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23 23:21:32
◎8月22日晚間,方正證券發布2022半年度報告。截至今年6月30日,方正證券實現營業收入40.76億元,較同期基本持平,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4.21億元,同比增長9.29%。公司上半年基本每股收益為0.17元,凈資產收益率3.38%。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每經編輯 葉峰
8月22日晚間,方正證券(SH601901,收盤價:7.05元,總市值:580.4億)發布2022半年度報告。截至今年6月30日,方正證券實現營業收入40.76億元,較同期基本持平,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4.21億元,同比增長9.29%。公司上半年基本每股收益為0.17元,凈資產收益率3.38%。
根據中金非銀研究團隊研報預計,2022年上半年上市券商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9%,盈利同比下降28%。在目前公布半年報的上市券商中,僅有東方財富、方正證券實現業績同比正增長,因此方正證券中期業績跑贏行業平均,并創出六年來中期業績新高。
在8月23日上午舉行的業績說明會中,方正證券管理層對上半年業績情況做了解讀,并就關于平安接管方正證券后、與平安證券的同業競爭等投資者關注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投資交易業務跑贏行業主因:采取高杠桿中性久期策略的固收收入同比大增
根據公司執委會主任、董事會秘書何亞剛介紹,上半年實現經營業績逆市增長,凈利潤創6年新高。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
第一,資產負債表打開,配置收益大幅提升。時隔三年,方正證券終于恢復了發債,上半年成功發行31億非公開公司債,帶動公司融資成本下降。公司授信已經打開,金融機構準入數量、授信額度雙雙增長。資產收入創新高,負債成本創新低,資產負債利差擴大,直接貢獻收益。
第二,業務均衡發展趨勢向好,有效抵抗周期與市場波動。上半年方正證券在固收投資、私募股權基金、公募基金等領域均有突破,成為重要利潤增長點。另外,在資本市場低迷的情況下,自營權益投資業務獲得了正收益,投資收益率大幅超越市場各主要指數。
第三,堅持審慎經營理念,實現零減值。過去幾年,股票質押等業務風險減值侵蝕了公司不少利潤。上半年公司進一步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持續加強風險管控,改進風控措施,實現零減值計提、零新增風險。
但從半年報財務細分數據而言,投資交易業務大幅跑贏行業平均是方正證券業績實現同比正增長的最重要原因。
方正證券的投資交易業務分為四類:權益投資、固定收益投資、交易與衍生品業務、另類股權投資業務。
今年不少券商因自營上的失誤而出現業績大幅下降,甚至虧損。而以"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對聯營/合營企業投資收益+利息收入中其他債權投資利息收入=自營投資收益"的計算口徑,截至6月30日,方正證券實現自營投資收益11.31億元。
其中,固定收益投資方面,公司通過采用高杠桿中性久期策略,實現收入6.9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83.23%;。此外公司權益投資方面也獲得了正收益,原因包括:把握市場反彈中的結構性機會,加大了光伏、新能源汽車、消費行業的優質股票配置,穩步推進低風險策略投資,控制投資倉位,穩健開展網下新股申購等。
而在業績說明會上,公司副總裁崔肖就固定收益中的中性策略業務做了進一步解讀。
他指出,2012年之前,方正證券投資交易業務以股票多頭,造成業績大起大落,且不可持續。"從2012年開始,自營業務部門重新制定更清晰的戰略,經過十年摸索,公司投資交易新業務布局總結為‘三多':即多品種,多策略,多模式。同時,還堅持了三個‘大力發展',即大力發展衍生品業務,大力發展中性策略業務,大力發展銷售交易類非方向性業務"。
上述戰略改變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在市場大起大落中燙平收益率波動。“以基金做市業務為例,目前方正證券為380多只基金提供做市,它最大的好處是中性策略,并不隨股市大幅上下波動而波動,收益凈值一直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此外,從傳統的自營條線延伸至包括報價回購、債券機構投顧等投資交易業務,將能力擴展至全市場,在合法合規的前提情況下調動更多市場資源,也將是今后方正證券堅持的方向。"
客戶總數突破1400萬戶,將在經濟發達地區新設網點
其他主要業務條線中,總體來看,方正證券財富管理業務保持穩定,投行、資管同比實現了正增長。
今年上半年,方正證券實現證券經紀業務凈收入14.87億元,占整個營業收入的36.48%,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12.21億元,行業排名第14。
截至6月30日,方正證券分支機構388家,分支機構數量行業第2,客戶總數突破1400萬戶,排名行業第8,新開客戶數94萬,較上年同期增長30%,新開戶市場份額6.44%,創歷史新高,其中線上開戶數超3.5萬戶,大幅超越2021年全年。
投顧方面,上半年方正證券證券投資顧問業務簽約資產突破1000億元,實現收入2.25億元,同比增長8.17%。融資融券余額255.84億元,市占率由2021年末的1.43%提升至1.60%。
由于公司線下營業部眾多,如何對重資產的線下營業部實現降本增效、以及如何發揮線上線下的聯動,成為投資者關注的重點。
對此,方正證券副總裁姜志軍指出,公司線下網點分為兩類,即包括區域分公司和營業部。營業部聚焦零售為主,區域分公司則主要開展股權、債權等機構業務承攬,以及服務高凈值客戶和機構經紀客戶。“網點是公司所有業務在一線的觸角。為了提升公司經營效率,公司會結合區域內現有網點布局、區域內業務發展潛力,同時綜合考慮區域人口增量做出網點優化調整。但撤離的同時也會有新設,目前公司在經濟發達地區有新設網點安排。”
投行業務方面,方正證券投行子公司方正承銷保薦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38億元,同比增長14.15%,其中股權業務凈收入1.07億元,同比增長191.23%,債券業務凈收入1.11億元。
資管業務方面,截至6月30日方正證券資產管理規模709.85億元,實現資產管理業務凈收入1.30億元,同比增長8.34%。公募基金子公司方正富邦基金公募業務收入1.00億元, 同比增加73.30%,凈利潤扭虧為盈。
回應員工離職新聞:部分為經紀人趨勢性減員
此外,近期關于方正證券大量員工離職的新聞頗受關注,在業績說明會中,方正證券也做了回應。
稍早前曾有報道稱,方正證券今年以來員工數量減少超過500人。而這已經不是公司第一次因員工變動引發關注。2021年,方正證券研究所員工集體"出走",《每日經濟新聞》對此專門進行過報道——去年12月初,原方正證券研究所所長楊仁文正式入職國海證券,擔任國海證券總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長一職。楊仁文有超過10年賣方從業經歷,在2015~2017年間拿下新財富最佳分析師第一、第二、第二名。除楊仁文以外,還有近20名方正證券分析師在2021年下半年加入國海證券,其中有9名為首席分析師,比如原方正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食品飲料首席分析師薛玉虎;原方正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策略首席分析師胡國鵬等。
對此, 方正證券副總裁吳珂指出,減少的人數里面,有433人為證券經紀人,與方正證券是合作關系,而不是勞動關系。而經紀人減員是行業趨勢,經紀人的減少是證券公司主動調整經營策略的戰略考量。此外,公司離職率低于行業離職率20%,隊伍總體穩定。"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員工平均年齡35歲,畢業于211、985雙一流以及海外歸國留學人才占比65%,來自清北復交以及全球前100院校的員工達到455人。目前公司人數,從數量和質量上看,與公司近388家證券網點與1420萬客戶的服務的稟賦相匹配的,與公司戰略發展需要相匹配。此外,去年大家都關注到了公司研究所的人員變動,但研究所人員今年上半年已經穩定下來了,在市場有影響力和口碑的首席分析師都陸續到位了,研究所人員已經恢復到了去年年中的水平"。
中證協數據顯示,目前方正證券登記注冊的分析師數量為49人。
社保基金將獲得原政泉持有的13.24%股份
此外,有關方正證券控股股東股權變動進展,依然是投資者關注的話題。
2021年7月5日晚,方正證券發出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擬發生變更的提示性公告。根據公告,控股股東方正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方正產控計劃將持有的方正證券股份,全部轉入擬設立的新方正集團,方正證券控股股東擬變更為新方正集團。如完成交割,公司控股股東擬變更為新方正集團,中國平安將會間接控制方正證券。
但今年6月,方正證券再次發布公告,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疊加影響,相關重整計劃無法在原定期限內執行完畢。經方正集團等五家公司申請,北京一中院依法裁定批準延長重整計劃執行期限至2022年12月28日。
而在此之前,今年5月,方正證券公告了政泉控股持有的13.24%公司股權的處置進展,在兩次司法拍賣流拍后,這部分股權已被裁定予以追繳、沒收,過戶至財政部指定的受讓方名下,在完成股權過戶登記手續后,社保基金成為公司主要股東后,政泉控股將不再持有公司股份。
業績說明會上,董秘何亞剛指出,對于該部分股份,公司已經向證監會提交了變更主要股東的行政許可申請,在獲得核準后,公司會配合完成股份過戶登記手續。在相關程序完成且社保基金理事會成為公司主要股東后,社保基金理事會可以正常行使法律規定的股東權利。
同時,何亞剛透露,方正證券和社保基金理事會方面已進行了溝通:“從溝通情況來看,社保基金與其他股東以及公司管理層的目標是一致的,即把公司經營管理好,堅持長期主義。”
而至于中國平安間接控股方正證券后,方正證券和平安證券之間同業競爭的問題,董事長施華也曾對此回應稱,各方將本著保障上市公司全體股東利益的原則,在維護廣大股東尤其中小股東利益的前提下,通過合法合規的方式,解決方正證券與平安證券的同業競爭問題。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482711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