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01 18:46:01
每經記者 鄭步春 每經編輯 趙云
周一(8月1日),A股早盤一度明顯殺跌,但很快反攻,其后強勢基本上持續至收盤。截至收盤,上證綜指漲0.21%至3259.96點。其余股指漲幅明顯更大,深綜指漲0.97%,創業板綜指漲1.09%,科創50指數漲1.03%。
滬綜指漲幅比較有限,這與銀行、證券、保險、地產等權重品種表現較弱相關。外資動向方面,北上資金全天凈流入23.98億元。相關市場方面,上周五美股顯著上漲,但周一亞太市場表現稍弱,其中我國香港股市僅微漲0.05%。
上午剛開盤時,股指表現比較差,許多個股出現短而快的下跌,這應與周末及周一新公布的一些經濟指標不佳且不及預期相關。不過大盤很快就在汽車產業鏈等帶動下返身上漲,最終大盤的表現意外較好,且許多個股漲幅明顯。
汽車產業鏈上漲與該板塊又見利好相關,國常會明確提出,延續免征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微。除此以外,會議還提出:除個別地區外,限購地區要逐步增加汽車增量指標數量,放寬購車人員資格限制;打通二手車流通堵點。
今年來可能所有投資者有個感覺,這就是似乎任何行業的利好頻度都及不上汽車行業。個人估計在可見的未來汽車行業利好仍會相對多些,除非經濟大幅回升。
按往常經驗看,“短平快”刺激經濟的抓手無非是房地產、基建、汽車、消費了,但因眾所周知的種種原因,房地產、基建、消費刺激的難度都比較高,故汽車行業利好頻出就完全可理解了。
除汽車板塊外,半導體、PCB、鋰電池等品種表現也較強。芯片股上漲部分得益于這個板塊有不少公司的業績增速十分靚麗,部分也許還得益于些情緒因素。大家知道,最近高科技行業的國際競爭氣氛進一步趨向嚴苛,而這卻會強化A股中一部分科技股的“國產替代”預期。
統計局星期天所公布的7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0%,較6月大降1.2個百分點,又回落至榮枯線50%之下。周一上午新公布的7月財新制造業PMI指數錄得50.4%,這雖然高于50%,但低于6月1.3個百分點。上述所有數據,均明顯弱于預期。
今年第二季度的4,5月份,應該是國內疫情相對較嚴重的時期,6月份疫情狀況出現了顯著改善,故6月經濟指標出現明顯反彈,且市場中不少人對經濟進一步恢復抱有濃重的期待。因此,新公布的7月PMI指數就令人失望了。PMI是先行指標,在機構投資者眼中其重要性可能不亞于前期公布的GDP數據,因畢竟投資是“往前看”的。當PMI指標不佳時,機構投資者往往容易下調其手中部分個股業績前瞻。
大盤短期表現不錯,但個人感覺可能缺乏連續上攻動能,股指可能整體上仍呈窄幅震蕩格局,投資者整體思路仍宜以“輕大盤、重個股”為主。
經濟形勢自然是股指的重壓,往常經濟疲弱時雖然常常也會產生些行情,但一般是建立在流動性邊際寬松基礎上的,但現在這個條件并不一定成立。由7月稍早央行的小額逆回購表現來看,其意圖實際上就已展現了。未來就算央行努力多釋些流動性,一般也會有個限度。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40190697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