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16 19:55:52
◎比起早前包括七鮮在內的一眾零售玩家在業態上的試錯,無論是大范圍核心營運區域的歸攏,還是內部業務經營的調整,“聚焦”都將成為七鮮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戰略主題。
每經記者 王郁彪 每經編輯 劉雪梅
戰略提速加品牌升級后,七鮮超市首家3.0概念店落地北京。
9月16日,七鮮超市亦莊龍湖天街店與整個商場天街一道開業迎客,上午十點,商場門口已經擠滿了人。線下商業火熱依舊。
而上個月,七鮮才在北京姚家園萬象匯開出輻射朝陽區及周邊的新門店。七鮮在京津冀區域內拓店的步伐明顯加快。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去年年底七鮮宣布戰略提速時對外稱,2022年,七鮮在京津冀地區將與龍湖地產、中糧大悅城、華潤置地、遠洋地產等10多家頭部商業地產合作開15家門店,拓店增速年同比達240%。
不只是增速,七鮮內部業態的豐富度也在進一步提升。京東七鮮總裁鄭鋒今天在開業現場指出,亦莊龍湖天街的新店是七鮮“一站式概念生活場”3.0概念的開端。此前的1.0概念主打高品質生鮮,2.0則傾向專業美食解決方案的打造。
所謂“一站式概念生活場”,記者在走訪時注意到,此次新店在業態布局上,雖然仍以“美食+生鮮”為核心,但已將更多區域延伸至文化、美容、家居、趣味等場景,特別是與集美形象聯營的美容美發門店和童書區域,在近6000平米的店內所占比例并不低。
而這樣的聯名、聯營以及三方品牌的入駐,讓七鮮在超市業態下進行更豐富的品類探索。比起早前包括七鮮在內的一眾零售玩家在業態上的試錯,無論是大范圍核心營運區域的歸攏,還是內部業務經營的調整,“聚焦”都將成為七鮮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戰略主題。
在去年年底七鮮戰略提速時,鄭鋒曾表示,面積2000-3000平米的七鮮超市是七鮮業態現階段發展的主力。而此次新店的面積是主力店型的2~3倍,在業態上的擴容成為3.0概念下門店經營的最大差異。
特色較為鮮明的是七鮮與集美形象聯營的美發護膚場景,以及與米萊童書打造的圖書區域。此外,七鮮新店還與小罐茶、宜卡家居、大洋世家等八個品牌進行業態聯名。
七鮮新店里的聯營美發美容區域。圖片來源:每經記者王郁彪 攝
而從2022年以來,七鮮一直都在做這樣的嘗試。七鮮方面年初時透露,甄選近200家新一線、有影響力的新經濟網紅品牌,如CoCo都可、茶顏悅色、立川町海鮮自助鐵板燒等達成戰略合作,以聯營或租賃形式,紛紛入駐全國各地的七鮮超市。在新業態嘗試方面,七鮮去年與MUJI聯合打造的“飲食提案型”超市。
事實上,超市業態與餐飲等品牌的聯營,從三方品牌角度而言,可以與七鮮共享場景、客流,甚至供應鏈與配送,在經營上形成強協同;從七鮮一側,網紅品牌帶來的流量效應,以及豐富業態的入駐嘗試,可以解決超市門店單一的經營路徑,呈現更多經營上的差異化優勢。
七鮮工作人員在走訪時告訴記者,新店中的賈國龍功夫菜是該品牌首次入駐線下場景。
對于七鮮在生鮮之外的餐飲、生活服務類業態探索,零售電商行業專家、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通過微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生活服務類業態混業經營,一方面可以提高用戶到店頻率,另一方面,聯營、入駐等方式,同時也可以獲得租金收入,降低七鮮自營業態的租金等成本壓力。
自有品牌也是線下零售商超玩家們繞不開的話題。記者注意到,七鮮新店也整合了自有品牌,包括小麥原漿啤酒、天然弱堿水、手工水餃、網紅豆沙包等。此外,七鮮自有烘焙品牌也位于門店C位區,提供蛋糕、甜點、點心、面包、吐司等烘焙品類。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七鮮烘焙大師團隊獨家研發的差異化商品超過70%。
鄭鋒也在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在自有品牌上,七鮮同樣也會做品類上的延伸,比如京東比較強的自有品牌“京東京造”也會以自有品牌增補的形式進入七鮮超市。“七鮮自有品牌的品效是其他同類商品的3~5倍。”他同時表示。
在七鮮的規劃中,用5-7年時間進入中國連鎖零售業第一陣營,與永輝、華潤萬家、沃爾瑪等企業處于同等水平。戰略提速后,2022年無疑是七鮮的“沖刺年”,就整個京東集團層面而言,七鮮也承擔著全渠道增長的重要角色。
提速之下,各方面的調整也在進行。一方面是明確聚焦核心戰略區域:京津冀和大灣區,另一方面就是回歸和聚焦主力店型,在此之上進行大店店型的嘗試。
門店面積在2000-3000平方米左右,定位中型店的七鮮超市是七鮮的主力店型,其主要圍繞購物中心以及相對成熟的商圈等進行布局。七鮮生活則是社區小店業態,定位為社區餐桌美食店、社區生鮮店、社區便利店的綜合升級版業態,單店面積300-400平方米不等,主要提供到家服務。
鄭鋒也對此解釋,從整體業務增長及盈利情況來看,主力店型相對最接近成功。據他透露,截至去年年底,運營滿三年的七鮮超市門店全部實現盈利,一部分介于兩到三年間的門店接近盈利。
回顧七鮮發展歷程,此前也在包括七范兒這類新業態的嘗試中獲得了經驗,比如從1.0到2.0階段,增加餐飲品類的入駐,源于七鮮總結出:單一餐飲形態抗風險能力弱,將其移植進超市中反而生命力更強。
此次大店店型的嘗試,對應提速時的店型劃分,主要針對區域特性與品類,適用于差異化的各類商圈,面積在4000平方米以上。從今日落地的新店則能看出,從生鮮、餐飲進一步向外圍拓展,植入更多業態和品牌是擴容的基本思路,也是一次更大膽的嘗試。
縱觀行業,盒馬也在做這樣的嘗試中,反復進行業態的融合、拆解、迭代,在試圖找到關于盈利的最優路徑。
9月15日,盒馬宣布將面向上海、北京、成都、深圳等19個城市計劃招募超過60名合伙人,共同經營盒馬門店的鮮花業務。在合作模式上,合伙人只需經營門店,無需承擔門店租金、加盟費和水電費用。數據顯示,目前盒馬已在全國20余個城市開設了近300個盒馬花園。
模式的嘗試仍是現階段一眾市場玩家們需要進行的。“七鮮的經營策略還是相對保守和穩健,且與京東集團戰略和業務銜接更密切。盒馬則相對獨立,而且資金投入大,力度更為激進,為阿里的自營業務營收在做探索和貢獻。”莊帥這樣看待兩家的差異化對比。
而從階段性的結果來看,大家依然都在探索中前進,無論是單一業態向下的挖掘,還是跳脫超市門店進行更廣的業態創新與嘗試,都難言誰更具備競爭力,一切也需時間和市場的雙重驗證。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郁彪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