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12 21:43:52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黨的二十大報告既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部署,又明確了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
交通銀行廣東省分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跟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聚焦實體經濟發展目標,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大局。
聚焦實體經濟重點領域 認真落實金融工作“三項任務”
實體經濟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動經濟建設取得偉大成就的動力之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22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1210207億元,按年均匯率計算,120萬億元折合美元約18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
國民經濟頂住壓力持續發展的背后,離不開金融業的共同努力。國有商業銀行在服務國家戰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交通銀行廣東省分行靶向聚焦實體經濟重點領域,認真落實金融工作“三項任務”,全力提升服務國家戰略和實體經濟效能。
在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交行廣東省分行圍繞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持續發力,支持廣東二十大戰略性產業集群建設。
從具體措施來看,一方面成立產業鏈、科創金融、鄉村振興、綠色金融專營中心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同時,上線交行系統首個產業鏈融資“粵鏈交融”小程序,落地灣區首單鄉村振興債券、廣州首批基于“穗碳”平臺的企業碳信用融資業務。從數據來看,各項措施效果顯現,2022年鏈金融業務量突破490億元,制造業、科技型企業、戰略新興產業、涉農增幅分別26%、31%、90%、36%。另一方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質效,精準服務實體經濟,普惠“兩增”貸款增量突破100億元,推廣“普惠e貸”、線上藥店貸、煙戶貸等線上產品,助企紓困,全年累計為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近13億元。
金融為民、金融惠民,是金融工作的重要目標,也是交行廣東省分行的重要任務。為此,該行豐富“粵政交融”服務內涵,推進“智慧政務稅務進網點”,在全省1157個鎮街布放“粵智助”政務機,搭建政銀服務融合場景,全渠道政務量突破百萬筆;在“粵省事”率先上線新市民金融服務專區,開展數幣紅包活動,全年累計開立數幣個人錢包24萬個、搭建落地場景3500余個;加大養老、消費和新市民群體支持力度,與珠海、廣州、佛山、中山等37家醫療機構開展信用就醫合作,覆蓋2500萬參保群眾。
勇立改革潮頭 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肩負重要金融使命,打造互聯互通的金融市場是大灣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圍繞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樞紐建設等重要目標,大灣區銀行業奮力探索金融融合發展的有效措施。
勇立改革潮頭,爭當改革先鋒。交通銀行廣東省分行是植根廣東、服務廣東高質量發展的國有商業銀行,始終以開拓創新的銳氣積極投身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為此,交行廣東省分行充分發揮交銀集團國際化、全牌照經營優勢,搭建金融服務橋梁,增強差異化競爭能力,凝心聚力助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具體來看,交行廣東省分行圍繞市場關注的互聯互通、資格試點、支付結算、跨境融資、跨境電商等重點領域,推出一系列創新舉措。
首先,強化戰略統籌,搭建大灣區金融橋梁。交行廣東省分行成立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專班,2022年創新發布交行首個國家重點經濟區域“交銀灣通”品牌,上線交行系統首個開放銀行市場采購貿易收結匯平臺,打造跨境一攬子金融服務。數據顯示,去年交行廣東省分行在粵港澳大灣區人民幣各項存、貸款余額增幅分別19%、15%,綜合化金融服務能力穩步提升。
其次,連通灣區跨境往來,助力大灣區雙向融通。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資金往來頻繁,交行廣東省分行用好國內國際“兩種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推動跨境資金雙向打通。具體來看,上線交行系統首個開放銀行市場采購貿易收結匯平臺“采匯e捷”,提升跨境業務辦理效率,推廣“云上廣交會”“EASY系列”“交銀e關通”、跨境資金池等電子化平臺,CIPS客戶數保持廣東市場第一。
最后,提升大灣區居民金融服務獲得感,建設灣區優質生活圈。圍繞大灣區客戶金融互通需求,交行廣東省分行升級跨境理財通、繳費通、消費通、房貸通等特色業務,推出“港澳青創貸”“琴澳助創貸”等金融產品,提升港澳居民在粵生活、消費、就業、安居等金融服務便利度。同時,大力支持深中通道、橫琴科學城、人才公寓、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更新等灣區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和重大平臺建設,助力灣區優質生活圈建設。
交通銀行廣東省分行表示,下階段,將持續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搶抓戰略機遇,持續探索推動金融模式創新,提升大灣區金融便利化水平,為廣東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開好局起好步,在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貢獻更大金融力量。文/陶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