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01 19:17:48
◎商務部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統籌疫情防控和消費促進工作,千方百計推動消費持續恢復和升級。
◎商務部將會同各地、各部門全力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保訂單、穩預期、拓市場。同時將密切跟蹤外需以及外貿的形勢,加強監測和預警,做好政策的儲備。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旭
3月1日,國新辦就推動商務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
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發布會上表示,過去的一年商務運行穩中向好,好于預期。“從國內消費來看,持續穩定恢復;從外貿來看,去年是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對外貿易無論從規模和國際市場份額都創了新高。利用外資也較快增長,對外投資也保持穩定,多雙邊經貿合作實現新的突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3月1日當天,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2月份,制造業PMI 錄得50.2%,較上月回升0.1個百分點。在分項指數里,PMI新訂單指數為50.7%,時隔半年后首次回到臨界值上方,較上月回升1.4個百分點;而新出口訂單指數較上月回升0.6個百分點至49%。相關數據充分展現了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
在發布會上,王文濤表示,2021年,我國消費持續穩定恢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5%,特別是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比達到了24.5%。消費去年又重新回到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
“但去年四季度以來下行壓力在增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0月份4.9%、11月份3.9%、12月份1.7%。總的感覺到,消費下行壓力還是很大,今年穩消費壓力不小。”王文濤表示,為此商務部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統籌疫情防控和消費促進工作,千方百計推動消費持續恢復和升級。
談及下一步促消費的舉措,王文濤介紹,首先是抓好政策落實,增強消費市場的主體活力。消費特別是基礎性的消費、聚集性的消費受疫情的影響最直接,比如餐飲、住宿,還有零售,受到疫情沖擊更為明顯,這些行業困難也就更多,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著較大的生存壓力。
“根據國務院的部署,國務院14個部門聯合出臺了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對這些行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提出了力度大、針對性強的紓困幫扶政策。我們首要的就是把這些紓困幫扶的政策落實到位。”王文濤說。
二是創新理念方式,辦好消費促進活動。今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商務部門將通過線上線下融合舉辦各類促消費活動,比如消博會、汽車嘉年華、家居消費季,穩住重點商品的消費。與此同時,還將借助北京冬奧會巨大成功所帶來的“冰雪熱”,組織形式多樣的冰雪主題消費促進活動。
三是打造消費升級平臺。王文濤透露,2021年我國提出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經過近一年的工作,要總結、提升相關經驗,同時進一步推進步行街高質量發展,開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的示范創建,加快建設便利居民生活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發展首店經濟、首發經濟,壯大定制、體驗、智能、時尚等新型消費,發展綠色健康消費,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王文濤說。
與消費相比,我國外貿在去年的表現可謂更加亮眼。以美元計價,2021年我國進出口規模達到6.05萬億美元,年內跨過5萬億、6萬億美元兩大臺階,達到了歷史高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面對“三重壓力”疊加去年的高基數,今年穩外貿應當如何發力?
對此,王文濤表示,首先是做好穩外貿政策的落實和儲備,要把減稅降費等政策落實到位,把金融保險等惠企舉措用足用好,把貿易便利化措施抓實抓細,全力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保訂單、穩預期、拓市場。“同時,我們將密切跟蹤外需以及外貿的形勢,加強監測和預警,做好政策的儲備。”
其次是保障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暢通。王文濤透露,商務部將推進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的建設,支持加工貿易穩定發展,培育新一批邊民互市落地加工試點,深入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培育貿易雙循環企業。還將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國際物流、結算暢通,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促進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協作。
三是持續推進外貿創新發展。從3月1日起,新的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清單正式實施,清單商品進一步增加,類別更加豐富。
“我們還要加大力度支持海外倉發展,建設完善海外倉網絡,推進海外智慧物流平臺建設,培育一批離岸貿易中心城市(地區),發展壯大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推動貿易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發展。”
根據調整后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新增了29項商品,包括滑雪用具、家用洗碟機、高爾夫球用具、番茄汁等近年來消費需求旺盛的商品。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高凌云認為,商品清單的優化,可以看成是我們為了穩外貿的一個實招,也有利于促進跨境電子商務這一業態模式及其相關行業的發展,有利于世界分享中國的市場機遇和發展機遇。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