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4-13 22:44:24
◎4月13日,北方華創(002371,SZ)發布2022年一季度業績預告,預計2022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約19.9億元至22.8億元,同比增長40%至60%;預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1.97億元至2.19億元,同比增長170%至200%。
每經記者|趙李南 每經實習編輯|楊夏
4月13日,北方華創(002371,SZ)發布2022年一季度業績預告,預計2022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約19.9億元至22.8億元,同比增長40%至60%;預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1.97億元至2.19億元,同比增長170%至200%。
對于預計一季度業績的增長,北方華創解釋稱,主要原因為下游需求旺盛。
同日,北方華創還發布了《2021年度業績快報》,預計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約96.83億元,同比增長59.9%;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10.77億元,同比增長100.66%。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多家研究機構認為,半導體設備產業有望在2022年延續增長態勢,主要原因為晶圓廠的設備支出增長和國產替代加快。
“相比去年同期,因主營業務下游市場需求旺盛,公司電子工藝裝備及電子元器件業務持續增長,使得公司營業收入及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均實現同比增長。”北方華創針對一季度業績增長表示。
圖片來源:北方華創公告截圖
在同日發布的《2021年度業績快報》中,北方華創對2021年的業績增長解釋為銷售訂單、生產規模較上期增加,“2021年,公司電子工藝裝備和電子元器件業務依然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通過加快技術創新,集聚發展資源,緊抓市場機遇,有效防控風險,公司各項經營工作順利進行,經營業績實現持續增長。”
2021年,半導體產業出現了強勁增長。據此前中微公司(688012,SH)發布的2021年報轉引WSTS(World Semiconductor Trade Statistic,一家半導體行業數據統計公司)的數據統計,2021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達到5559億美元,同比增長26.2%。中國仍然是最大的半導體市場,2021年的銷售額總額為1925億美元,同比增長27.1%,創歷史新高。
受益于下游的增長,半導體設備也在2021年呈現高增長態勢。根據SEMI(國際半導體設備材料產業協會)的統計,2021年全球半導體制造設備銷售額激增,相比2020年的712億美元增長了44%,達到1026億美元的歷史新高。中國第二次成為半導體設備的最大市場,銷售額增長58%,達到296億美元,是連續第四年增長。
“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汽車電子等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應用,將帶來龐大的半導體市場需求。半導體設備位于半導體產業鏈的上游,其市場規模隨著下游半導體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而波動。”中微公司分析稱。
“伴隨著新應用推動市場需求的持續旺盛,半導體設備行業將受益于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中微公司認為。
針對產業景氣度會在接下來繼續保持,SEMI持有類似的觀點,SEMI在今年1月的預測報告中認為,全球前端晶圓廠設備支出預計將在2022年同比增長10%,達到超過98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這標志著連續第三年的增長。
圖片來源:SEMI中國官網
SEMI稱,在繼2020年的17%增長以及2021年的39%增長之后,晶圓廠設備支出在2022將繼續增長。該行業上一次連續三年增長是在2016年至2018年,再上一次的連續三年增長還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
從更長的周期看,中微公司認為,2020年至2024年,全球半導體設備采購支出預計將保持增長態勢。根據Gartner的預測,刻蝕設備市場規模將由2020年約123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約152億美元。根據Yole的預測,氮化鎵基MOCVD設備市場規模將由2020年1.9億美元增長至2025年約2.5億美元,功率器件外延設備市場將由2020年約2億美元增長至2025年約3.1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產業整體增長之外,多家機構認為,國產替代趨勢成為推動相關產業增長的另外一個關鍵要素。
招商證券在研究報告中認為:“根據各大晶圓廠擴產計劃看,2022-2023年擴產仍處于高峰期,同時需要關注疫情反復、地緣沖突等外部因素對供需兩側影響下晶圓廠稼動率下滑帶來資本開支放緩,從長周期看國內晶圓廠建設明顯加快,有利于設備和材料的國產化。”
浙商證券在研究報告中認為:“北方華創作為國內平臺型半導體設備龍頭企業,未來10年,有望復制北美半導體設備龍頭公司過去10年市占率提升(國產替代)、多元產品平臺化布局(平臺型公司)的歷史趨勢。”
“目前國內半導體設備市場主要由歐美、日本等國家的企業所占據。近年來我國設備行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國產設備在產品性價比、售后服務、貼近客戶等方面的優勢逐漸顯現。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市場需求帶動全球產能中心逐步向中國大陸轉移,持續的產能轉移帶動了市場規模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也為設備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中微公司稱。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