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智能電網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體系,微電網和局域網比例會越來越高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28 21:04:04

◎提高能效和降低碳排放量以及應對氣候變化是世界各國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

◎劉燕華認為,今后的智能電網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體系,所以微電網和局域網的比例肯定會越來越高。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實習記者|李宣璋    每經編輯|陳星    

8月28日上午,由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和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低碳能源 零廢未來”論壇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

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民建中央副主席、原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在講話中表示,提高能效和降低碳排放量以及應對氣候變化是世界各國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

“低碳經濟決定著綠色轉型后的國際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我國能否在未來幾十年走在世界發展前列,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吳曉青說。

工人們進行光伏電站的日常巡檢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范長國 攝

低碳經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特別是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不斷提高,大量化石能源消費帶來的環境問題已不斷為公眾所認知,在近幾年由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所帶來的全球氣候劇變,更是有目共睹。提高能效和降低碳排放量以及應對氣候變化是世界各國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

吳曉青表示,我國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并把其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在此戰略背景下,低碳經濟、低碳發展等一系列概念、政策也應運而生,如今低碳經濟已被看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

“我國低碳經濟的產業規模、產業層次、產業研發不斷發展壯大,在國際上有了自己的話語權,作為后發追趕者,我們既要看好成績堅定信心,也要鼓足干勁。發展的舉措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低碳技術發展和支撐能力、完善的低碳發展標準和規范、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制度及準備、健全的碳排放強度考核制度等。”吳曉青強調。

吳曉青認為,從現有國情看,四個方面我們都略顯不足,其中低碳技術發展和支撐能力建設短板效應明顯,總體技術水平仍然落后于一些發達國家,而且低碳技術相對落后也成為現階段制約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因素,“鎖定效應”則是潛在風險。

“必須從實際出發,穩步推進低碳技術發展與創新,組織產學研各方力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開發低碳技術與低碳產品,研究化石能源低碳化技術與方案,解決氫儲運、經濟型儲能系統等制約性技術問題,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整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優化能源結構。”吳曉青強調。

重視能源安全就要發展可再生能源 

能源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曾表示,從能源安全的角度,能源結構和系統形態將面臨巨大變革,短期內需要承受轉型與變革的陣痛,但從長遠來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逐步減少對化石能源依賴,才能實現我國能源本質安全。

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在論壇上指出,目前各個國家都把能源安全排在了第一優先序列。

“重視能源安全就要發展可再生能源,也就是能源獨立,所以歐盟提出了一系列計劃,美國也提出了相關法案發展可再生能源。”劉燕華介紹。

劉燕華進一步指出,新能源的主要形式是分布式多元互補,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創新現在才剛剛起步,它的發展方向和基本路徑,微電網或者綠色創新平臺這兩個平臺相當重要,它是我們今后能源結構轉型的一個基礎。

“因為中國傳統的能源是自上而下的體系,是大發電、大傳輸、大電網、總控制,但是今后要發展可再生能源,基本方向就要改變,它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能源供應體系,今后我們的智能電網肯定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體系,所以微電網和局域網的比例肯定會越來越高。”劉燕華說。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范長國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8月28日上午,由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和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低碳能源零廢未來”論壇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 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民建中央副主席、原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在講話中表示,提高能效和降低碳排放量以及應對氣候變化是世界各國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 “低碳經濟決定著綠色轉型后的國際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我國能否在未來幾十年走在世界發展前列,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吳曉青說。 工人們進行光伏電站的日常巡檢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范長國攝 低碳經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特別是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不斷提高,大量化石能源消費帶來的環境問題已不斷為公眾所認知,在近幾年由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所帶來的全球氣候劇變,更是有目共睹。提高能效和降低碳排放量以及應對氣候變化是世界各國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 吳曉青表示,我國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并把其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在此戰略背景下,低碳經濟、低碳發展等一系列概念、政策也應運而生,如今低碳經濟已被看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 “我國低碳經濟的產業規模、產業層次、產業研發不斷發展壯大,在國際上有了自己的話語權,作為后發追趕者,我們既要看好成績堅定信心,也要鼓足干勁。發展的舉措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低碳技術發展和支撐能力、完善的低碳發展標準和規范、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制度及準備、健全的碳排放強度考核制度等。”吳曉青強調。 吳曉青認為,從現有國情看,四個方面我們都略顯不足,其中低碳技術發展和支撐能力建設短板效應明顯,總體技術水平仍然落后于一些發達國家,而且低碳技術相對落后也成為現階段制約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因素,“鎖定效應”則是潛在風險。 “必須從實際出發,穩步推進低碳技術發展與創新,組織產學研各方力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開發低碳技術與低碳產品,研究化石能源低碳化技術與方案,解決氫儲運、經濟型儲能系統等制約性技術問題,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整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優化能源結構。”吳曉青強調。 重視能源安全就要發展可再生能源 能源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曾表示,從能源安全的角度,能源結構和系統形態將面臨巨大變革,短期內需要承受轉型與變革的陣痛,但從長遠來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逐步減少對化石能源依賴,才能實現我國能源本質安全。 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在論壇上指出,目前各個國家都把能源安全排在了第一優先序列。 “重視能源安全就要發展可再生能源,也就是能源獨立,所以歐盟提出了一系列計劃,美國也提出了相關法案發展可再生能源。”劉燕華介紹。 劉燕華進一步指出,新能源的主要形式是分布式多元互補,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創新現在才剛剛起步,它的發展方向和基本路徑,微電網或者綠色創新平臺這兩個平臺相當重要,它是我們今后能源結構轉型的一個基礎。 “因為中國傳統的能源是自上而下的體系,是大發電、大傳輸、大電網、總控制,但是今后要發展可再生能源,基本方向就要改變,它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能源供應體系,今后我們的智能電網肯定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體系,所以微電網和局域網的比例肯定會越來越高。”劉燕華說。
低碳經濟 智能電網 碳中和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按摩不卡 | 色偷偷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天堂Av网站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午夜91 |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