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24 10:18:44
《報告》在國內首次系統提出涵蓋14個三級指標的智媒體評價體系,前瞻2022年智媒體9大重點發展趨勢,深入一線調研整理了國內14個主流媒體與互聯網企業智媒體發展先進案例和經驗。
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編輯 劉艷美
活動現場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11月24日上午,在由成都市委宣傳部指導指導,成都傳媒集團主辦的2022中國智媒體50人論壇·成都峰會上,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發布了《中國智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等新要求新部署,聚焦數字經濟時代智媒體生態
營造主題,記錄及解讀2022年國內智媒體在政策、學術、應用、生態等層面的新探索和新動向,旨在為主流媒體加速媒體融合發展,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提供決策參考,助力主流媒體智能化迭代升級。
《報告》是由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媒體研究院聯合成都傳媒集團三色智庫協作完成的關注智媒體融合發展的一份智庫研究成果?!秷蟾妗贩譃?個部分,第二部分在國內首次系統提出了涵蓋14個三級指標的智媒體評價體系?!秷蟾妗非罢?022年智媒體9大重點發展趨勢,深入一線調研整理了國內14個主流媒體與互聯網企業智媒體發展先進案例和經驗。
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我國媒體行業指明了前進方向。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打造智慧城市等方面,智媒體有很大的應用前景和積極發揮作用的空間。中國智媒體的未來必然要為中國媒體發展注入新鮮力量,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數字中國戰略做出貢獻。
主流媒體+互聯網企業成為智媒體生態營造的關鍵引領力量我國媒體融合已步入深水期,主流媒體正從全媒體、融媒體加速邁入智媒體時代。各行業數字化、智能化的深入推進,促進了我國智媒體生態逐步成型。
智媒體發展將重新定義未來媒體生態,基于“數據+算力+算法”構建智能化高效精準決策運營體系,以應對信息傳播系統復雜不確定性,將成為驅動傳媒業高質量發展的底層邏輯和全新模式。
從生態格局演進趨勢來看,領先的新型主流媒體和頭部互聯網企業是智媒融合新生態的關鍵引領力量。其中,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央級媒體在智媒體建設方面形成領跑優勢,湖南廣播電視臺、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成都傳媒集團等省市級媒體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智媒體建設成效初顯。
以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字節跳動、新浪等為代表的頭部互聯網商業平臺憑借龐大的生態體系和資源優勢搶先布局人工智能賽道并切入媒體業務技術研用,智媒化發展優勢顯著。
截至2022年6月30日,中國知網平臺上以“智媒”“智媒體”“智能媒體”“智能化媒體”為主題的學術期刊論文共計247篇。其中,中國傳媒大學位列成果產出榜首。整體而觀,無論是智媒體研究成果的數量還是質量維度,2022年都出現了同比顯著提升。
2022年上半年,從研究主題和研究重點來看,我國智媒體研究緊跟產業實踐創新,探討了元宇宙、數字人、虛擬主播等熱點議題。學界對于智媒體的研究逐步深入,詮釋轉向和思辨轉向顯著。
關注智媒體技術支撐與應用提出國內首個“智媒體評價指標體系”當前與今后,主流媒體搶占輿論制高點,必然要利用好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興技術來引領驅動融合發展,加強新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前瞻性應用。
目前國內尚未有智媒體評價指標體系的系統研究,因此《報告》借鑒業界人工智能報告以及學界相關智媒體研究,構建出包含智媒體技術支撐能力、智媒體技術應用能力兩個一級指標、智媒體人才支持、智媒體科研成果、底層技術支持、信息采集、內容生產、內容審核、信息分發在內的7個二級指標的評價體系。
智媒體評價指標體系
通過透視智媒化建設水平的指數標準有助于主流媒體在向智媒化轉型過程中對自身媒體融合建設水平進行科學評價,不斷修正,從而為有效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奠定基礎。
《報告》基于前期研究,深入調研走訪了新華社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工智能能力開放平臺、央視網人工智能編輯部、湖南廣播電視臺、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成都傳媒集團等主流媒體以及百度智能云、新浪微博、騰訊優圖實驗室、字節跳動、火山引擎、北京市商湯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北京數美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科聞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漢譯滿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等互聯網企業,掌握了大量智媒體發展過程中的事實現狀,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整理和分析來盤點中國智媒體融合發展9大重點領域,主要包括:智能云平臺、智能視覺平臺、大數據機器學習、虛擬數字人、智能傳感器、智能標簽、智能審核、智能推薦、智能翻譯。
2022年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持續探索利用AI優化自身技術架構,提升研發能力,增強價值導向,做大用戶規模,做強內容體系、運營體系與服務體系不斷推動智能化應用創新,蓄力打造開放共享的智媒新生態。
報告深入解析了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等央級媒體在智媒體開放平臺建設方面的新經驗。其中新華社通過多場景應用嘗試,打造充滿生命感的虛擬記者,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的“小諍看冬奧”,利用全球首位數字航天員,從火星看冬奧,以全新的視角分析和解說賽場戰況。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則著手建立集能力與資源一體化,能夠提供算力、訓練、生產等成熟通用功能的人工智能開放平臺,有效解決AI資源孤島化,實現成熟AI能力對不同業務系統的可管可控調用,并通過數據集工具、模型工具實現了訓練數據共享、模型共享。
央視網的人工智能編輯部以視聽為特色,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對總臺的優勢資源進行智能化開發,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智慧中樞”,為用戶和編輯人員提供智能化的多場景服務,盤活了海量歷史視頻資源,獨具總臺“智造”特色的創新產品。目前已出品了“課本里的新中國”“AI幫你找”“讀詩成曲”“智能春聯”等多個口碑AI產品。
《報告》在研究地方媒體集團智媒體發展情況基礎上認為,不同于“傳媒核心業務”的智媒體建設固定思路,成都傳媒集團以“內容+產業”的生態視角進行整體智媒化轉型發展探索具備示范性與獨創性,故《報告》選取成都傳媒集團作為典型案例進行推廣。
經多年探索,成都傳媒集團的智媒體建設路徑注重頂層設計與具體優勢領域銜接,圍繞“建設立足中國影響世界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和智媒體集團”戰略目標,出臺了100多項改革舉措,有效變單兵作戰為集團軍多點突擊,將內容與產業優勢疊加,進行智媒融合升級,注重資源整合重組,加速集團整體性的智媒體突圍轉型,形成了“內容+產業”的智慧融生新生態模式。
具體而言,成都傳媒集團旗下,“紅星新聞”“每日經濟新聞”“成都發布”“錦觀新聞”等紛紛布局智能化發展,全網用戶數從2019年初的0.9億增至目前超過3億,推動每經AI電視建成全球首個由AI全流程驅動的7X24小時視頻直播媒體產品,建立覆蓋近5000家A股公司的每經AI快訊系統。同時,成都傳媒集團創新智媒體空間載體規劃建設,聚力建設運營具備媒體特性、智慧特征、未來特質的文創園區,打造三大立足中國、影響世界的智媒體產業園區項目“成都智媒體城”“每經中心”和“白鷺灣數字新經濟科創園”,此外還聯合中國數字圖書館重組成都文化產權交易所,打造國家級的各類數字文化資產交易平臺。
《報告》提出,成都傳媒集團探索的“謀求大局、全體發展、促進產業、智慧融生”的經驗路徑,為全國媒體探尋新的發展方向,貢獻了自己的一份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