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30 23:34:56
◎中聯重科的拳頭產品為混凝土機及起重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去年,這兩大核心產品的收入銳減,同比下滑幅度均在48%左右。同時,中聯重科在去年收到超過7億元的政府補助,還收到超過3億元的投資收益,若不是這些非經常性損益的“加持”,其去年扣非凈利潤只有不足13億元,為近5年來最低盈利。
每經記者|吳澤鵬 每經編輯|董興生
3月30日晚間,中聯重科(SZ000157,股價6.17元,市值535.4億元)披露2022年年報,該企業去年實現營業收入416.31億元,同比下降37.98%;實現歸母凈利潤23.06億元,同比下降63.22%。
中聯重科的拳頭產品為混凝土機及起重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去年,這兩大核心產品的收入銳減,同比下滑幅度均在48%左右。同時,中聯重科在去年收到超過7億元的政府補助,還收到超過3億元的投資收益,若不是這些非經常性損益的“加持”,其去年扣非凈利潤只有不足13億元,為近5年來最低盈利。
此外,中聯重科在去年完成了對路暢科技的要約收購,并提出路暢科技通過發行股份方式收購旗下中聯高機,實現中聯高機的分拆上市。記者注意到,在其他大部分產品銷售下滑的情況下,中聯高機去年實現收入近46億元,實現凈利潤5.94億元,同比分別增加約16億元、3.5億元。
處于行業下行周期中,中聯重科“用互聯網思維做企業、用極致思維做產品”的理念未能止住業績頹勢。
所謂周期,是指工程機械有著8~10年左右的更新替換,由此產生的行業銷售高峰與低谷。上一輪周期于2005年開始,2015年結束,其中2005~2011年為上行周期,2011~2015年為下行周期,本輪周期則于2016年開始,2020年達到高峰后開始下行。
也是在2020年,中聯重科提出了前述理念,但目前來看,這樣的理念未能對抗周期趨勢。2021年,中聯重科收入微幅增長,但凈利潤由2020年的72.8億元下降至62.7億元,2022年則進一步下降至23.06億元,扣非凈利潤更是只有12.93億元,后者是201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具體細分產品中,混凝土機營收由163.8億元下滑至84.6億元,起重機由364.94億元下滑至189.79億元,同比下滑幅度分別為48.35%、47.99%,這也是中聯重科去年業績下滑的最主要因素。同時,記者注意到,2021年,這兩大產品收入占比合計接近79%,而2022年下降至66%左右。
這樣的下滑幅度與行業趨于一致。據東吳證券(中國香港)在今年2月份發布的行業研報數據,去年,起重機行業下滑47%;混凝土機械下滑約70%,下滑幅度大幅超過上一輪周期基數,基數降至歷史低位。同時,受鋼材、海運費價格高企及規模效應下降,2022年,工程機械企業利潤率大幅下滑,主要企業凈利率僅5%左右。
若按8年更新周期計算,最快在2024年,工程機械的更新需求將開始上行。前述研報也分析稱,2024-2025年內銷工程機械市場有望迎新一輪更新周期,疊加出口增長、利潤率修復,工程機械有望困境反轉。
當然,即使交出營收、凈利潤雙雙下滑的成績單,中聯重科去年也有“可圈可點”之處。
一是業績下滑情況集中在國內市場,中聯重科的出口業務在去年實現大幅度增長。按地區劃分,2022年,中聯重科境內收入316.4億元,同比下滑48.42%,而境外收入為99.92億元,同比增長了72.60%,收入占比由2021年的8.62%提升至24%。
國際化是中聯重科近年來重點提及的一個戰略方向,據其介紹,去年在印尼、印度、阿聯酋、沙特、土耳其等國家銷售業績同比增長超過100%。海外市場對中國工程機械剛性需求持續增加,出口銷售保持高增長。
國際化也是國內工程機械企業下行周期中的業績驅動力。前述研報數據顯示,2017~2021年。三一重工(SH600031,股價17.21元,市值1461億元)、徐工機械(SZ000425,股價7.08元,市值836.6億元)、中聯重科、恒立液壓(SH601100,股價66.00元,市值884.9億元)海外收入復合增長率分別為21%、41%、25%、18%。
中聯重科2022年年報的亮點還有高空作業平臺(即高機)業務的收入。按產品劃分,其2022年高機收入45.96億元,同比增長37.15%,毛利率為20.81%,較上年也有微小增加。負責中聯重科高機業務的主要是中聯高機,該公司去年收入45.94億元,凈利潤約為5.94億元,而2021年這兩項數據則分別是29.77億元、2.48億元。
近幾年,由于應用場景持續由建筑工程領域延伸至樓宇清潔、立體倉儲、園林綠化等商業服務領域,高機在工程機械行業中“異軍突起”,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中聯重科的高機收入也由2020年的10億元以下快速增長至超過40億元。
快速增長之下,各大高機企業迎來高光時刻。目前,高機企業湖南星邦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正在進行上交所主板IPO,江蘇威博液壓股份有限公司則向北交所進軍。根據它們上市資料中援引的數據,2021年,已有4家中國企業進入行業國際前10行列,其中中聯重科排名第9。
2022年,中聯重科也提出了關于中聯高機拆分上市的計劃,具體由中聯重科控股53.82%的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路暢科技(SZ002813,股價31.86元,市值38.23億元)執行,方案是路暢科技向中聯高機的29名股東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中聯高機100%股權,同時向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進而實現中聯高機的重組上市。
3月30日當晚,路暢科技同步發布年報。2022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3.41億元,同比下降16.8%;實現歸母凈利潤329萬元,同比下降37.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