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4-28 17:35:44
◎近日,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室正高級工程師(研究員)王長科、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室工程師張百超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的專訪。
◎《柳葉刀》2022年發表的社論指出,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被大大低估。高溫天氣會使人體自身的溫度調節系統處于超負荷狀態,不僅會導致人體出現中暑、熱射病等熱相關疾病,同時還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與泌尿系統疾病等的發病與死亡風險。
每經記者 丁舟洋 宋美璐 每經編輯 楊夏
又到了哮喘、鼻炎患者的噩夢春天,城市像過敏了一樣,一會兒起沙塵,一會兒飛柳絮。氣溫也忽高忽低,有些城市在4月氣溫陡然飆升到35℃,突破當地有史以來的氣候紀錄,過幾天又陡然降溫。出租車司機搖頭道:“這天氣,身體不好的人咋不感冒嘛。”
想起去年8月的超高溫,以及高溫炙烤下的區域性限電,公共場所沒有空調,無處可躲,人們不禁為即將到來的夏天感到擔憂……
只有當極端天氣來臨的時候,人們才開始意識到,原來氣候變化真的發生了。也只有在痛苦真實發生在人們身上時,人們才開始警覺到,原來氣候變化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
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23》,在多種情景下,升溫幅度將在2020年-2040年這一區間內“不可避免”地跨越1.5℃的節點,這并非人類末日,但全球地表溫度的每一點升高,都將可能加劇多重和并發的自然災害——更嚴重的熱浪、干旱和洪水。
氣候變化可通過多種復雜路徑,對人群健康產生諸多不利影響,沒有一個國家能在氣候變化造成的健康影響面前獨善其身。
在不遠處的將來,不可逆轉的臨界點會發生嗎?在近在眼前的夏季,難耐高溫還將突破極限嗎?我們又該如何防范?近日,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室正高級工程師(研究員)王長科、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室工程師張百超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的專訪。
《2022年中國氣候公報》顯示,2022年,我國氣候狀況總體偏差,暖干氣候特征明顯,旱澇災害突出。夏季,我國中東部出現1961年以來最強高溫過程,南方“秋老虎”天氣明顯。2022年,全國平均氣溫10.5℃,較常年偏高0.6℃,除冬季氣溫略偏低外,春夏秋三季氣溫均為歷史同期最高;全國平均降水量606.1毫米,降水量為2012年以來最少。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未來我國極端降水增加幅度也將大于平均降水,且變率增強,降水更趨于極端化。未來我國平均集中降雨呈現期會從目前的50年一遇變為20年一遇;極端干旱事件將從目前的50年一遇變為32年一遇。
NBD:過去幾年我們看到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概率變大,鄭州暴雨、鄱陽湖干旱、重慶山火……這些都是在夏天發生的,今年你們對極端天氣的預測是怎樣的?
王長科:2023年3月,全球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冷暖分布空間差異大。根據2023年汛期全國氣候趨勢預測會商結果,預測今年汛期我國還是會出現旱澇并重的情況,區域性、階段性旱澇災害明顯,暴雨、高溫、干旱等極端天氣事件偏多。今年汛期長江中游的降水明顯偏少,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黃河中下游、海河流域,以及珠江流域可能出現一些比較嚴重的汛情。
今年登陸我們國家的臺風,主要還是影響著華南、華東的沿海地區,但是今年和以往的不同之處在于:今年發生北上高影響臺風的可能性相比常年更大。
NBD:今年春天,我們已經感到有很多天突破歷史同期的高溫了,今年夏天的氣溫還會像去年那樣突破紀錄嗎?
王長科:今年夏天,我們國家大部分地區氣溫還會偏高,這是肯定的。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結果,華東、華中、新疆這些地區,高溫日數可能比常年要偏多,會出現一些階段性的高溫熱浪天氣。
像去年夏季的長江流域發生持續性很長的高溫、干旱的可能性比較小。今年夏天,高溫和干旱還是會持續,與過往十多年的平均數值比起來,肯定還是更熱、更旱,但會不會突破去年,就不一定了。
從今年前期的氣候狀況跟去年情況對比來看,全國范圍夏季高溫要弱于去年,包括持續的時間長度,峰值的強度,或是高溫的范圍,甚至一些最極端的40℃以上的高溫所覆蓋的城市,今年都會比去年要弱。但是今年的高溫時長、高溫范圍與常年夏季相比還是要偏多的。
NBD:今年3月,IPCC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23》顯示,全球地表溫度已升溫1.1攝氏度,這是什么概念?
王長科: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化石燃料的燃燒以及不平等且不可持續的能源和土地使用導致全球氣溫持續上升,2011-2020年全球地表溫度比1850-1900年(工業化前)升高了1.1℃。人類活動毋庸置疑導致了全球變暖,全球變暖將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愈加頻繁和強烈,使全球各個地區的自然和人口日益陷入危險之中。
升溫1.1℃已經是非常嚴峻的現實,此前,聯合國氣候協定反復強調,要把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水平高出1.5℃之內,現在只差0.4℃了,可以說非常危險。全球升溫將造成極端熱事件頻次和強度明顯增加,將造成強降水和一些區域農業和生態干旱明顯增加。如果突破1.5℃,將給地球生態帶來一些不可逆轉的影響。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不是科學家的第一次預警了,令人沮喪的是,自IPCC于1990年發布第一份報告以來,工業時代約42%碳排放總量已排入大氣,而2019年碳排量則較當年高出逾五成。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吁富裕國家以這份報告作為指南,爭取在204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以拆除“氣候定時炸彈”。古特雷斯說:“過去半個世紀,溫度的上升速度創下2000年來的最高值,二氧化碳濃度是200萬年來的最高值。氣候定時炸彈正在滴答作響。”
NBD:我們能守住1.5攝氏度這個臨界點嗎?
張百超:在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達成了《哥本哈根協議》,協議接受了2℃溫升閾值作為長期目標。而在6年后,也就是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中,指出要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并為把溫升控制在1.5℃而努力。
1.5℃與2℃概念提出后,一直是氣候學家研究的熱點,特別在前幾年,許多氣象學家都參與了討論這兩個情景造成自然、社會影響的研究,當時我還在就讀博士所以記憶猶新。研究表明,即使是1.5℃溫升也會對人民的生活以及自然環境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海平面上升、極端事件頻發,當溫升閾值超過2℃,不僅以上情況會加劇,甚至會導致部分小島國被完全淹沒,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不過很遺憾,最新的研究跟國際報告都在不斷指出,實現1.5℃目標已經逐漸變得不可能。
以變暖為主的氣候變化會導致全球氣候更為不均勻,極端天氣變得更多,引發的連鎖反應將波及整個地球生態。
NBD:氣候變化對中國的生態脆弱地區表現出怎樣的影響?
王長科:舉個例子,中國的青藏高原就是生態脆弱地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高海拔、高緯度地區升溫可能會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崩潰,冰川退縮、凍土消融,氣象災害及衍生災害也隨之增多。而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假如青藏高原氣溫上升,傳遞給長江中下游流域的平原地區異常氣候狀況也會更加復雜。
氣候變暖導致極地冰川融化、上層海水變熱膨脹,導致全球性海平面上升。不管是中國還是全球其他國家,其沿海地區的海拔可能就幾米的高度,海平面一旦上漲,風暴潮會變得更厲害,極端風暴的來臨可能會淹沒甚至吞噬整個沿海島嶼。
《柳葉刀》2022年發表的社論指出,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被大大低估。高溫天氣會使人體自身的溫度調節系統處于超負荷狀態,不僅會導致人體出現中暑、熱射病等熱相關疾病,同時還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與泌尿系統疾病等的發病與死亡風險。
《2022年柳葉刀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報告》指出,與1951年—1960年相比,2012年—2021年美洲高海拔地區適合瘧疾傳播的時間長度增加了32.1%,非洲增加了14.9%。同時,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全球登革熱傳播風險上升了12%。
NBD:氣候變化和人體健康的關系是怎樣的?
張百超:在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報告,第七章用100多頁專門講到氣候變化與人體健康的內容。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直接影響比如,高溫會使人類的心腦血管疾病更為頻發,空氣被污染后人們更容易出現呼吸系統疾病。間接影響比如,氣候變化影響了水源和傳染病媒介,造成傳染病的多發,或是導致糧食減產,間接導致人們的營養不良。
本次的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中的人體健康部分,著重強調氣候變化對精神健康的影響。高溫會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當環境溫度在20℃~24℃之間,人們會感到非常舒適,心情愉快。隨著溫度的升高(超過35℃)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就會受到影響。在高溫的影響下,我們會變得更容易生氣、覺得壓力更大,消極情緒會隨之增加,疲憊感也會襲來。
氣候變化對人群健康的影響還與人群脆弱性息息相關,比如對于工作環境比較簡陋,從事沒有足夠保護的戶外工作者更容易感受到高溫壓力。與經濟收入較高的人群相比,低收入人群在高溫天氣中難以支配更多的社會資源來抵抗高溫壓力,比如無法使用空調、居住在隔熱較差的住宅里、不能使用更加舒適的交通工具等,這讓低收入人群暴露在更大的風險中。尤其是住在農村中的“留守”老人,值得關注他們在高溫中的風險。
NBD:春季我們感到塵多、絮多,對過敏人群特別不友好,這個情況也和氣候變化相關嗎?
張百超:這個問題我也非常關注,因為我自己就有一定的花粉過敏?;ǚ邸⒘跏亲匀灰蛩?,它們存在本身并不受短期氣候變化的影響。但是以氣候變暖為主的氣候變化,有可能會導致花期的提前和延長。那么過敏人群以前春季過敏可能就一兩周,現在會更長時間的過敏,至少我個人感覺上,近幾年過敏癥狀有所加重。目前相關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希望未來可以看到更多這方面的研究。
總之,氣候變化暴露在大眾的視野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實際工作中我能感受到,許多年前部分群眾可能不認可“氣候變化”,后來實際親身體驗到了,才能慢慢地去感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近些年你在新聞上經常會看到“百年一遇”的極端天氣變得越來越常見。還比如高溫導致的熱射病,在去年極端高溫出現之前,“熱射病”這個詞可能一開始大家都不太熟悉,去年這個詞就被刷屏了。人們會發現,生活中的息息相關的事物,與氣候變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此前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時重點提到高溫預警系統。他表示,我國一直在嘗試建立更具有針對性的高溫與健康風險預警系統,即可以針對不同易感人群,而不是只對大眾面上的預告。就跟傳統的天氣預報“今天在哪有雨”不一樣,我們將來會發布到更有針對性的群體。
國際上,為應對熱浪,美國、意大利、法國等多個國家和城市建立了基于氣團分類的熱浪監測預警系統。根據對美國費城熱天氣健康監測預警系統運行效果的評估,當有熱浪發生時,其可以及時預報,平均每天挽救2.6人的性命,效果顯著。
未來高溫預警將會有更精細化的服務。
NBD:去年夏天四川高溫限電讓我們記憶猶新。對即將到來的夏季,我們應在哪些方面提前防范?
張百超:氣候變化問題是一個龐大而綜合的課題,不是一個單位、一個部門就能解決的事情。比如去年夏天的四川缺電,四川是水電大省,氣象因素導致水電發電量驟減當然是本輪缺電的原因之一,但是如電網架構之類的問題也是造成本輪缺電客觀原因。
對于氣象部門,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準確地給出預報,但像高溫狀態下電力保障,則需要更大維度、更高視野的統籌,在電網安排、財政支持上做整體的安排。
王長科:我還想補充提示應加強對山火的提前防范。山火并非源于氣候變化,但全球變暖的影響會加劇山火。這也是在氣候變化的演進下,會比以往更頻發的極端事件。山火不僅對人體健康、社會經濟造成直接的威脅,還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比如澳大利亞,是一個熟悉山火管理的國家。但2019年澳大利亞范圍內燃燒的大火,其火勢兇猛和規模被描述為“史無前例”。在消防人員、山火信息預警和防災減災活動方面,我國也應加強防備。
NBD:在社會層面,應對氣候變化,還可以做些什么?
王長科:二氧化碳濃度的急劇增加,使地球系統原有熱量平衡被打破,地球氣候系統出現了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所以應該認識到,將節能減排貫穿我們的衣食住行。比如我們的建筑物,可以設計得更節能環保,現在大家為了美觀,都是通體的外圍大玻璃,這樣就會導致室內冬冷夏熱,一到夏天肯定就會猛開空調降溫。如果在建筑外墻做好保溫層,通過外立面的隔熱結構,能有效隔熱保溫,冬天提升室內溫度,夏天將室內溫度與外界溫度保持溫差,既能冬暖夏涼又可節能減排。
NBD:極端天氣是否越來越難以預測?
張百超: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氣候變化會導致極端天氣頻發,但短期的極端事件不是氣候尺度的事情,它可能更歸于天氣尺度,比方鄭州暴雨,氣候學家很難在一年之前預測到鄭州在夏天有一場暴雨。氣候預測可能會在去年冬天告訴你今年北方夏季多雨。
在人體健康方面,我們氣候中心也正在開發全國范圍內高溫熱浪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系統,它可以對未來60天高溫熱浪之于人體健康的影響做實時預報。這也能為各地政府提前的決策提供參考。
總之我們氣候中心現在的重要工作,是把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科研內容盡快落地以服務大眾。
(實習生許萌對本文有貢獻)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41573008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