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5-31 21:37:51
◎基于菜鳥在過去幾年的布局,從去年開始,菜鳥的發展路徑逐漸顯現并明晰起來,“隨著現金流在今后的逐漸轉正,菜鳥將有更多的精力圍繞產業的基礎進行布局,形成商業與產業的聯動,將來在C端也能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每經記者 陳婷 上海報道 每經編輯 劉雪梅
剛剛過去的5月28日,是菜鳥成立9周歲的日子。此前兩天(5月26日),阿里發布的最新財務數據顯示,2022財年(2021年4月-2022年3月31日),菜鳥抵銷跨分部交易前全年營收為668億元,同比增長27%。
遙想9年前,阿里聯合順豐、三通一達(圓通、中通、申通、韻達)等快遞公司,以及銀泰、復星、富春等大型集團企業組建菜鳥之時,計劃的首期投資高達千億元,一度引發外界“物流巨無霸”的猜想。不過,菜鳥自身堅持定位——“一個平臺”。并反復對外強調,不是自建物流或者成為物流公司。
菜鳥未來園區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作為一個全新的商業形態,菜鳥從誕生之初的確沒有可以相類比的競爭對手和參考對象。
“關于菜鳥有很多爭論,是做輕還是做重,做平臺還是自營,做科技還是做物流?”正因此,在2021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菜鳥CEO萬霖也一度坦言菜鳥曾經的“糾結”。
也正是在2021年該次峰會上,萬霖“重新定義”了菜鳥:要做一家“客戶價值驅動的全球化產業互聯網公司”。
阿里本次財報中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2022財年菜鳥全年外部收入占營業收入69%,主要來自全球物流、國內供應鏈等核心物流能力帶來的增長。
顯然,九歲菜鳥,要從全球物流產業互聯網找增量。
“我們不會搶快遞公司的生意,阿里巴巴永遠不會做快遞,因為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相信中國有很多快遞公司做快遞可以做得比我們好。”成立之初,菜鳥的定位就“與眾不同”。
圖片來源:招商證券
據公開報道,“菜鳥網絡”是馬云親自敲定的名字,馬云一再強調,中國智能骨干網要在物流的基礎上搭建一套開放、共享、社會化的基礎設施平臺,主要為電子商務企業、物流公司、倉儲企業、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等提供服務。
菜鳥的初期戰略,是建立“天、地、人”三張網絡,計劃用技術與數據打通物流運輸的相關環節,提升整體物流效率,降低成本。
在該戰略方向下,菜鳥電子面單于2014年5月上線,這對菜鳥乃至整個快遞行業都有著標志性意義。
易觀分析品牌零售行業分析師魏建輝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菜鳥上線電子面單分兩方面看:短期內,有利快遞行業的信息化建設,推動快遞行業的快速發展。長期看,菜鳥擁有更為全面的快遞包裹數據,數據積累優勢是其未來發展的不竭動力。
“但接受菜鳥電子面單的快遞企業,或許只接受到部分數據,要精準服務客戶,存在一定的難度,此外菜鳥作為平臺方,也對快遞企業有著更強的把控力。”魏建輝說。
隨后,菜鳥對自身業務進行了進一步的定位。2015年5月,在首屆菜鳥江湖大會上,時任菜鳥總裁的童文紅首次對外解讀了菜鳥戰略,稱菜鳥定位于“社會化物流協同、以數據為驅動力的平臺”,并且明確五大戰略:快遞、倉配、跨境、農村和驛站。
2018年起,菜鳥制定第二個五年發展計劃,提出了“兩縱一橫”的戰略。
其中,“一橫”指快遞行業數字化升級,主要利用IoT、智能分單等數字化技術,推動行業數智化轉型,持續為各個節點賦能,提升行業效率。“兩縱”包括:一“縱”提高新零售的智慧供應鏈能力,包括供應鏈服務、倉配網絡和零售通等;另一“縱”提升菜鳥網絡全球化的供應鏈能力,包括國際小包裹、國際供應鏈、國際末端網絡等。
菜鳥定位于“社會化物流協同、以數據為驅動力的平臺”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作為一個全新的商業形態,菜鳥從誕生之初便沒有可以相類比的競爭對手和參考對象,甚至一時之間,就連菜鳥內部人員,都很難回答“菜鳥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不過,在多年探索期之后,伴隨著行業發展的變化,和新機遇的到來,菜鳥終于定義了“自我”。
“關于菜鳥有很多爭論,是做輕還是做重,做平臺還是自營,做科技還是做物流?”2021年6月10日,在2021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菜鳥CEO萬霖回顧了菜鳥曾經的“糾結”。
“最終我們發現這些都不重要。我們希望菜鳥是一家客戶價值驅動的全球化產業互聯網公司。”萬霖稱。
也正如萬霖所看到,物流的增量賽道主要在三個方面:物流數字化智能化將大大加速;消費者供應鏈將加快升級到產業供應鏈;中國物流企業會越來越多參與到全球物流搭建中去。
在新定位下,菜鳥將目光放在了增量業務上。
招商證券提及,在菜鳥看來,站在“十四五”開局和行業千億包裹達成的節點上,菜鳥將在行業此時釋放的社區服務、智慧供應鏈和全球物流三個增量機會上進行新的業務布局:一是智能化、自動化的深度應用;二是數智供應鏈從消費端向產業上游蔓延;三是全球化機會。
產業互聯網,物流科技,全球化,成為了菜鳥當前階段的三大關鍵詞。
學者吳起在《產業互聯網:重新定義效率與消費》一書中,曾對“產業互聯網”進行過闡釋。他表示:“提升生產效率與重塑消費體是產業互聯網的雙引擎”。
“我們希望在進一步加快供應鏈數字化的同時,能夠推動消費供應鏈向上游延伸,為品牌和工廠提供更新的服務”。在2021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萬霖表示,將把菜鳥的供應鏈從物流端上溯到生產端,用銷售預測、反向定制、智能分倉等技術,把供應鏈服務做到上游工廠的生產環節。
萬霖還表示,菜鳥還在發起從消費供應鏈到產業供應鏈的升級,為品牌、商家和工廠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其中產業升級的目標直指產業帶集群,希望幫助10個產值百億的產業帶和1000家產值過億的工廠。
對此,一名物流行業的資深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之所以菜鳥可以從產業的角度考慮問題,是因為菜鳥背后有著阿里的支撐,“別人做不了這個事情。阿里在產業的布局很多,尤其在企業端,所以菜鳥就有了很多資源優勢。”
該人士認為,基于菜鳥在過去幾年的布局,從去年開始,菜鳥的發展路徑逐漸顯現并明晰起來,“隨著現金流在今后的逐漸轉正,菜鳥將有更多的精力圍繞產業的基礎進行布局,形成商業與產業的聯動,將來在C端也能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圖片來源:招商證券
在物流科技上,菜鳥也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
作為菜鳥網絡科技副總裁、物流科技事業部總經理,丁宏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自菜鳥成立之初,便開始運用數據、AI和科技的能力,“所以,菜鳥在基因里就包含了科技的能力。”
“菜鳥走到今天,本身就積累了科技的能力,同時也提供了科技孵化的一個場,我們在物流科技上的投入是長期的,也有了一些科技的積累。”丁宏偉表示,“在將全球化產業互聯網公司這一定位做大做深的大目標下,我們當然希望在這個過程中將我們長期積累的能力輸出、賦能給到我們的物流合作伙伴和有物流需求的企業。”
截至目前,菜鳥物流科技能力的賦能早已不再局限在物流行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國內,菜鳥數智供應鏈為品牌商各垂直行業、制造業工廠提供了端到端的解決方案。2022年3月這一季度,菜鳥端到端快消品類智能供應鏈解決方案獲得更多商家使用,來自外部商戶的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
除了快消行業,菜鳥也在大件大電、家裝、重貨和冷鏈物流等垂直行業上提升了專業服務品質。
菜鳥方面告訴記者,過去一年,在海外,菜鳥為泰國快遞公司閃電達建成東南亞規模最大的自動化倉儲系統,助其快速建立差異化競爭力;在國內,菜鳥協助中國寶武旗下歐冶工業品打造數智物流系統。一批電力企業、煙草企業、食品企業也采購使用了菜鳥技術,提升物流管理效率。
“如果說在過去幾年是我們的業務帶動了科技能力的積累的話,那么通過一些年的努力之后,能不能夠有更多的硬核科技的努力出來?反向地去促進整個物流行業新業務的一個發展。業務帶動拉動科技創新之后,就推動業務價值發展,我認為這一定是一個螺旋式的上升的過程。”丁宏偉說。
此外,全球化亦是菜鳥的發展關鍵詞。在2021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萬霖透露,未來三年內,菜鳥將把跨境包裹時效提升1倍,為中小企業提供跨境貿易主通道。
最新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的2022財年,菜鳥日均處理的跨境及國際包裹量超過450萬個。
隨著自我定位的改變,菜鳥正在變“實”。
2021年12月16日,阿里巴巴2021年投資者日上,面對全球投資者,萬霖再度明確了菜鳥堅定做產業互聯網公司的戰略:既保持互聯網數字化優勢,又不斷夯實物流實業。
面向未來,萬霖再三強調:“菜鳥唯有堅持長期主義,穩扎穩打建立自身的物流能力,用扎實的物流服務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這個過程沒法取巧、沒有捷徑。”
為了建立自身的物流能力,近年來,菜鳥動作頻頻。
近日,菜鳥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2022財年,菜鳥加大了全球物流服務的能力建設,在始發國攬收、倉儲、清關、干線,和目的國分撥、配送、自提等各個操作環節均加大了建設投入。
其中,包括在比利時列日、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兩大eHub運營后迅速接近滿負荷狀態,在歐洲、南美洲、東南亞等地建成的9個國際快遞分撥中心,及在波蘭、法國、西班牙等國建設的一批自提柜設施,提升了端到端的國際快遞和供應鏈能力。
截至2022年3月31日,菜鳥直接運營300多萬平方米跨境物流倉庫,每月有240多架包機用于干線運輸,并和全球超過50個港口合作建立智能清關系統,搭建了一張高質量的全球物流網絡。
菜鳥跨境物流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據菜鳥方面透露,目前,菜鳥全球物流已經形成包括B2C跨境包裹和B2B國際貨運的綜合服務。國際貨運提供了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港,60多個國家到門服務,涵蓋海陸空及多式聯運的多種解決方案。
此外,在鄉村物流當中,菜鳥持續推動快遞進村,鄉村服務站覆蓋到了近5萬個村鎮。目前菜鳥共同配送區域內已經有150余個區縣實現數智化作業,根據村級收件地址進行智能分撥,讓鄉村快遞更快送達。
種種跡象表明,雖說在出生時獨辟蹊徑,在目前階段,找到了自身發展路徑的菜鳥,和傳統物流快遞公司似乎殊途同歸。
CIC灼識咨詢合伙人馮彥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當前階段,電商依然是國內快遞的重要訂單來源,電商的進一步滲透以及訂單形態的變化會給快遞帶來一定增量。馮彥嬌表示,目前高線級城市的電商覆蓋趨近飽和,低線級城市/農村地區依然存在滲透空間,極兔崛起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對這塊市場的把握。
“另外,電商訂單呈現越發小散的狀態,對于快遞業務量的增長也會起到一定推動作用。但整體而言,對物流公司來說,國內快遞大多已經步入存量業務的階段,未來的發展路徑是出海、或從快遞出發橫向拓展其他物流/供應鏈業務。”馮彥嬌說。
魏建輝亦對記者表示,從目前看,行業尋找新的增量三大方面:進村、進廠、出海,對應的是農村下沉市場、制造業領域、海外市場,“但綜合行業各家業務表現看:農村下沉市場發展較快,另外海外東南亞的快遞業務發展也不錯。與制造業融合,做合同物流,快遞企業還需要不斷練習內功,從組織體系、人員、資金、技術等多方面需要重構,才能做好制造業物流服務。”
不過,在當前階段,菜鳥顯然還在投入期。阿里最新的財報數據顯示,菜鳥分部2022財年的經調整EBITA為虧損為人民幣14.65億,2021財年為虧損人民幣8.13億。同比虧損增加主要由于增加對全球智能骨干網絡的投入,和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俄羅斯和烏克蘭沖突導所帶來的影響。
今后,菜鳥或將走向獨立發展。今年2月,阿里巴巴發布了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2022財年第三季度財報,在當時的電話會議上,阿里高管透露,菜鳥、本地生活、Lazada等并不是內部事業部而是獨立公司,以后也會持續推進閉環業務的公司化運營。
步入第10年,與誕生之初相比,菜鳥已經進一步找到了自我。可以想見的是,菜鳥在“全球化產業互聯網公司”這一發展路線上的跋涉,才剛剛開始。
封面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