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24 00:23:17
東汽綠色高效焊接數字化車間
東方汽輪機是我國從事電站動力設備和新能源領域開發與制造的國有大型骨干企業,產品涵蓋新能源、核電、氣電、火電、工業透平、新材料、特種裝備等多個領域。針對高溫高強合金耐熱鋼材質的大型鑄鍛件產品焊接,公司實現了超深窄間隙自動焊國產化工藝及裝備的自主開發,并在多類型產品穩定應用。該技術使焊接勞動量僅是手工焊接的20%,實現整體工序縮減50%、焊材用量減少80%、電能消耗減少40%、天然氣消耗減少60%,同時大幅減少焊材消耗及焊接煙塵、飛濺的產生,省去的中間熱處理及中間探傷進一步降低了能源消耗及資源占用,實現綠色高效清潔的汽輪機焊接制造。
建龍川鍋工業綠色能源數字驅動集成創新平臺
工業綠色能源數字驅動集成創新平臺,是建龍川鍋構建的圍繞企業全價值鏈、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全資產要素,創新應用的“人—機—體系”一體化數字平臺。同時,還是集生產參數全程實時監控、生產實時返程控制、工藝流程監測、成本核算、市場分析以及技術研發等功能于一身的現代化工業智能化控制平臺。平臺包含客戶管理、產品管理、交付管理、供應鏈管理、項目管理、運營管理、數字化班組、業財融合系統等八大應用版塊,每一個版塊根據客戶的需求應用匹配對應的內容。
平臺曾在煤氣發電項目、球團固態余熱發電項目、高爐煤氣精脫硫項目等應用,為建龍川鍋的產品裝上了“智慧大腦”,帶動制造業轉型升級。該平臺獲評國家工信部“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及“2021成都市工業互聯網十佳應用案例”。
川西北氣礦“數字油氣田綠色生態產業鏈”
川西北氣礦以企業管理轉型為目標,加快全業務鏈低碳數字化轉型步伐,建成了以物聯網為基礎的“云網端”基礎設施系統和完整的工業控制系統,與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數字油氣田綠色生態產業鏈”,研究應用數字孿生、甲烷管控、AI視覺、通信與信通一體化撬等成果,實現生產場站數字化覆蓋率達96%,生產現場完成“全面感知、智能預警”,氣田開發整體實現“自動操控、數字指揮”,有效推動了“數據多跑路,員工少跑腿,管控更高效”,助力“一級調度、分片運維”“廠區一體化協同”管理模式實踐落地。通過轉型實施,優化了組織結構和用人機制,單井站整體實現無人值守,用工人數較傳統模式減少40%,現場人工巡檢頻率降低50%,實現管道、廠、站零失效。堅持“零排放、零污染”的綠色發展理念,實現年碳減排量13564噸、甲烷減排率50.78%,讓“生態優先、低碳發展”成為氣礦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名片,為能源行業高效、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宏圖智能:數字重塑工業供應鏈物流
宏圖智能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綜合性物流企業,致力于工業企業的供應鏈智能物流服務,旨在用數字重塑工業供應鏈物流,賦能企業降本增效。宏圖智能專業化運營中的再生資源產業數字化服務以“1中心+1平臺 +N個行業增值應用”的模式,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為利廢企業和監管部門提供在線買賣與智能監管一站式解決方案。在與瀘州市合作的項目中,宏圖智能根據瀘州產業鏈特征,在再生資源銷售、服務、倉儲、物流等環節運用新一代數字化技術,系統銜接政府、企業、個人等多元主體,實現“全市一張圖、行業一張網”,有效鏈接瀘州核心產業上下游、供需端左右岸生態企業,搭建再生資源回收、運輸、處理、再利用全產業鏈,智能、高效、可追溯、線上線下融合的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平臺(主要包括再生資源大數據平臺和再生資源供需對接撮合平臺),構建互聯互通和跨界融合的平臺經濟生態,形成了引領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城市循環經濟應用典范,提高城市資源利用效率,對實現碳中和目標達成、保障供應鏈資源供給安全、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貢獻了重要力量。
瀘州老窖黃艤綠色低碳釀酒生態園
瀘州老窖黃艤釀酒生態園,是固態白酒釀造規模行業第一、酒曲產能行業第一、自動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行業第一的綠色低碳釀酒生態園。瀘州老窖成功研制了行業領先的白酒自動化釀酒設備,實現了釀酒生產全過程的全自動化操作,節約人工成本約75%、出酒率提高5%~10%、優質品率提升10%,噸酒水耗降低50%、噸酒綜合能耗降低35%。瀘州老窖運用綠色節能技術、自動化控制手段、數字化管理平臺建立起了一整套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的生產運營發展模式,通過各種數字化綠色低碳技術的實踐,園區節約標準煤5448噸/年,實現年減少碳排放15000噸,走出了一條瀘州老窖獨具特色的數字化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重汽成商:無紙化辦公、綠色工廠
重汽成商走自主創新與“產學研”結合研發的道路,主導產品為輕、中、重型商用車、專用車、清潔能源(NG/LNG)及新能源(純電、混動)車等產品系列,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成為了四川省首批取得新能源資質的整車企業。
重汽成商通過數字化技術推動業務重塑和轉型,不斷探索無紙化辦公、綠色工廠發展道路,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鏈條的改造。公司通過數字化轉型,結合內部組織架構調整,并按照需求進行產品結構性調整。在新能源方面開發多場景應用產品,已形成公路、工程、攪拌、市政環衛等多產品組合,涵蓋充電、換電兩種模式,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積極擔負起“降碳、減碳”的企業責任。目前,企業新能源汽車產品規劃及配置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體系,實現新能源重卡、中卡、輕卡市場全覆蓋,純電、混動、氫燃料三條技術路線同步開展,公司已建成西南地區最大的新能源商用車生產基地。
豐科生物智能工廠平臺
豐科智能工廠日產菌菇可達100噸,年產超過35000噸,年產值4.5億,亞洲第一。豐科生物全流程管理數字化,實現“雙碳”目標。豐科生物通過與華為(成都)智能制造創新中心共同打造的無人化、規模化和國際化智能工廠平臺,實現了各個生產環節的數據打通,通過全車間互聯網接入,實現大數據智能化分析和調控,呈現食用菌生產全場景智能。智能工廠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工廠化集中生產管理的方式,打造數字化工廠,滿足了食用菌生產過程中對于溫度、濕度、光照、CO2濃度的需求,并保證了原生態的工藝流程。智能監控菌菇從生長到售賣的過程,以可視化生產保證產品品質高質量發展。
智能工廠基地生產的食用菌通過209項無農殘檢測,保證了食用菌優質、安全、綠色的品質。菌菇種植的米糠、玉米芯等均來自于農業下腳料,菌菇采收后的廢基料可作為農業有機肥還原土地,踐行低碳綠色經濟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農民收入。目前,成都豐科生物與華為云探討數字化工廠其他方面的合作,利用算法能力對生產過程能耗進行分析優化,讓豐科更低碳更綠色地發展。
通威集團:綠色農業、綠色能源
通威集團始終踐行“綠色農業、綠色能源的‘雙綠色’”發展道路,經過近40年的穩健發展,提供綠色產品和綠色服務,打造綠色工廠,實施綠色運營,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集團探索形成了一套科學的養殖理念和辦法,從做好“一袋料”,到養好“一條魚”,用經典產品和養殖模式、智能化和大數據技術,為養殖戶提供先進技術和現代生產要素,提升養殖戶的集約經營水平保障產品質量和效益。研究行業發展變化趨勢,不斷研發推廣365健康養殖、智能手機養魚、PRAS池塘循環水養殖、陸基箱式循環水養殖系統等養殖模式,并按照規模化、集約化、保準化、現代化、生態化進行推廣。
通威智能系統集成化養殖模式應用無線傳輸技術傳感器技術、軟件開發技術,集成一批物聯網設備,實現水質監控、環境監控、水質調節、精準化投喂與生物生長狀態科學調控與自動化管理,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智能養殖應用示范,構建水產養殖全過程數字化、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精細化遠程化、自動化、智能化、環保化的現代水產養殖模式,建立并不斷完善現代水產養殖信息化體系。
通威將光伏發電與現代漁業有機融合,于全球率先創造“漁光一體”發展模式。利用水面空間進行光伏發電,每一畝可產生5萬度至10萬度電,做到零排放、零污染,且幾乎零消耗。通威正在全國各地推廣和建立“漁光一體”基地,用漁光產業協同發展、適度搭配休閑文旅三產融合的模式,打造新漁業、新能源以及新農村為一體的三新現代產業,帶動產業提檔升級,以綠色農業和綠色能源為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貢獻力量。
四川電力能源大數據中心
在服務全省雙碳目標和管理上,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以能源大數據中心為基礎,匯聚能源消耗、經濟發展、碳監測衛星、國土遙感衛星等“天地一體”數據,建成一個智慧能源大腦,打造雙碳“四張圖”,開展能耗雙控和碳達峰碳中和兩大服務應用。
智慧能源大腦——匯集電能碳模型、電碳模型、碳與宏觀經濟預測模型、重點企業模型、碳衛星模型、碳匯衛星模型等10類模型,在能源大數據中心所匯集數據的基礎上,作為數據計算的核心,開展碳排放相關數據指標計算,為全省碳監測服務平臺提供數據支撐。
雙碳“四張圖”——以能源大數據為基礎,打造碳熱、碳排、碳匯、碳策“四張圖”,支撐政府“雙碳管理數字化”。“碳熱圖”是利用碳衛星數據,計算1平方公里網格碳濃度,以宏觀視角監測區域碳排放。“碳排圖”是從微觀視角,創新構建“電碳模型”,間接測算具體企業、行業碳排放。“碳匯圖”是利用衛星遙感數據,計算500米網格森林綠植吸收存儲CO2的數量,描繪區域碳匯能力。“碳策圖”是根據碳熱、碳排、碳匯結果,評估現有雙談政策有效性,輔助政策修訂,支撐政府科學決策。
碳排放監測服務:步推進四川碳排放分析監測平臺建設,現已匯集電、氣、煤、油等多維度能源數據和產品產量信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現了碳排放動態監測、碳減排智能決策、新發展態勢的精準感知,為全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供決策支撐。
能耗雙控服務——在碳排放監測服務基礎上,結合全省能耗雙控需求,集成能耗雙控功能,接入省級能源消費與產值數據,通過科學模型進行省市、行業、企業維度的能耗監測和預測,打造省側能源供給消耗分析應用、省側能耗雙控監測分析應用、鋁業能耗監測服務應用、企業能耗監測服務應用和節能項目能耗監測應用五大分析監測應用,支撐編制省級節能審查項目手冊,為能耗雙控工作提供高效和多樣的數字化服務支撐。
興川實證光伏電站
興川實證光伏電站項目建設規模600MW,是全球首個超高海拔光伏實證實驗基地。項目海拔高度為3800—4200米,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現場實測數據年均輻射量超過8000MJ/m2,具備建設光伏能源大基地的優良條件。數字化、智慧化光伏電站作為實證核心內容之一,目標是打造高海拔地區的智慧化光伏示范基地,引領光伏產業前沿技術發展。實施過程中,項目把先進的BIM技術、數字化技術充分應用到建設和生產運營中,建設零碳工程、綠色工程、燈塔工程,開發新能源綠色創新產品和綠色科技。針對甘孜光伏項目建設管理的核心要素,在統一的平臺上進行數據打通。同時,以提高甘孜實證基地127種實證種類設備的資產管理為核心,實現訂貨、運輸到安裝調試一體化,為設備的有序管理、及時供應增加保障措施。項目結合物聯網技術,增強現場安全管理手段,全方位進行現場管理,提高現場管控效率。
長寧肉牛產業綠色低碳項目
長寧縣竹彩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數字技術推動肉牛養殖行業減碳,推動肉牛產業數字化,助力肉牛產業綠色低碳。一是通過搭建可視化平臺,建立北方牛源保供倉,方便牛源遴選,降低農戶長途奔波勞累和零散購買被騙的風險;二是通過傳感器、物聯網設施設備,長期監測肉牛生長狀況,逐步建立肉牛生長數據模型;三是通過搭建肉牛線上線下一體化供應體系,科學分析市場需求;四是通過生態牧業供應鏈金融大數據服務平臺,助力銀行推出農業養殖業線上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動綠色金融在農業中的應用。
肉牛產業綠色低碳項目以數字化“牛平臺”智慧化發展“牛產業”,走出了“牛勁十足”的鄉村振興新路子,也為鄉村產業低碳化發展邁出了新步子。
兩河口水光牧互補光伏電站
兩河口水電站水光互補一期項目水光牧互補光伏電站是雅礱江流域清潔能源基地“十四五”以來首個開工建設的水光互補電站,也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補電站。
“牧光互補”開發模式,是指利用太陽能組件對陽光的遮擋,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同時太陽能電池組件定期清洗增加澆灌水量,更有利于高原撈牧草的生長。光伏組件距離地面最低點為1.8米,方便牛羊活動。
在高海拔地廣人稀的地區,如何營運維護光伏發電設備?電站建立運維一體化平臺,利用大數據、自學習的人工智能系統進行設備故障智能診斷、分析,并創造性地將場站安全預警、設備檢修策略等融為一體,實現光伏電站全業務的智能融合,著力打造高海拔地區水光牧一體化的智能光伏電站標桿。
巨石成都:先進制造數字化綠色化轉型
巨石成都基地是先進制造業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升級的標桿典范,其智能化水平、節能環保技術處于高性能玻纖行業全球領先水平,產品不僅能實現輕量化,還是一種綠色可循環使用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盡量使用綠色、污染物含量小的原輔料,從源頭縮減污染物的產生。自主開發超大型純氧燃燒玻璃纖維池窯技術、煊頂燃燒技術等窯爐節能技術,通過預熱利用、保溫技術升級、冷凝水回收、中水回用等技術創新不僅大幅降低了能源的消耗,也降低碳排放量。在污染物的末端治理上,引進廢氣治理陶瓷纖維脫硝除塵一體化設備和污水治理中水回用工藝,大幅消減污染物的排放總量;通過DCS、MES、LIMS、決策分析等系統實施,與SAP、條碼工業互聯及數據資產全要素管控,實現玻璃纖維制造數字化升級。公司技能擴改后人均產能提升37%,單位產品成本下降17%,二氧化硫由163mg/m3下降到33mg/m3,氮氧化物由472mg/m3下降到61mg/m3,煙塵由39.1mg/m3下降到1.5mg/m3,單位產品綜合能耗由0.43噸標煤下降到0.33噸標煤,單位產品二氧化碳排放量由0.93t/t下降到0.77t/t,減少COD排放10噸/年,污水排放減少55%,污染物達標排放率100%。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