增長點。年報顯示,目前華海藥業生物藥產品管線以腫瘤與自身免疫為主,眼科、呼吸等其他方面為輔。截至2022年年末,公司共有超過20個在研項目,11個項目在臨床試驗階段。
從研發管線的具體進展看,生物類似藥項目HOT-3010頭對頭與原研藥比較療效和安全性的Ⅲ期臨床患者入組工作已經全部完成;多個重點臨床試驗階段的項目比如HB0025作為靶向PD-L1/VEGF的雙特異性分子,目前在中美同時開展的Ⅰ期初步出現積極臨床療效信號且安全性可控;HB0034是國內同類藥物進展最快的用于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GPP)治療用生物制品1類新藥,已經在中國啟動用于GPP發作患者的Ib期臨床;中重度斑塊型銀屑病患者中開展HB0017的Ⅱ期臨床研究和治療晚期惡性實體瘤的HB0030的Ⅰ期臨床研究均在推進中。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gic10378249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