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27 10:52:32
◎王慕青感慨,其實每個行業都沒有朝陽和夕陽之說,只要審時度勢、找到適應自身業務發展的創新發展辦法,都能找到突圍方式。
每經記者|甄素靜 每經編輯|陳夢妤
如果不是疫情的封控原因,王慕青現在可能已經穿梭于上海CBD核心區某座寫字樓,但現在她依然在深圳。
2022年,對王慕青來說,是轉折的一年,也是收獲的一年。從媒體人身份切換到品牌運營人,原本在一家房地產專業機構做財經報道的她,轉行到了主要承接政府項目和商業項目的咨詢智庫機構,崗位職責也從以往單純的內容創作,轉變為包括內容、渠道、策劃、公關等在內的整體品牌宣傳。
王慕青說,2022年工作和生活相對于以往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自己還在適應當中,選擇并面對個人工作的成長挑戰。
春節前,王慕青所在的公司整體沒有舉辦年會,只有自己部門舉辦了年會。所以臨近年底,除了日常性的品牌宣傳工作,年度總結、年度規劃之類的材料整理制作外,她還策劃組織了部門范圍的年會活動。
1月13日,原本是王慕青春節前的最后一個工作日,沒有放假前拎包撒丫子就跑的歡愉節奏,晚上9點多她還在公司工作,等同事交來資料,她調侃自己是償還往期拖延癥的債。不過相比原來在媒體時的假期,王慕青略知足,說那肯定要堅守到最后一天。
對于為什么從地產媒體離開,王慕青總結說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行業整體環境和氛圍影響,當時入行是2020年末,是地產“三道紅線”政策出臺當年,不久又出臺“集中供地”政策等,房地產收縮政策效果開始集中顯現,房地產因為資金等問題頻發,采訪報道工作有很大難度,另外個人情感上也過多受負面事件影響,狀態不佳。
另一個原因是,市場和自己所在媒體機構都處于深度調整階段,工作難度加大,薪資調整有限,個人收入有一些影響。
王慕青說,還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己本科和碩士主修新聞與傳播領域內容,也想在除了內容報道之外的領域更多拓展工作技能,所以最后綜合考慮,選擇換一個職業賽道。
除了換賽道,在原來的計劃中,王慕青也想換個城市,重新回到上海工作。當時也關注了很多上海的工作機會,但因為疫情封控等原因,她去上海的行程一延再延。
而在切換行業賽道及找工作過程中,王慕青的所見所觸讓她對行業和未來有了更深的思考。
“2022年初從地產媒體離開,中間有兩個多月時間,期間回了東北老家,又去了很多城市找一些老朋友見面,最后用了半個多月集中投簡歷找工作。”王慕青坦言,旅途中,遇到了以前報道時寫過的項目,跟采訪對象描述的或多或少也有些差異,不像他們口中說的那么“無事發生”,也沒有十分“抓馬”,但商業項目的人流量確實不太大。
“也對比了一些城市的發展,感覺房地產依然是每個城市的支柱性行業,并且會帶動很多行業的發展,房地產經過慢慢調整還是可以有新的更大發展的,不過我是沒耐心等待了,打算換一個新的領域。”
王慕青回顧在行業寒冬時找工作的經歷,應聘的公司大不免會問從上一家公司離開的原因,王慕青一般都會回答,“想迎接新的挑戰,開拓新的技能“。她說即便沒有提及以往行業情況,但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說一句,房地產情況不如從前了。“這也許是大家的普遍感受吧。”
最后,王慕青接受了一家咨詢智庫機構的邀請,這是一家在政府扶持下成立的產業智庫機構,主要為各級政府部門和企業集團提供決策咨詢建議及產業服務解決方案。這與她的職業規劃和未來生活相契合,王慕青偶爾也將應聘到現在這家機構,歸結為機緣巧合、比較幸運。
談及現狀,王慕青表達了對目前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和領導處事的滿意。
“工作內容上,從以往采訪寫作的單維度工作,變成了現在的訪談、寫作、傳播、公關、宣傳等多維度工作,既兼顧了以往的新聞采訪技能,又拓展到對人、對物的傳播技能,目前公司的品牌也屬于初創階段,可以挑戰自己從0到1做項目的工作過程,接受這份工作時還是挺開心和興奮的。”
入職到現在半年多,王慕青搭建出了初步的品牌傳播框架,取得了一些工作成績,但面臨著一些問題。“比如對新的專業領域內容的把握、市場動態的跟蹤、受眾心理的分析、團隊的配合、經費使用等等,計劃和實際之間總是有很多突發狀況需要處理,好在有領導和團隊給予支持。”
王慕青說,現在的工作領域雖然與以往大不相同,但業務項目或多或少還涉及以往房地產知識領域,比如城市更新、工業上樓、園區規劃等等,她感慨房地產的影響性之大。
因此雖然離開了,王慕青依然對房地產行業的人和事保持著觀察思考。她說,手機里還有一些當時采訪對象的聯系方式,比如房產中介、地產公司品牌負責人等,他們的一些朋友圈動態也會經常關注。
而其中對她觸動比較深的是同在行業的地產中介和品牌,對年底政策表現出的不同態度和克制。
“相比地產品牌人,房產中介似乎對政策發布更敏感,有很多地產熱點都是從他們那里關注到的,只不過在他們的表達中,凡涉及房地產政策的內容都是積極且對房地產銷售有‘即刻’拉動作用的,‘有必利好’,能感覺到他們真的太期待房地產能夠立馬恢復到行情好的時期了。”王慕青說,而地產品牌人發布的品牌動態,正常交付內容占了多半,以往都是拿地、銷量等等,感覺大家能夠挺過艱難時刻就很不容易了。
但總結自己的2022年,王慕青坦言同樣不容易,“我的2022年,除了換到一份比較心儀的工作之外,也有經歷比較糟糕的事情。”
“撿開心的就說工作吧,換了一個行業和工作內容后,雖然還需要不斷磨合的地方,但其中獲得了很多新的成績,比如說我做的品牌傳播全案不僅獲得了內部認可,并且經過團隊打磨,在外部也有一些水花。設計的文章欄目和內容獲得客戶關注,并帶來新的銷售線索,促進了產品的銷售轉化,這些成果都是很令人開心和興奮的。”
王慕青春節前述職匯報PPT最后以謀定而后動結尾,她興奮地說,我們計劃將2023年的品牌傳播重點放在產品和客戶上,培育粉絲,擴散品牌口碑,集中力氣打開我們產業成果報告、專題報告的知名度,實現更大的營銷轉化,另外對團隊制度和工作流程要制定一些標準。
在采訪的最后,王慕青感慨,其實每個行業都沒有朝陽和夕陽之說,只要審時度勢、找到適應自身業務發展的創新發展辦法,都能找到突圍方式。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40194332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