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2-30 18:57:00
◎對于2023年的消費市場,網聚資本副總裁陳小龍說:“我對2023年還是充滿期待的。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調整,從大方向上來看,企業和消費者面向的是相對確定的未來,2023年消費景氣度超過2022年是一個大概率事件。因此,我對未來的消費領域投資還是滿懷信心的。”
◎陳小龍認為,新銳品牌要健康發展,需要從供應鏈和渠道融合方面著力,并且構建自己的商業模式和賺錢邏輯。
每經記者 王帆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元旦將至,經濟復蘇的號角已經吹響。在即將過去的2022年,國民經濟在疫情下頂住多重壓力,隨著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明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
消費是經濟的風向標,過去幾年,大消費迎來投資熱潮,但在2022年出現短期停滯。據IT桔子數據,近些年國內消費品領域的融資活躍高峰期出現在2021年,該年投融資事件數達到742起,融資金額達到1158 億元。而 2022年消費品投融資則出現大幅回落,年內投融資事件334起,不到去年的一半;融資總額僅有313億元,同比下跌73%,且低于2019年之前水平。
今年消費市場呈現怎樣的特點?資本對明年消費市場有怎樣的預期?有哪些高成長賽道?12月29日,在FBIF首屆線上論壇(2022)會后,《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FBIF調味品與預制菜分論壇嘉賓、網聚資本副總裁陳小龍。
作為絕味食品(SH603517,股價61.09元,市值371.81億元)全資控股的投資平臺,網聚資本重點圍繞鹵味、特色味型調味品、輕餐飲等賽道進行投資,近年來相繼投資了中式餐飲“和府撈面”、烘焙企業“幸福西餅”、新茶飲“書亦燒仙草”、鹵味食品“鹵江南”等食品企業。陳小龍認為,今年消費市場呈現產業分化的特點,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明年消費景氣度將會大幅度回升,消費投資值得期待。
網聚資本副總裁陳小龍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NBD:消費領域的投資經過前幾年一路狂奔之后,今年有明顯的退潮跡象。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陳小龍:近年來,消費領域的投資面臨疫情持續、前景不確定的大環境,造成投資者信心不足,同時資本市場也出現了融資困難的現象。當投資收益面臨不確定性的時候,投資方就會變得異常謹慎。這時候如果出現一些周期性或特定行業、確定性比消費更強一些的項目時,資金的投資方向便迅速轉移了。如果消費領域的投資確定性增強了,資金還會重新回來。
NBD:一邊是資金端的投融資次數和金額下降,一邊是需求端疲軟,在多重壓力下,今年消費類企業的經營發展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陳小龍:今年消費產業出現明顯分化。例如同樣是做辣條的,有一些頭部企業銷量下降厲害,而有一些中腰部企業,銷量卻高歌猛進;還有調味品和預制菜生產企業,同樣是面向餐飲和家庭,但是不同企業在同樣的經濟環境下,有的快速成長,有的卻大幅下跌。這都是基于不同的商業模式,進行不同的市場應對,產生了完全不一樣的市場結果。
NBD:您對明年消費投資市場的展望是怎樣的?
陳小龍:我對2023年還是充滿期待的。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調整,從大方向上來看,企業和消費者面向的是相對確定的未來,2023年消費景氣度超過2022年是一個大概率事件。因此,我對未來的消費領域投資還是滿懷信心的。
NBD:在食品、飲料、餐飲領域,您看中的高成長賽道有哪些?未來有哪些投資機會?
陳小龍:首先,在食品飲料領域,我比較看好的是一些特色食品賽道。也就是美食細分領域里的頭部品牌,如預制菜里的湘式或川式預制菜。預制菜這個大賽道供需兩旺,整個板塊都在快速上升,千軍萬馬向前沖。哪種類型的企業最終能夠存活下來,我認為要么是差異化,要么是成本控制能力領先。
第二,在餐飲領域,我認為快餐、粉面這類輕餐飲具有較好的發展機會。隨著中國人口的大流動、城市化率的提升,消費口味在不斷融合,所以過去不能夠跨區開店、消費者口味差異比較大等困難可能會慢慢消失,最終餐飲行業的格局會往連鎖化發展。目前我國餐飲連鎖在整體餐飲門店中的占比已經達到了18%左右。在眾多的餐飲連鎖企業里面,快餐和粉面更加容易復制,口味更加標準化,發展會更快。
NBD:近年來,在各方資本、互聯網新興渠道等加持下,消費領域涌現了大量新銳品牌,但經過幾年大浪淘沙后,能夠健康生存下來的卻不多。新銳品牌應當如何構建長線能力,避免曇花一現?
陳小龍:我們現在通常意義上講的新銳品牌,多數是通過線上傳播或是利用線上渠道發展起來的。這些企業通常產品供應鏈都比較薄弱,多是依托別的企業做OEM(貼牌代工),也有少部分是自建工廠。大部分新銳品牌對于生產制造理解不深或者是重視不足,造成產品品質和宣傳的巨大落差,影響復購或者消費交付體驗,影響了企業可持續發展。
我們曾經看過的一個新銳品牌,有互聯網基因,在線上表現也很紅火,但我們查看報表時發現它的財務表現很不理想,企業主要是依靠流量生存,并沒有進入良性循環狀態。新銳品牌要健康發展,需要從供應鏈和渠道融合方面著力,并且構建自己的商業模式和賺錢邏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