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官方網站 2022-03-16 11:22:25
2022年2月,《國務院關于同意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批復》(國函﹝2022﹞10號)公布。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 自然資源部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的通知》(發改規劃﹝2022﹞332號)公布。記者圍繞社會關注問題,采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有關負責人。
一、為什么出臺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
答: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城市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并強調城市建設要以自然為美,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考察調研成都時首次提出建設公園城市,2020年提出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這為成都建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成都要以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開展現代化城市試點示范。
當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64.72%,城市已成為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主要載體。人民群眾對優質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健康安全等方面需求日益增長,城市發展將更多體現生產生活生態多元導向,生產生活方式將加快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
成都建設公園城市,是新發展理念的城市表達和生態文明思想的城市實踐,有利于在探索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實踐、城市人民高品質生活新方式、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模式、超大特大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徑等方面,積累有效做法和有益經驗。
圖片來源:攝圖網-401437638
二、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具有哪些基礎?
答:成都市作為西部地區超大城市,生態本底良好、發展活力強勁,在公園城市建設方面開展了積極探索、形成了初步成果,具備進一步深化建設的堅實基礎和獨特優勢。
成都生態本底良好。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稱,自然資源稟賦得天獨厚,千年傳承的山水林田是建設公園城市的優良本底基礎。地處青藏高原邊緣山地與四川盆地的接合部,能夠在市區遙望大雪山,岷江及沱江干流穿越市域,生物資源多樣豐富,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森林覆蓋率達40.3%。
成都發展活力強勁。產業基礎扎實,創業氛圍濃厚,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近2萬億元,人均GDP達到高收入經濟體水平,具備建設公園城市的堅實物質基礎。科技創新能力較強,擁有高等學校60余所、科研院所30余家、國家重點實驗室10余家,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比超過四分之一。
成都前期實踐豐富。實施了若干生態工程,依托自然山水建設城市“綠心”“綠肺”“綠脈”“綠環”“綠軸”。開展了“百個公園”示范工程,創造較多可感可及的公共生態產品?;竟卜阵w系不斷健全,醫療、教育、文化等服務水平較高,“一老一小”服務體系正在建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覆蓋面較廣,生活品質較好。
三、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的定位是什么?
答: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要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突出公園城市的內涵特征和建設要求,牢牢把握三個發展定位。
城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示范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過去一些城市走粗放式發展路子,存在著空間無序擴張、生態功能退化、資源低效利用等問題。成都建設公園城市,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發展潛力,促進人口分布、經濟布局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充分挖掘釋放生態產品價值,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使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機生長,率先塑造城園相融、藍綠交織的優美格局。
城市人民宜居宜業的示范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是人民棲居之所,承載著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在追求經濟效率和基礎設施等“硬需求”的同時,更加關注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軟需求”。成都建設公園城市,要提供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便捷舒適的生活環境、人盡其才的就業創業機會,把城市發展成果具化為人民美好體驗,使人在城市中實現價值、城市因人而更加繁榮,率先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園。
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示范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加快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城市治理工作重要性日益凸顯。成都建設公園城市,要創新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全面提升安全韌性水平和抵御沖擊能力,使城市治理更加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率先探索符合超大特大城市特點和發展規律的治理路徑。
四、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的總體思路是什么?
答: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促進城市風貌與公園形態交織相融,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結合,打造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公園城市。
在工作原則上,堅持統籌謀劃、整體推進,把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實行全周期管理;堅持聚焦重點、創新突破,突出公園城市的本質內涵和建設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彰顯特色,根據成都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自然資源稟賦、歷史文化特點,制定實施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堅持穩妥有序、防范風險,穩妥把握建設時序、節奏、步驟,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
在發展目標上,到2025年,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深度融合,歷史文化名城特征更加彰顯,市政公用設施安全性大幅提升,居民生活品質顯著改善,營商環境優化提升,城市治理體系更為健全;到2035年,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全面完成,園中建城、城中有園、推窗見綠、出門見園的公園城市形態充分彰顯,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公園城市全面建成。
五、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的主要任務是什么?
答:圍繞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的定位和目標,主要實施四項任務舉措。
厚植綠色生態本底,塑造公園城市優美形態。著眼構建城市與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公園體系、生態系統、環境品質、風貌形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構建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融合格局,完善“一山連兩翼”空間總體布局。建立藍綠交織公園體系,依托龍門山、龍泉山建設城市生態綠地系統,依托岷江、沱江建設城市生態藍網系統。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保育秀美山林,建設美麗河湖,守護動物棲息家園。挖掘釋放生態產品價值,發展生態產品精深加工和生態旅游開發等產業。完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精準科學依法系統治污。塑造公園城市特色風貌,提高城市風貌整體性、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同時,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行動,在生態修復、環境治理、生態價值、水利工程等方面實施一批工程項目。
創造宜居美好生活,增進公園城市民生福祉。推動公共資源科學配置和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為人民打造更為便捷、更有品質、更加幸福的生活家園。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導綠色出行,鼓勵綠色消費,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增強養老托育服務能力,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擴大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供給。提供優質醫療教育服務,加強公立醫院建設,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完善住房保障體系,著力解決新市民和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建設品質化現代社區,打造功能完善、業態齊全、居商和諧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提升文化旅游魅力,建設彰顯天府文化和蜀風雅韻的世界文化名城。同時,開展宜居生活創建行動,在綠色生活、養老育幼、住房保障、社區服務、文化旅游等方面實施一批工程項目。
營造宜業優良環境,激發公園城市經濟活力。圍繞增強城市內生增長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動壯大優勢產業、鼓勵創新創業、促進充分就業相統一,使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營造國內一流營商環境,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營商環境制度體系。推動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優化能源結構、產業結構、運輸結構。發展彰顯競爭力的優勢產業,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引導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進活力迸發的創新創業,推動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促進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建設人才集聚高地,營造開放包容、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同時,開展宜業環境優化行動,在綠色生產、優勢產業、科技創新、技能提升、消費業態、金融服務、法治保障、雙向開放等方面實施一批工程項目。
健全現代治理體系,增強公園城市治理效能。發揮政府、市場、社會各方力量,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城市治理體系,為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提供保障。增強抵御沖擊和安全韌性能力,系統排查災害風險隱患。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推動城市治理重心和配套資源向基層下沉。構筑智慧化治理新圖景,推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公共服務一網通享、社會訴求一鍵回應。建立集約化的土地利用機制,促進城鎮建設用地集約高效利用。建立可持續的投融資機制,推行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TOD)模式,加強片區綜合開發。同時,開展治理能力提升行動,在內澇治理、燃氣管道改造、應急能力建設、智慧化治理、土地利用、投融資創新等方面實施一批工程項目。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40143763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