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15 21:55:40
◎疫情倒逼之下,加之數智技術發展路徑越發清晰,傳統商業領域內發生了“重構”,而這個重構是產業鏈的重構,也是價值鏈的重構,更是商業要素的重構。此外,重構的參與者,是多方的,力量是多元的。
每經記者|王郁彪 每經編輯|劉雪梅
伴隨消費結構的不斷優化與升級,加之以Z世代為首的年輕消費群體成為主流,無論是線下實體商業,還是線上新消費渠道,個性化、沉浸式的消費場景與體驗愈發成為新的趨勢。
而想要數智技術去完成對消費模式與場景的創新重構,絕非單個企業可以完成,需要集體的力量。那么產業鏈上的各類企業應該分別發揮哪些作用?數智時代,消費領域真正想要做好模式場景的創新,除企業外,還有哪些參與方?要做哪些深功夫?
3月15日,在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以沸騰新“煙火”為主題的2023中國消費創新發展線下沙龍上,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振興國際智庫理事長李志起分享了他關于數智化消費場景重構的見解,同時圍繞消費場景的創新,解答了各參與方應該如何發揮自身作用的諸多問題。
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振興國際智庫理事長李志起(左起三)
與文旅這樣傳統行業數智化轉型一道,傳統商業領域內的人、貨、場也在被更多創新產品、場景所重構。
李志起認為,疫情倒逼之下,加之數智技術發展路徑越發清晰,傳統商業領域內發生了“重構”,而這個重構是產業鏈的重構,也是價值鏈的重構,更是商業要素的重構。此外,重構的參與者,是多方的,力量是多元的。
“首先是傳統商業企業發生的根本性變化,像北京五棵松這樣的傳統商圈,數智化應用的場景越來越多,能力也越來越強。最為典型的,如智慧停車引導,相較以前的體驗感要好很多。”李志起表示。
他認為在重構的進程中,第二個發生重要變化的是品牌企業。“今天的店已經很難分清是單一的線上還是線下場景,因為重構產生了這種融合性的趨勢,也給他們帶來了‘甜頭’。”
第三個重要的力量則來自于解決方案的提供商。李志起表示,數智化變革看似容易,實則做起來很難,這里面一定需要有專業的廠商參與,去提供有技術含量的解決方案。
事實也是如此,近幾年,以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的科創型企業、產業,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機遇,這也反證了這場變革與重構,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參與。當然資本的加入和推動同樣也必不可少。
針對此,李志起表示,這幾乎把所有人都牽扯進來,但在轉型和變化的過程中,每一個參與方都會有自己的收獲,同時產生相應的利潤。
“我覺得這是一個共贏的生意,所以重構不是顛覆,也不是否定,重構恰恰是所有參與者在一起做大蛋糕,是各方共贏的一個很好的場景。”李志起坦陳。
數智化浪潮已經是不可逆的了,但在推進的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困難。究竟難在哪?
李志起稱,對于所有傳統企業來講,其缺少的是數字化基因、靈魂,還有數字化的技術與人才。“但這光靠自身很難解決。既要懂數字,還要懂垂直的專業知識,這種復合型的學習結構,難度是幾何倍數的增加。”
他舉例解釋,比如,一個創業團隊去為華為提供相應的企業服務,華為提出的訴求必然是壓縮成本、提高效率,但對于合作方而言,這不僅是一道燒腦的算術題,還會涉及很多知識的盲區。“既要學習華為的運營、制造等流程,還要找出各個環節和關鍵點改進的方案,同時去思考什么樣的技術做降本增效的嘗試。”
所以作為一個數智解決方案和技術能力的提供者,首先要沉浸到一個行業中去,只有懂它,才能找出對應的問題和訴求,隨后設計適配的解決方案,這個過程并非一蹴而就。這也是李志起所談到的,數智化重構當中最大的挑戰,是缺乏復合型、跨界型的人才,需要更多鏈接技術與場景的企業,這都需要時間來沉淀。
“好就好在,中國是所有工業品類最齊全的國家之一,我們有大量的工廠和天然的技術應用的實際場景,這為響應需求的爆發,提供了一個最好的實驗場。”李志起認為,這更加契合當下國家關于數實融合的大的戰略背景。
去年年初,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同年十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專門強調,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數實融合正在成為每個行業都要面對的“必答題”,其不僅關乎單個企業或行業的成長,而是擁有推動全產業鏈降本增效以及創新發展進程的力量。
“這也提醒了當下各個行業的從業者,在升級的過程中,要強化對先進技術、產品的掌握,同時也要更接地氣。”李志起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