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梳理31省份“十年答卷”,我們發現了很重要的一點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16 00:31:13

十年變遷,綠色逐步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從重點城市環境治理,到構筑生態安全屏障,再到優化能源結構,31個省份從“國之大者”高度狠抓生態環境保護,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仔細梳理,“綠色發展”這一相同的主題下,每個省份領到了不同的任務,從新聞發布會透露的細節,來看看各自成績如何?

每經記者|吳林靜    每經編輯|楊歡

過去兩個月,31個省份以“中國這十年”為主題,陸續召開新聞發布會,總結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的成就與變革。

十年間,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比重由11.4%上升到18%以上,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總體上保持在30%左右……

十年變遷,綠色逐步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從重點城市環境治理,到構筑生態安全屏障,再到優化能源結構,31個省份從“國之大者”高度狠抓生態環境保護,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

仔細梳理,“綠色發展”這一相同的主題下,每個省份領到了不同的任務,從新聞發布會透露的細節,來看看各自成績如何?

城市治污

“夜空中繁星閃爍,在天空中劃出一道道明亮的跡線,叫‘星軌’。”

9月15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新聞發布會上手舉一張以故宮午門為背景的夜晚天空星軌圖說,“要拍出這樣的照片,一定要空氣質量非常好、透明度非常高。”這張圖成為北京十年來空氣質量改善的佐證。

圖片來源:北京市天文館官微

2013年,環境污染一度成為北京“大城市病”的突出問題,“藍天難見、繁星無影、河水斷流、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

據“中國這十年·北京”新聞發布會上消息,這十年,北京市區兩級財政在生態環境治理上累計投入了4300多億元,先后實施兩輪百萬畝造林。

2021年,北京的PM2.5年均濃度降到3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3.1%;平原區地下水位連續6年回升;“北京雨燕”的種群規模從3000余只恢復到近萬只。

隔壁天津、河北的生態環境質量也顯著提升。“中國這十年·河北”新聞發布會上展示了幾張照片——瀕危物種青頭潛鴨在白洋淀安家,地下水超采區出現泉水復涌,包括唐山在內的河北各城市空氣質量已經全部退出全國“后十”。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烏蘭察布”,內蒙古這些年來同樣走出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出現矛盾的時候,我們堅決把生態環境保護挺在前面。”

回顧這十年,內蒙古“該停的停下來”,讓廣袤草原“帶薪休假”,在大興安嶺“掛斧停鋸”,對重點沙漠“鎖邊治理”,十年間單位GDP用能下降4.1%、用水下降40.7%、用地下降60%。另一邊則是種草、造林,減少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沙塵暴天數也由每年4.9天減少到0.6天。

橫跨“三北”的內蒙古,從京津的“風沙源”變成了“后花園”。這里不僅給我國北方地區披上了風沙的“防護服”,還為全國人民打造了超級“碳庫”和純凈“氧吧”。

論生態環境治理投入的真金白銀,廣東更多。“中國這十年·廣東”新聞發布會上透露,近五年廣東投入了7500億元,推進環保設施建設和污染治理,補上歷史欠賬。

如此大手筆、超常規力度,廣東也收獲了成效。2021年,廣東全省城市(縣城)污水處理能力達2947萬噸/日,污水管網長度達7.34萬公里,均居全國首位。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4.3%,PM2.5平均濃度降至22微克/立方米,率先構建大氣污染防治先行示范區。珠三角9市全部納入國家“無廢城市”建設。

生態屏障

大山大水,是我國天然的生態屏障。

浩浩黃河、滾滾長江。過去十年,長江流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江大河的生態狀況發生了轉折性變化。重慶、湖北、江蘇在各自的新聞發布會上都濃墨重彩地提及了修復長江生態環境的行動。

在完成長江“十年禁漁”退捕任務中,上游重慶處置漁船5300多艘、上岸轉產1萬多名漁民;中游湖北讓3.2萬名漁民全部轉產安置,1.7萬艘漁船全部停業上岸;下游江蘇則讓7392艘漁船、14887名漁民全部退捕上岸。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391022

在破解“化工圍江”的難題上,湖北“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443家,沿江1公里內實現“清零”;江蘇近五年來則累計關停沿江化工企業3505家,壓減沿江1公里范圍內化工生產企業145家,取消25家化工園區的定位,推動沿江產業轉型升級、沿江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污水治理方面,9個由重慶入四川和16個由四川入重慶的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為100%;湖北關停搬遷禁養區1.28萬家畜禽養殖場,“一口一策”全面整治12480個江河排污口。

通過取締碼頭、關停企業、沿江綠化等行動,湖北騰退出149.8公里的長江岸線,江蘇累計騰退了72.6公里,長江“生產岸線”轉為“生活、生態岸線”。

這些行動帶來了生態的改變。長江江豚被認為是長江生態的“晴雨表”和“微笑天使”,這些年,江豚活動的區域逐漸擴大,重現江蘇段,種群相對穩定且呈增長趨勢。同時,桃花水母也再現太湖。

“黃河之險、險在河南,黃河治理、要在河南”,處在黃河“豆腐腰”位置的河南,是千年治黃的主戰場。

據“中國這十年·河南”新聞發布會上披露,河南近年來推進了堤防建設、河道整治、灘區治理、生態廊道建設等工程,建成標準化堤防501公里,從河南流出的黃河水都是II類,地下水開采量從2012年的137.2億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96.9億立方米。

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民生工程,2017年,河南還啟動了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總投資407.8億元的35個安置區全部建成投用,目前,30萬灘區群眾全部搬入新房。

沿黃生態同樣發生了深刻變化。河南發現,到三門峽棲息越冬的白天鵝數以萬計,在洛陽的濕地中華秋沙鴨成群結隊;山東發現,三角洲上的鳥類由187種增加到371種,成為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繁殖地;寧夏發現,黃河寧夏段水質連續5年保持Ⅱ類進Ⅱ類出。

作為我國南北分界的山脈,秦嶺的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改善。陜西省披露,黃土高原成為全國增綠幅度最大區域,陜西版圖由淺綠向深綠不斷邁進。生物多樣性實現恢復性增長,朱鹮種群數量從十年前的1000余只發展到現在的7000余只?,F在,探訪秦嶺深處的黃柏塬等地,還有可能與野生大熊貓不期而遇。

能源機遇

生態環境不斷還綠、增綠,能源結構也在逐步增加“含綠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馬興瑞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到了哈密市伊吾縣,這個縣只有4萬人,今年上半年GDP大概96億元,全年將達到200億,人均GDP將達到50萬元。當地之所以能創造這么高的價值,就是因為有兩大煤化工企業,既產煤又搞煤化工,同時又搞太陽能和風能。舉這個例子,馬興瑞是想證明“新疆是有條件發展經濟的”。

十年前,我國新能源發電占比只有2.7%,而截至2021年底,該數值已達到18.5%。當能源結構調整,不止新疆,那些“風光無限”的省份也迎來了新的機遇。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486269

青海目前清潔能源裝機占全省電力總裝機的91%,占全國清潔能源裝機的18%,持續保持全國領先。當世界首條以輸送新能源為主的輸電大通道建成運行,北京大興機場就用上了來自青海的“綠電”。而且,據介紹,青海自2017年以168小時打破全清潔能源供電世界紀錄以來,已經連續六年刷新這一世界紀錄,今年更是完成了五周的全清潔能源供電。

甘肅也是新能源資源富集之地,當地出臺了《關于培育壯大新能源產業鏈的意見》,率先在全國集中開工第一批1285萬千瓦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大力推進“風光水儲”一體發展。

準備“全地域開發”新能源的甘肅,給每個區域畫出了不同的重點。在張掖武威等河西地區,建設千萬千瓦級的特大型風光電基地;在敦煌玉門等地,實施“光熱+風光電”一體化項目,使沉睡了幾千上萬年的沙漠、戈壁、荒漠變成了能源資產;在河東地區,發展煤電;在其他地區,開展分布式光伏。

四川和云南則是我國的水電大省。云南的全省電力總裝機突破1億千瓦,綠色能源占比近90%;過去十年,四川“西電東送”相當于11個三峽水電站年發電量,“川氣東輸”累計1382億立方米。

在能源供給側,內蒙古是個特別的存在——它既盛產煤電,“煤從空中走,電送全中國”;其“風”“光”也是無限好,新能源發電量已居全國首位。

能源優勢還需要進一步轉變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發展優勢。內蒙古在發布會上提出,力爭到“十四五”末新能源裝機達到1.35億千瓦以上、在新能源領域“再造一個內蒙古”。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未來新能源建設的規劃,“中國這十年·內蒙古”的新聞發布會上特別提及過去搞煤炭資源開發的“教訓”:

前些年我們搞煤炭資源開發,基本上是把資源直接出讓了,自己既不占有股份也不參與經營,雖然當時的GDP和財政收入數字好看,但形不成“長流水”,之后就慢下來了。現在全區每年產煤10億多噸,但區屬國有企業只掌握600萬噸,量很少、得利也很少,有時區內企業用煤還需要向區外企業買,我們不僅沒有攢下多少“家底”,還背上了沉重的生態治理“包袱”。

打個不一定貼切的比喻,這就好比我們把人請回家,人家在家里刨個大坑,把寶貝拿走了,把坑給我們留下了。

回過頭來看,這種開發模式雖然換來了內蒙古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高速增長,但此后卻難以為繼。

當新能源發展的“春天”來臨,內蒙古反思,不能走老路,不能把資源“一讓了之”“一租了之”,得為子孫后代攢下更多“家底”。按照全產業鏈思維推進,不再簡單地發電賣電,不能只注重速度和規模、忽視質量和效益,要把握開發的布局和節奏,努力形成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

制度創新

生態環境保護是“國之大者”,過去十年,各個省份都在以自己的節奏、抓手推進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讓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

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制度創新,為綠色發展提供著可靠的保障。

海南提到,全省2/3的市縣已經取消了GDP考核,率先劃定省域生態保護紅線,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探索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同時,海南也是在全國率先實施全面禁塑的省份、在全國率先宣布到2030年不再銷售傳統燃油汽車的省份,與此同時,過去四年該省的裝配式建筑面積連年翻番。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669203

廣東也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據新聞發布會上消息,“十三五”以來,廣東制、修訂90多件次生態環境地方法規,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在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工作時,也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在研究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時,廣東也是提高了一級指標的綠色權重。

從市場角度而言,廣東正在完善碳排放交易機制,截至2021年底全省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1.997億噸。重慶上線了“碳惠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平臺,碳排放指標成交額累計達7.8億元。湖北也已將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系統投入運營,其碳市場交易規模居全國前列。

梳理31個省份的新聞發布會發現,過去十年,各地都在努力把綠色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揮棒”,讓生態文明建設成為重要的約束和導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過去兩個月,31個省份以“中國這十年”為主題,陸續召開新聞發布會,總結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的成就與變革。 十年間,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比重由11.4%上升到18%以上,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總體上保持在30%左右…… 十年變遷,綠色逐步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從重點城市環境治理,到構筑生態安全屏障,再到優化能源結構,31個省份從“國之大者”高度狠抓生態環境保護,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 仔細梳理,“綠色發展”這一相同的主題下,每個省份領到了不同的任務,從新聞發布會透露的細節,來看看各自成績如何? 城市治污 “夜空中繁星閃爍,在天空中劃出一道道明亮的跡線,叫‘星軌’。” 9月15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新聞發布會上手舉一張以故宮午門為背景的夜晚天空星軌圖說,“要拍出這樣的照片,一定要空氣質量非常好、透明度非常高?!边@張圖成為北京十年來空氣質量改善的佐證。 圖片來源:北京市天文館官微 2013年,環境污染一度成為北京“大城市病”的突出問題,“藍天難見、繁星無影、河水斷流、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 據“中國這十年·北京”新聞發布會上消息,這十年,北京市區兩級財政在生態環境治理上累計投入了4300多億元,先后實施兩輪百萬畝造林。 2021年,北京的PM2.5年均濃度降到3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3.1%;平原區地下水位連續6年回升;“北京雨燕”的種群規模從3000余只恢復到近萬只。 隔壁天津、河北的生態環境質量也顯著提升。“中國這十年·河北”新聞發布會上展示了幾張照片——瀕危物種青頭潛鴨在白洋淀安家,地下水超采區出現泉水復涌,包括唐山在內的河北各城市空氣質量已經全部退出全國“后十”。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烏蘭察布”,內蒙古這些年來同樣走出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出現矛盾的時候,我們堅決把生態環境保護挺在前面?!? 回顧這十年,內蒙古“該停的停下來”,讓廣袤草原“帶薪休假”,在大興安嶺“掛斧停鋸”,對重點沙漠“鎖邊治理”,十年間單位GDP用能下降4.1%、用水下降40.7%、用地下降60%。另一邊則是種草、造林,減少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沙塵暴天數也由每年4.9天減少到0.6天。 橫跨“三北”的內蒙古,從京津的“風沙源”變成了“后花園”。這里不僅給我國北方地區披上了風沙的“防護服”,還為全國人民打造了超級“碳庫”和純凈“氧吧”。 論生態環境治理投入的真金白銀,廣東更多?!爸袊@十年·廣東”新聞發布會上透露,近五年廣東投入了7500億元,推進環保設施建設和污染治理,補上歷史欠賬。 如此大手筆、超常規力度,廣東也收獲了成效。2021年,廣東全省城市(縣城)污水處理能力達2947萬噸/日,污水管網長度達7.34萬公里,均居全國首位。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4.3%,PM2.5平均濃度降至22微克/立方米,率先構建大氣污染防治先行示范區。珠三角9市全部納入國家“無廢城市”建設。 生態屏障 大山大水,是我國天然的生態屏障。 浩浩黃河、滾滾長江。過去十年,長江流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江大河的生態狀況發生了轉折性變化。重慶、湖北、江蘇在各自的新聞發布會上都濃墨重彩地提及了修復長江生態環境的行動。 在完成長江“十年禁漁”退捕任務中,上游重慶處置漁船5300多艘、上岸轉產1萬多名漁民;中游湖北讓3.2萬名漁民全部轉產安置,1.7萬艘漁船全部停業上岸;下游江蘇則讓7392艘漁船、14887名漁民全部退捕上岸。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391022 在破解“化工圍江”的難題上,湖北“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443家,沿江1公里內實現“清零”;江蘇近五年來則累計關停沿江化工企業3505家,壓減沿江1公里范圍內化工生產企業145家,取消25家化工園區的定位,推動沿江產業轉型升級、沿江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污水治理方面,9個由重慶入四川和16個由四川入重慶的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為100%;湖北關停搬遷禁養區1.28萬家畜禽養殖場,“一口一策”全面整治12480個江河排污口。 通過取締碼頭、關停企業、沿江綠化等行動,湖北騰退出149.8公里的長江岸線,江蘇累計騰退了72.6公里,長江“生產岸線”轉為“生活、生態岸線”。 這些行動帶來了生態的改變。長江江豚被認為是長江生態的“晴雨表”和“微笑天使”,這些年,江豚活動的區域逐漸擴大,重現江蘇段,種群相對穩定且呈增長趨勢。同時,桃花水母也再現太湖。 “黃河之險、險在河南,黃河治理、要在河南”,處在黃河“豆腐腰”位置的河南,是千年治黃的主戰場。 據“中國這十年·河南”新聞發布會上披露,河南近年來推進了堤防建設、河道整治、灘區治理、生態廊道建設等工程,建成標準化堤防501公里,從河南流出的黃河水都是II類,地下水開采量從2012年的137.2億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96.9億立方米。 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民生工程,2017年,河南還啟動了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總投資407.8億元的35個安置區全部建成投用,目前,30萬灘區群眾全部搬入新房。 沿黃生態同樣發生了深刻變化。河南發現,到三門峽棲息越冬的白天鵝數以萬計,在洛陽的濕地中華秋沙鴨成群結隊;山東發現,三角洲上的鳥類由187種增加到371種,成為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繁殖地;寧夏發現,黃河寧夏段水質連續5年保持Ⅱ類進Ⅱ類出。 作為我國南北分界的山脈,秦嶺的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改善。陜西省披露,黃土高原成為全國增綠幅度最大區域,陜西版圖由淺綠向深綠不斷邁進。生物多樣性實現恢復性增長,朱鹮種群數量從十年前的1000余只發展到現在的7000余只。現在,探訪秦嶺深處的黃柏塬等地,還有可能與野生大熊貓不期而遇。 能源機遇 生態環境不斷還綠、增綠,能源結構也在逐步增加“含綠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馬興瑞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到了哈密市伊吾縣,這個縣只有4萬人,今年上半年GDP大概96億元,全年將達到200億,人均GDP將達到50萬元。當地之所以能創造這么高的價值,就是因為有兩大煤化工企業,既產煤又搞煤化工,同時又搞太陽能和風能。舉這個例子,馬興瑞是想證明“新疆是有條件發展經濟的”。 十年前,我國新能源發電占比只有2.7%,而截至2021年底,該數值已達到18.5%。當能源結構調整,不止新疆,那些“風光無限”的省份也迎來了新的機遇。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486269 青海目前清潔能源裝機占全省電力總裝機的91%,占全國清潔能源裝機的18%,持續保持全國領先。當世界首條以輸送新能源為主的輸電大通道建成運行,北京大興機場就用上了來自青海的“綠電”。而且,據介紹,青海自2017年以168小時打破全清潔能源供電世界紀錄以來,已經連續六年刷新這一世界紀錄,今年更是完成了五周的全清潔能源供電。 甘肅也是新能源資源富集之地,當地出臺了《關于培育壯大新能源產業鏈的意見》,率先在全國集中開工第一批1285萬千瓦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大力推進“風光水儲”一體發展。 準備“全地域開發”新能源的甘肅,給每個區域畫出了不同的重點。在張掖武威等河西地區,建設千萬千瓦級的特大型風光電基地;在敦煌玉門等地,實施“光熱+風光電”一體化項目,使沉睡了幾千上萬年的沙漠、戈壁、荒漠變成了能源資產;在河東地區,發展煤電;在其他地區,開展分布式光伏。 四川和云南則是我國的水電大省。云南的全省電力總裝機突破1億千瓦,綠色能源占比近90%;過去十年,四川“西電東送”相當于11個三峽水電站年發電量,“川氣東輸”累計1382億立方米。 在能源供給側,內蒙古是個特別的存在——它既盛產煤電,“煤從空中走,電送全中國”;其“風”“光”也是無限好,新能源發電量已居全國首位。 能源優勢還需要進一步轉變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發展優勢。內蒙古在發布會上提出,力爭到“十四五”末新能源裝機達到1.35億千瓦以上、在新能源領域“再造一個內蒙古”。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未來新能源建設的規劃,“中國這十年·內蒙古”的新聞發布會上特別提及過去搞煤炭資源開發的“教訓”: 前些年我們搞煤炭資源開發,基本上是把資源直接出讓了,自己既不占有股份也不參與經營,雖然當時的GDP和財政收入數字好看,但形不成“長流水”,之后就慢下來了?,F在全區每年產煤10億多噸,但區屬國有企業只掌握600萬噸,量很少、得利也很少,有時區內企業用煤還需要向區外企業買,我們不僅沒有攢下多少“家底”,還背上了沉重的生態治理“包袱”。 打個不一定貼切的比喻,這就好比我們把人請回家,人家在家里刨個大坑,把寶貝拿走了,把坑給我們留下了。 回過頭來看,這種開發模式雖然換來了內蒙古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高速增長,但此后卻難以為繼。 當新能源發展的“春天”來臨,內蒙古反思,不能走老路,不能把資源“一讓了之”“一租了之”,得為子孫后代攢下更多“家底”。按照全產業鏈思維推進,不再簡單地發電賣電,不能只注重速度和規模、忽視質量和效益,要把握開發的布局和節奏,努力形成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 制度創新 生態環境保護是“國之大者”,過去十年,各個省份都在以自己的節奏、抓手推進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讓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 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制度創新,為綠色發展提供著可靠的保障。 海南提到,全省2/3的市縣已經取消了GDP考核,率先劃定省域生態保護紅線,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探索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同時,海南也是在全國率先實施全面禁塑的省份、在全國率先宣布到2030年不再銷售傳統燃油汽車的省份,與此同時,過去四年該省的裝配式建筑面積連年翻番。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669203 廣東也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據新聞發布會上消息,“十三五”以來,廣東制、修訂90多件次生態環境地方法規,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在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工作時,也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在研究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時,廣東也是提高了一級指標的綠色權重。 從市場角度而言,廣東正在完善碳排放交易機制,截至2021年底全省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1.997億噸。重慶上線了“碳惠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平臺,碳排放指標成交額累計達7.8億元。湖北也已將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系統投入運營,其碳市場交易規模居全國前列。 梳理31個省份的新聞發布會發現,過去十年,各地都在努力把綠色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揮棒”,讓生態文明建設成為重要的約束和導向。
新能源 經濟數據 環保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制服在线看 | 亚洲限制级资源在线观看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永久在线 | 亚洲一区精品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欧美视频77 | 亚洲美女在线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