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12 20:18:46
每經記者|陳浩 每經編輯|董興生
11月11日下午,在由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舉辦的“縱橫大灣區——中國資本市場及企業資本化路徑”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EMBA課程教授陳亞民發表了以《新時代資本市場的特點及應對策略》為題的主旨演講。
陳亞民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陳亞民介紹,中國在1992年初步建立起資本市場,1992年到2002年,資本市場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2002年到2012年,中國完成了國有企業改革,能上市的國有企業基本上都上市了,中國一下成為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2012年到2017年,這個時期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典型代表是2013年新三板正式揭牌運營;從2017年開始,資本市場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個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以硬科技為中心。
“我們看現在國內頂級的企業,我認為很有活力的企業,基本上都是高科技企業。高科技企業走了一條跟傳統企業絕對不同的發展路徑,資本市場也被賦予了新的任務。”陳亞民表示,資本市場最大的特點就是流動性強,資本市場和銀行融資是完全不同的兩條路,后者適合傳統經濟,而高科技企業適合走資本市場的道路,全世界的創新型公司都是依托于資本市場。
陳亞民以寧德時代舉例:“比如說寧德時代,從股權融資入手,融了一輪又一輪,然后成功上市。過去我們好多公司上市以后就再也沒有融過資了,而寧德時代上市后不斷融資,讓自己擁有了競爭優勢。”
陳亞民稱,現在資本市場不會再歡迎“新經濟”、“新金融”,現在強調的是“硬科技”.例如,科創板強調要突出“硬科技”特色,引導企業合理選擇上市板塊;創業板設置上市推薦行業負面清單,明確哪些企業不能到創業板上市。
企業應該如何應對這種變化?陳亞民建議,第一,企業要善于借用和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第二,企業要把市場擺在第一位,技術擺在第二位,管理擺在第三位,因為市場培育的成本遠遠高于科研成本;第三,上市公司終究是少數,在追求共同富裕的年代,不是所有企業都要上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