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4-17 20:40:39
不到兩個月,已有兩家券商參公大集合產品先后發布即將清算的公告。在不少券商資管人士看來,這已拉開了參公改造產品清盤的序幕,后面會有越來越多的產品難以避免被清盤。
每經記者|李娜 每經編輯|葉峰
4月14日,天風證券發布提示性公告,旗下天風證券天澤六個月定期開放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即將于 2023年5月12日終止。
而早在今年2月24日,太平洋證券發布公告,太平洋證券六個月滾動持有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發布可能觸發合同終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或將成為第一只被清盤的參公改造大集合產品。
有券商資管人士向記者表示:"未來這種被清算的公募化改造大集合產品會越來越多,產品清盤潮已漸行漸近。"
兩只參公大集合產品或將清盤
4月14日,天風證券發布提示性公告,旗下天風證券天澤六個月定期開放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即將于2023年5月12日終止。 而這并不是第一只面臨清盤的參公改造的大集合產品。
稍早些,太平洋證券于2月24日發布公告,太平洋證券六個月滾動持有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發布可能觸發合同終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自2023年4月27日起,該集合計劃將進入清算程序。截至4月17日,太平洋已發布了三次提示公告。
不到兩個月,已有兩家券商參公大集合產品先后發布即將清算的公告。在不少券商資管人士看來,這已拉開了參公改造產品清盤的序幕,后面會有越來越多的產品難以避免被清盤。
清盤兩大原因:無公募牌照和資產規模太小
對于產品清算的原因,太平洋證券給出了相應地解釋,由于太平洋證券六個月滾動持有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期限屆滿且未變更為公募基金,觸發《資產管理合同》規定的終止情形,《資產管理合同》應當終止,并無需召開集合計劃份額持有人大會,導致產品進入清算程序。
另外,公開數據顯示,太平洋證券六個月滾動持有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份額在2022年四季度末的規模為18.25億份,去年四季度期間凈贖回約5億份。
成立于2020年5月14日的天風證券天澤六個月定期開放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前身為天風證券天澤5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根據當時變更時資產管理合同的相關規定,如資產管理合同生效之日起3年后,不符合法律法規或證監會的要求而須終止本集合計劃的,無須召開集合份額持有人大會"。
據相關人士表示:"此次,天風證券天澤六個月定開債被清算主要有兩個原因:公募牌照的缺失和該產品的規模太小"。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該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份額(A、C份額)合計為4765.9215萬份,資產凈值合計為5140.1766萬元,已是瀕臨公募基金清盤5000萬元的清盤線標準。
始于2019年三季度的券商資管大集合參公改造并沒有完成,對于絕大多數券商而言,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而正式變更為公募基金產品,還需要相應的公募基金牌照。少數券商或券商資管由于擁有公募牌照則是一步到位,直接完成了公募化改造。
其實,在上述兩只產品發布提示公告之前,已有中信證券、廣發資管、光證資管、中金公司等多家公司共計10多只參公改造的大集合產品面臨同樣的問題。不過,其都選擇了延期的方案。中信證券于2022年8月19日就曾發布公告,中信證券六個月滾動持有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存續期限由"自本資產管理合同變更生效日起存續期不得超過3年" 延長為"自本資產管理合同變更生效日起存續期至2023年12月31日"。
費力改造的產品,為何現在上述兩只產品沒有選擇同樣延期呢?
"現在監管層對公募牌照的發放也是比較審慎的,需要等待的時間已比較久。目前,還有很多大型券商都還沒有拿到公募牌照,相比較,這方面中小券商的壓力更大,短期拿到公募牌照的可能性更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中型券商也有些產品做得還是可以的。"滬上某券商資管人士向記者表示。
前述中型券商資管人士則是告訴記者:"參公大集合產品的改造延期,也是需要審批的,監管層也是采取一事一議的原則。公司本身的投研能力,產品改造后三年來的運作情況等,都是產品能否通過審核的關鍵。"
與此同時,在該券商資管人士看來,產品規模很小,其實清算了也是好事,規模太小也是消耗資源。如果券商資管規模比較小,而且產品規模也比較小,后期產品清盤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共有約50只參公大集合產品的資產凈值低于1億元,其中,東海證券海鑫尊利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東海證券海盈3個月持有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資產凈值分別為104.40萬元、197.42萬元,東海證券海盈6個月持有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資產凈值也只有939.45萬元。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27665764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