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09 17:06:23
◎歐佩克秘書長神秘死亡,原油市場巨幅波動,投行分歧巨大。
◎分析師認為全球各地原油儲存量較今年的峰值已有所下降,運輸瓶頸也是原油價格波動的原因之一。
每經記者 蔡鼎 每經編輯 譚玉涵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蘭素英
隨著多國央行加息以應對通脹飆升,包括石油在內的一些大宗商品價格下滑,引發了對經濟急劇放緩和需求受到打擊的擔憂。本周全球股市和包括國際油價、黃金和匯率在內的眾多大宗商品波動率大幅飆升。
本周二WTI原油期貨重挫近10%,跌破100美元/桶關口。不過,隨后出現大幅反彈。數家華爾街大行發布油價預測,但分歧巨大。其中,花旗成為華爾街首家看空油價的大行,該行分析師預計原油價格可能會在今年年底前跌至65美元/桶。與此同時,摩根大通卻喊出380美元/桶的目標價。記者還注意到,就在本周二國際油價暴跌前夕,全球石油界還發生了一件大事——歐佩克秘書長巴爾金多去世。
商品之王站在十字路口,全球油價何去何從?
據新華社,尼日利亞國家石油公司CEO基亞里6日證實,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秘書長、尼日利亞人巴爾金多5日去世,享年63歲。基亞里6日早晨在社交媒體平臺發布一份簡短聲明說,巴爾金多在當地時間5日晚11時許去世,他的離世是其家庭、尼日利亞、歐佩克以及全球能源領域的巨大損失。
巴爾金多的意外離世引起了許多猜疑,但截至目前,歐佩克官方和尼日利亞方面尚未披露有關巴爾金多死亡原因的任何細節。
巴爾金多1959年4月出生于尼日利亞東北部的阿達馬瓦州,他在尼日利亞一所大學完成政治學專業,又先后在牛津大學和華盛頓大學攻讀石油經濟學和MBA。他還曾長期任職于尼日利亞國家石油公司,2006年曾任歐佩克代理秘書長。
據報道,在巴爾金多的領導下,OPEC與俄羅斯等其他10個產油國建立了聯系,組建一個更廣泛的OPEC+聯盟,在疫情和俄烏沖突期間更好地穩定了全球石油市場。2020年5月,巴爾金多促成了OPEC+組織達成史上最大規模減產協議,該協議幫助受疫情沖擊的石油市場逐漸恢復平衡。歐佩克+由歐佩克和以俄羅斯為首的10個非歐佩克產油國組成,該聯盟計劃于8月解除所有減產,定于8月3日舉行會議,以決定9月以后的產量行動方針。
作為秘書長,巴爾金多是歐佩克在國際機構面前的代言人,負責召集會議,包括在市場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召開特別會議。該職務還負責監督歐佩克維也納秘書處的日常事務。在其任期內,全球石油行業經歷了極具挑戰的市場環境,自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以來,油價出現暴跌暴漲。
巴爾金多自2016年8月后就一直出任歐佩克秘書長一職。他原計劃在7月31日結束在歐佩克的第二個任期,并將該職位轉給繼任者——科威特石油公司資深人士、前歐佩克理事海瑟姆·蓋伊斯(Haitham al-Ghais)。據稱,巴爾金多原計劃在卸任后以研究員的身份加入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
分析稱,失去巴爾金多這一“穩定力量”,可能會在短期內增加歐佩克下一步行動的不確定性。但長期來看,不會改變該組織的行動方向。
瑞士銀行分析師厄茲卡德隨后表示,巴爾金多是歐佩克背后的“穩定力量”,“因此,從中短期來看,這將增加歐佩克下一步行動的不確定性并加劇油價波動,畢竟他是統一歐佩克的核心人物。”
國際能源論壇(IEF)秘書長約瑟夫·麥克莫尼格表示,“巴爾金多將作為全球能源治理史上的重要人物而被銘記,他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官,為全球能源市場的穩定做出了卓越貢獻。”
周二WTI原油期貨重挫近10%,跌破100美元/桶關口。不過,隨后出現大幅反彈。7月7日周四,國際油價在歷經前連續兩個交易日大幅下跌后企穩反彈,盡管對全球經濟衰退的擔憂持續存在,但投資者將注意力重新轉向原油的供應緊張。本周二,俄羅斯一家地方法院下令,為防止可能造成的“環境損害”,將暫停里海管道聯盟(CPC)的輸油管線業務,期限為30天。
有分析指出,這一裁決或將危及哈薩克斯坦的石油出口業務。CPC輸油管線全長超過1500公里,貫穿了新羅西斯克港碼頭、俄羅斯里海沿岸油田及哈薩克斯坦西部油田,被稱為哈薩克斯坦對外石油出口的“命脈”。
哈薩克斯坦約80%的出口石油要通過該管道從新羅西斯克的碼頭出口,年輸油能力可達6700萬噸。其每月從新羅西斯克的碼頭出口3000萬桶原油。據媒體統計,該管道如今每天平均會從哈薩克斯坦向歐洲輸送約120萬桶原油。
受上述事件影響,國際油價全線反彈。具體來看,WTI原油8月期貨周四收漲4.26%,報102.73美元/桶,在本周二自5月10日以來首次收盤跌破100美元/桶后收復100美元/桶關口。美油周三收創4月11日以來新低,較3月8日的近期收盤高點跌去20%、跌入熊市,但周四周五連續反彈。
美油本周走勢(圖片來源:英為財情)
國泰君安期貨認為,雖然歐洲能源緊缺情況依舊嚴峻,但市場短期交易的核心矛盾是更多計價海外經濟體能源危機下的經濟衰退利空而非能源緊缺本身,震蕩下行趨勢基本確立,反彈空間有限。
7月5日周二,也就是國際油價遭重挫的當天早些時候,花旗集團在一份報告中預測,如果經濟衰退來襲,原油價格可能會在今年年底前跌至65美元/桶,在2023年底前跌至45美元/桶。
弗朗切斯科·馬爾托恰(Francesco Martoccia)和埃德·莫爾斯(Ed Morse)等花旗分析師在該報告中寫道,這一預測的前提是基于OPEC+產油國不會進行任何干預以及石油投資下降的情況下。
花旗的報告同時指出,“就石油而言,歷史證據已表明,只有在全球經濟衰退最嚴重時,石油需求才會出現負增長。在所有的經濟衰退情境中,油價都會跌至邊際成本的水平。”
而與花旗預測大相徑庭的是摩根大通。7月2日,摩根大通在一份報告中警告,如果美國和歐洲的制裁使俄羅斯實施報復性減產,全球油價可能會達到380美元/桶。娜塔莎·卡內瓦(Natasha Kaneva)等小摩分析師在報告中寫道,目前,七國集團正在敲定一個復雜的機制來限制俄羅斯石油的價格。但考慮到俄羅斯穩健的財政狀況,該國有能力在不過度損害經濟的情況下將每日原油產量削減500萬桶。
而對于本周二國際油價的暴跌,有著大宗商品“旗手”之稱的高盛認為,雖然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確實在增加,但這種擔憂還為時過早。該行指出,全球經濟仍在增長,在疫情后亞太地區重新開放和國際旅行恢復的支持下,今年原油需求增長將大大超過GDP增速。
高盛認為,本周二大宗商品市場的波動可以解釋為風險交易恰巧讓原油處于危險境地。該行指出:“技術因素和趨勢跟蹤的CTA(商品交易顧問策略基金)拋售加劇了跌勢。例如,布倫特原油跌破了100日均線,而且有大量未平倉的看跌期權行權。在這種情況下,大宗商品價格會加速下跌。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拋售發生在7月4日美國獨立日之后,交易流動性處于季節性低點。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次油價拋售并不那么令人感到意外,其規模和背景與2021年感恩節后的那次類似。”
在周四發布的另一份研報中,高盛分析師一致認為布油的目標價為140美元/桶,美油目標價為137美元/桶。該行分析師表示,原油需求不太可能大幅下降。他們指出,“對大宗商品而言,溫和的衰退并不風險。全球經濟增長持續低迷對大宗商品需求構成的威脅很小。”
不過,也有其他機構認為全球經濟增長預期放緩將打擊石油消費前景。當前,全球石油消費仍處在疫情后的恢復階段,尤其受制于疫情,全球航空煤油消費較疫情前的水平仍有較大差距。與此同時,由于俄烏沖突帶來的一系列制裁以及金融環境收緊,未來全球經濟增長面臨顯著壓力,因此,預計中長期石油消費也將受到一定打擊。
彭博大宗商品指數過去一個月走勢(圖片來源:彭博社)
原油是一種稀缺性能源,絕對數量短缺,在人類長期消耗過程中,原油終將被消耗完。有數據統計,目前全球的原油庫存僅夠使用60年。此外,投機性交易對石油價格的重要影響凸顯了石油的金融屬性。從長期來看,影響國際油價的因素有供需因素、庫存因素以及美元匯率因素。國際油價的短期影響因素則包括投機性因素、突發事件以及地緣政治因素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期,多家機構下調了今年全球石油消費預期,美國能源情報署(下稱EIA)、國際能源署(IEA)和OPEC認為,2022年全球石油消費增幅分別為228萬桶/日、337萬桶/日、180萬桶/日,較年初的預測值大幅下調。除此之外,高油價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石油消費,根據歷史數據,當油價處于100美元/桶以上時,石油消費與油價呈現負相關關系。今年3月份以來,油價大部分時間處在100美元/桶以上,對石油消費形成一定制約。
從供給端看,EIA周四表示,美國截至7月1日當周EIA原油庫存變動實際公布增加823.5萬桶,遠遠超出預期的減少155萬桶,前值減少276.2萬桶。此外,精煉油庫存低于預期,汽油庫存低于預期。
標普全球市場情報副總監Yen Ling Song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伊朗原油退出儲備,全球各地的原油儲存量較今年的峰值已有所下降。根據標普全球市場情報和Commodities at Sea的數據,截至7月2日,全球閑置至少15天的油輪裝載的原油總量為1.003億桶,低于今年5月第三周的1.25億桶。
Yen Ling Song在發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一份置評郵件中表示,“最近,伊朗的原油儲存量從5月中旬的近7100萬桶降至了6280萬桶。在此之前的一段時間內,有1900萬桶原油從浮式儲油庫中‘流出’,只有1000萬桶新增原油進入儲油庫。據歐佩克的數據,伊朗港口的原油總出貨量在6月份超過了94萬桶/天,較5月份的不足61萬桶/天有所恢復,而該國的產量在5月和6月保持在250萬桶/天以上。”
在Yen Ling Song看來,原油價格的波動還有運輸瓶頸上的因素。他在郵件中補充稱,“在年初至今的大部分時間里,原油期貨一直處于現貨溢價狀態,而剩余的浮式儲存原油則不是因為缺乏買家,而是由各大港口的擁堵和操作上的延誤(通常是惡劣的天氣造成)。大宗商品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2日,這些石油在海上的平均滯留時間為25天。”
而對于伊朗和委內瑞拉的原油出口問題,Yen Ling Song在郵件中對記者進一步補充稱,“伊朗的目標是進一步增加產量的和出口,因為外界預計盡管沒有達成核協議,但美國仍將允許更多受到制裁的伊朗石油進入全球市場,以幫助緩解石油供應緊張和的局面。委內瑞拉的原油庫存在未來幾周可能會下降,因為該國的原油出口在過去幾個月里一直低于正常水平。另外,隨著美國決定放寬對委內瑞拉原油的制裁,意大利國家碳化氫公司(Eni)和西班牙雷普索爾公司(Repsol)近期還獲準進口委內瑞拉原油,為兩年來首次。”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