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5-09 19:07:47
◎2021年,“百億俱樂部”成員增加至10家。中信證券以230.99億元凈利潤一騎絕塵,國泰君安、華泰證券、海通證券、招商證券、廣發證券、中金公司、中國銀河、中信建投、國信證券凈利潤均超過100億元。
每經記者|王硯丹 每經編輯|何劍嶺
圖片來源: 攝圖網_300320847
近期,證券行業百余家券商在中證協網站陸續披露了2021年年報。根據2月底中證協公布的整體數據,“十四五”開局之年,證券行業表現良好。2021年全行業140家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024.10億元,實現凈利潤1911.19億元。截至2021年末,證券行業總資產為10.59萬億元,凈資產為2.57萬億元,較上年末分別增加19.07%、11.34%。
但與此同時,仍有券商出現了業績虧損。東方財富Choice金融終端數據顯示,2021年共有8家券商出現虧損,分別是高盛高華證券、中山證券、東亞前海證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匯豐前海證券、德邦證券、網信證券、大同證券。其中大同證券以虧損7.32億元排名墊底。此外,第一創業的投行子公司——一創投行也出現了小幅虧損。
先來看看虧損公司的具體情況:
圖片來源:Choice(下同)
按照虧損絕對金額計算,大同證券以虧損7.32億元排名第一,其次是網信證券虧損5.08億元,德邦證券以虧損4.58億元排名第三。此外,匯豐前海證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東亞前海證券、中山證券和高盛高華證券各虧損1.59億元、8491萬元、5754萬元、5272萬元和1531萬元。一創投行為第一創業投行子公司,虧損金額為1538萬元。
與2020年相比,2021年虧損的券商數量有所減少。2020年合計共有11家券商虧損,光是華融證券一家便虧損了82.36億元之多。
2021年,網信證券、匯豐前海證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為連續虧損。大同證券、德邦證券、東亞前海證券、中山證券、高盛高華證券為新出現虧損。而上年虧損的華融證券、太平洋證券、高華證券等則實現扭虧為盈。
從虧損原因來看,2021年出現虧損的券商既有一部分共性原因,也有個體差異。
在上述虧損券商中,匯豐前海、東亞前海、野村東方國際目前仍為合資券商,高盛高華已由高盛集團全資控股。
匯豐前海證券今年3月剛剛完成了股權變更,目前的股東結構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持股90%,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持股10%。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25億元,但虧損達到1.59億元。
匯豐前海證券在年報中指出,未來主要準備進行差異化經營:公司旨在成為一家具備全面金融服務能力的綜合類證券公司,依托匯豐集團優勢,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做法,為客戶提供差異化服務和多元化產品,服務實體經濟。
東亞前海2017年12月7日開業經營,目前東亞銀行持股49%為第一大股東,銀之杰、晨光控股、前海金融持有其余51%股權。截至2021年年底,東亞前海的營業范圍包括證券經紀、證券承銷與保薦、證券自營、證券資產管理、證券投資咨詢。2021年,東亞前海實現營業收入3.78億元,虧損5754萬元。東亞前海指出,公司于 2021年底獲批籌備融資融券業務資格及設立另類投資子公司,將在辦理換發經營證券業務許可證等手續后正式開展相關新業務。
野村東方國際證券2019年11月獲得證監會同意開業。目前野村控股株式會社持股51%,為第一大股東。
雖然出現虧損,但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指出,2021年是公司運營第三年,也是四項牌照業務全面展業的第二個完整年度。公司運營平穩,內控體系構架完整,業務模式趨向清晰,“野村東方國際”的品牌已在市場上建立并逐漸擴大影響。
高盛高華2021年實現收入6.02億元,虧損1531萬元。不過,比起經營,高盛高華2021年干的最重要兩件事兒是申請牌照和換股東:2021年7月5日,北京證監局批準公司增加證券自營、證券經紀、證券投資咨詢、代銷金融產品業務。2021年11月,公司完成股權變更的工商登記,高盛集團成為唯一股東。2021年12月,高盛高華同意受讓北京高華現有的所有業務。
由此可見,四家外資或合資券商雖然小幅虧損,但考慮到正處于借資本市場開放東風進一步深入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初期,業務體量相對較小,且部分牌照剛剛獲得或正在申請,小幅虧損在情理之中。
而其余虧損的四家內資券商——大同證券、德邦證券、網信證券、中山證券,或是因費用、減值計提大幅增加,或是本身內控出現重大問題導致監管出手造成業務受限而導致虧損。
大同證券2021年營業收入3.91億元,凈利潤虧損高達7.32億元。其中,信用減值損失高達7.64億元,而去年同期僅有0.18億元,信用減值大幅增加是拖累公司利潤的主要原因。
德邦證券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13.19億元,但虧損達到4.58億元。其中,業務及管理費用大幅增加是公司虧損主因,2020年,公司業務及管理費僅為8.74億元,但2021年業務及管理費大幅增加至13.69億元,已經大于收入金額,直接造成營業虧損。
網信證券的虧損則在市場預料之中。由于證監會在日常監管中發現網信證券財務狀況持續惡化,凈資本及其他風險控制指標不符合規定要求,存在重大風險隱患。自2019年5月5日起,證監會遼寧監管局向公司派出了風險監控現場工作組,進行專項檢查,監控公司經營、管理活動。2019年至2021年,網信證券連續被評為D級。
2021年,網信證券實現營業收入0.46萬元,虧損5.08億元。其凈資本已經降至-41億元,處于資不抵債狀態。
好消息是,網信證券的破產重整工作順利推進。2月10日晚間,指南針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網信證券管理人通知,根據2022年2月10日網信證券破產重整案第二次臨時債權人會議表決結果,確定公司為網信證券重整投資人。年報中,網信證券也指出,如果公司破產重整工作順利完成,公司將與新的股東積極配合,形成良性互動,按照新的發展戰略規劃,推動公司各項業務順利開展,力求公司各項業務更上一層樓。
中山證券實現營業收入10.51億元,凈利潤虧損5272萬元。2020年中山證券盈利2.50億元。
中山證券為上市公司錦龍股份旗下子公司。根據錦龍股份年報,中山證券虧損的原因是2020年8月收到監管部門的行政監管函,新增資本消耗型業務被暫停,導致營業收入下降幅度較大。另外,中山證券部分持倉債券估值下跌,公允價值變動出現損失。
券商行業業績雖說是“靠天(市場)吃飯”,但在激烈競爭下,其業績的波動性也不容忽視。不過,如果拉通排名可以發現,2021年,券商行業“強者愈強”雖然明顯,但即使是排名靠前的券商,業績排名競爭也非常激烈。
2020年,行業一共只有5家券商凈利潤突破百億元,它們分別是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海通證券、廣發證券。
但2021年,“百億俱樂部”成員增加至10家。中信證券以230.99億元凈利潤一騎絕塵,國泰君安、華泰證券、海通證券、招商證券、廣發證券、中金公司、中國銀河、中信建投、國信證券凈利潤均超過100億元。
但其中,廣發證券、中金公司、中國銀河、中信建投、國信證券這五家券商,凈利潤都在100億~110億元區間,彼此差異極小。
光大證券在其最新研究報告中指出,從財報中,可以看出證券行業的幾點變化:
第一,資本市場的規模擴張。截至21年末上市公司家數4685家,2021年新增上市公司504家,資本市場的快速擴容帶來了A股成交量中樞的提升以及資本中介業務的需求增加。
第二,ROE提升,多元業務快速發展帶來的收入結構的多樣化,降低了業績波動性。
第三輕重資本業務齊頭并進,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等輕資本業務貢獻高毛利,衍生品等重資本業務鑄造新的業務壁壘。
第三,公司間分化明顯,龍頭券商的市占率進一步提升,中小券商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壓力。
光大證券認為,2022年龍頭券商和中小券商會在市占率和業績層面有一個更加明顯的分化表現。金融科技的賦能將進一步拉大券商的差距,科技投入不斷加速有助于業務拓展尤其是零售端業務的快速發展。“展望未來,我們認為證券行業的轉型在于完成從依賴個體到依賴平臺,從通道類到主動管理類,從價格接受到具有資產定價能力的轉型。目前在資本市場加快改革的背景下,券商的轉型和發展速度無疑在加快。”
同時,光大證券明確指出,市場對于券商板塊的認知主要在于短期的交易價值,證券行業的配置價值尚未得到市場的充分認可,券商投資正處于從交易價值到配置價值的關鍵轉型期。從公司層面來看,“分化”是2022年行業演繹的關鍵詞,在“分化”過程中頭部券商和部分有差異化競爭力的券商將有望獲得超額收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