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14 22:30:51
每經特約評論員 吳垠 肖揚
最近公布的部分宏觀經濟數據,充分體現出了中國經濟的韌性以及中長期高質量發展戰略前景看好。不過,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我們應當注意到數據背后的本質問題,現階段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矛盾已轉為結構性問題,矛盾深層次方面在供給側,而矛盾的外溢表現則為需求側消費不足。我們應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供給引導新需求,供給創造新需求的局面,這需從投資和消費兩方面著手 。
投資是啟動經濟的快變量,投資的供給側結構性發力對恢復當前居民對經濟發展的信心和預期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投資也是增加社會總供給的重要途徑,加強投資能增強中國的經濟韌性,從長遠來看對推動經濟增長有著重要作用。
消費是經濟重啟的慢變量,但消費是生產的最終目的,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仍起著重要拉動作用。目前,消費的恢復主要面臨如下難題。第一,居民負債過多,面對疫情帶來的經濟沖擊,不少企業選擇“瘦身”,同時伴隨著求職周期拉長,應屆畢業生數量增多,求職競爭壓力加大了年輕人償還債務的壓力。第二,國內供應鏈受阻,部分地區仍未完全從疫情影響中恢復過來。第三,從國際局勢來看,疫情和俄烏沖突使得全球供應鏈重塑,部分行業面臨較大壓力。
為增強中國經濟韌性,相關政策應該既著眼于對經濟反彈的短期刺激,同時應該重視對中國經濟長期高質量發展的延展效應。
對此,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鼓勵企業加速設備更新、加大研發投入;拓寬創新型和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中小微企業目前仍是就業的主要渠道,其發展有助于緩解就業難題,提高收入,拉動消費,增強經濟韌性,促進經濟增長。同時,可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產業鏈和價值鏈全鏈化延伸水平,支持制造業向智能制造業轉型,提升中國制造的核心競爭力,增強中國經濟韌性。
第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抓住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加快建設新一代的信息基礎設施,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
第三,激發民間投資活力,重點挖掘農村市場、農業產品深加工后基于數字農業、互聯網農業的消費潛力拓展。
第四,推行新的行之有效的生育政策,改善人口結構現狀,關注“銀發經濟”,抓住銀發群體的需求,開拓創新適應未來30年規模日漸擴大的銀發服務業的基礎設施建設。
第五,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動態實現共同富裕。目前,中等收入群體仍然是拉動社會消費的主要引擎,中等收入群體能夠有效帶動社會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發揮好第三次分配的作用,鼓勵引導有能力的企業和社會群體積極投入到社會慈善事業中去,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幫助更多的低收入群體邁進中等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的增加有利于動態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并增強我國的經濟韌性,促進經濟長期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系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西南財經大學特拉華數據科學學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