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02 23:08:12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廖 丹
11月2日,中國聯通(SH600050,收盤價3.75元,市值1161億元)尾盤漲停,通訊概念股跟漲。消息面上,中國聯通下屬子公司聯通創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通創投”)與深圳市騰訊產業創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騰訊產投”)新設合營企業案獲無條件批準,審結時間為10月18日。
由于騰訊方面此前就是聯通混改的戰略投資者,關于混改延續的討論出現在網絡平臺上,引來市場矚目。11月2日晚間,中國聯通就此發布說明公告稱,合營公司是其與騰訊開展的正常業務合作,組建正在推進中。這顯然排除了網傳的“混改續集”一說。多位行業分析師及從業者也指出,中國聯通混改早已落定,A股漲停屬于“過度反應”。
從業務方向上看,新設合營企業主要從事內容分發網絡(CDN)和邊緣計算業務。在Strategy Analytics無線通信領域高級分析師楊光看來,此次聯通和騰訊的合作是雙向選擇。一方面,邊緣云逐漸成為公有云的延伸,而在國內三大運營商中,電信和移動的云業務發展較快,有“單打”想法,但聯通相對比較弱,尋求合作是更理性的選擇。另一方面,從騰訊的角度出發,看中的則是運營商的邊緣基礎設施。
聯通:是正常業務合作
11月2日,中國聯通尾盤漲停,通信設備板塊跟漲。和A股的“狂歡”不同,11月2日,港股受臺風影響暫停交易,截至交易暫停時,中國聯通(HK00762,股價3.380港元,市值1034.2億港元)漲幅為1.20%。
市場熱議的焦點不在合營公司的成立,而在想象中的“混改”。2017年,中國聯通正式開啟混改之路,彼時騰訊就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加盟聯通。另外,此次消息發酵也與近期市場傳聞有關。近日,“中信集團正組團與Naspers談判以收購其持有的全部騰訊股份”傳聞引發網絡熱議。11月1日,雙方同步澄清:“傳聞不實。”在此之前,還有傳言稱中國移動要收購騰訊,但隨后也被火速辟謠。
11月2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次通過微信及電話聯系中國聯通相關負責人、中國聯通投資者熱線詢問具體情況,但截至發稿均未獲回復,電話也未能接通。同日,記者嘗試聯系騰訊方面了解情況,但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應。
在多位行業分析師看來,中國聯通的混改早已落定,此次只是成立合資公司,中國聯通A股漲停屬于“過度反應”。
11月2日晚間,中國聯通的一則公告終于給出了最終口徑:合營公司是基于本公司全面挺進數字經濟的戰略需要,為公司與騰訊開展的正常業務合作,合營企業的組建正在推進過程中,尚未完成設立登記,對公司當前生產經營無重大影響。
排除了混改這一說法,專家及業內對此次獲批的合營公司看法也略有不同。
在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的印象里,聯通和騰訊要成立合資公司一事,已經是三年前的事情。最近一年也未聽到騰訊和聯通在這方面有進一步的動作。此次獲批的“經營者集中”案,很可能是兩年前的合作獲得批準。
“若批準的是歷史積案,環境大變背景下,兩家若合作還要重建規則。目前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的股價、騰訊的股價都明顯低估,通過相互間的資本運作實現價值提升,是多贏的選擇,但大環境下實施起來也并不容易。”付亮11月2日下午微信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
不過,也有深耕通信的業內人士指出,合營公司的模式可以將某一項(業務)更靈活地開展,未來中國聯通亦可借此在融資上探索更多空間,為業務研發拓展開路。
聯通騰訊優勢互補
投資者在意股價,從業者操心業務。根據前述業內人士的說法,合營公司的方向值得細究。中國聯通在當日晚間公告中介紹,上述新設合營企業主要從事內容分發網絡(CDN)和邊緣計算業務,立足于自主研發,形成完整的CDN/MEC平臺能力、運營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
11月2日下午,楊光通過微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CDN并不是新話題,因此此次大家更看重的應該是邊緣計算業務。“這方面運營商有邊緣機房、網絡連接等基礎設施資源;公有云廠商有技術和生態優勢,理論上是個優勢互補的合作。”楊光稱。
細數運營商和公有云廠商的發展歷程,近年來既有競爭又有合作。
隨著傳統移動通信業務增速放緩,運營商扎堆云計算,雖然從“玩家”數量來看,中國云計算市場還是以頭部互聯網企業為主,如IDC此前數據就顯示,中國2021年上半年公有云IaaS+PaaS市場中,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總計市場份額達60%;今年6月,騰訊云宣布其所有內部業務(包括QQ和微信)已經完全遷移到云端,大大降低了其內部IT成本。
不過,運營商的實力和增速也不容小覷,其中三大運營商各有側重,中國移動有移動云計算,中國聯通主要借力阿里云;今年7月,由中國電信牽頭的“國資監管云”項目正式上線,中國電信借此拿下了“國云”入場券。
從最新業績來看,2022年前三季度,電信天翼云收入翻番,中國聯通半年報也提到了新戰略:“圍繞大聯接、大計算、大數據、大應用、大安全五大主責主業,全面發力數字經濟主航道”,其中三個主責業務都與云服務及邊緣計算掛鉤。
在楊光看來,此次聯通和騰訊雙方能達成合作,一方面,運營商有基礎設施資源獨立做邊緣計算,但企業客戶往往希望將邊緣計算平臺與自己在用的公有云平臺統一,而不是分別部署兩套系統,使得邊緣云成為公有云的延伸,國際運營商也愿意選擇與公有云大廠合作。另一方面,國內三大運營商中,電信和移動的云業務發展較快,而聯通相對比較弱,采取合作的方式可能會是更理性的選擇。從騰訊的角度出發,看中的則是運營商的邊緣基礎設施。
云業務競爭格局成焦點
兩方最初的交集還是那次混改。2017年8月,中國聯通宣布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90.37億股,發行價格為6.83元/股。深圳市騰訊信達有限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認購了16.105億股,花費近110億元。不過,以11月2日中國聯通的股價為參考,該認購已經虧損。
值得一提的是,聯通與騰訊的“交集”還不止當年的混改和此次的設立合營公司。
今年3月,中國聯通在發布日常關聯交易時提到了其間接控股子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通運營公司)與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騰訊科技)之間的關聯交易。
根據當時的公告,騰訊科技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科技與文化公司,法定代表人為馬化騰,截至今年3月12日,中國聯通董事盧山在騰訊科技擔任董事職務,騰訊科技構成中國聯通的關聯法人。
從交易金額及業務方向來看,2021年雙方日常關聯交易的發生額為收入28.84億元,支出15.86億元;交易內容包括但不限于聯通運營公司向騰訊科技提供電信及相關增值服務,向騰訊科技購買權益類產品及合作開展一卡充充值業務,騰訊科技向聯通運營公司提供微信支付渠道業務等。
從這份關聯交易披露的信息來看,起碼騰訊科技和聯通運營公司的合作還未擴展至云業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同樣在這份關聯交易公告中還提到了另一個公有云大廠——阿里云。雙方業務范圍包括但不限于,聯通運營公司向阿里云提供電信及相關增值服務,與阿里云合作開展云計算相關業務等。2021年關聯交易收入15.25億元,支出2.28億元。由此也可看出,中國聯通的云計算業務發展確實與阿里云有著緊密聯系。
但正因如此,此次成立合營公司后,中國聯通云業務的展開方式是否會發生改變,與公有云大廠的關系是否會隨之發生變化,將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市場競爭格局,成為業界熱議的焦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