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2-08 09:18:53
每經評論員 李玉雯
近日,央行一連發布兩則公告,分別受理了萬向控股、招融投資關于設立金融控股公司的行政許可申請。其中,萬向控股是央行受理的首個民營金控牌照申請,這也意味著萬向控股有望成為國內首家民營金融控股公司。
近年來,金融“全牌照”延續強監管態勢,2020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金融控股公司準入管理的決定》,央行同步發布《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兩份重磅文件的出臺使得金控公司作為整體被納入監管體系,填補了此前的監管空白。
根據要求,金融控股公司主要是指依法設立,對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類型金融機構擁有實質控制權,自身僅開展股權投資管理、不直接從事商業性經營活動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往往規模大、業務多元化、關聯度較高,跨機構、跨市場、跨行業、跨區域經營,關系到國家金融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央行對于金融控股公司的準入更是會嚴格把關。
筆者梳理發現,上述政策自施行以來,申設金控牌照獲受理的企業僅有5家,分別是中國中信、光大集團、北京金融控股集團,以及此番受理的萬向控股和招融投資,當中既有央企、地方國企,也有民營企業,顯示出監管對于各類資本“一視同仁”的態度。
隨著監管框架搭建完善,市場普遍認為民營金控集團受到的影響更大。近些年來,部分非金融企業投資控股了多家多類金融機構,成為事實上的金控公司,“明天系”“安邦系”“復星系”“海航系”“中植系”等均是代表性的大型民營金控集團。
誠然,一些實力較強、經營規范的機構通過這種模式,優化了資源配置并且提升了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但在實踐中,也有少部分企業盲目向金融業擴張,隔離機制缺失,存在抽逃資本、循環注資、虛假注資,以及通過不正當的關聯交易進行利益輸送等問題,導致跨機構、跨市場、跨業態的風險傳染與積聚,也造成了風險事件發生。
筆者認為,牌照監管之下,包括民營資本在內的金控集團將告別野蠻生長。按照監管要求,相關民營金控集團無論是依規設立金控公司,還是通過股權轉讓等方式整改,都是進行風險排查、清理整頓的有效措施,對于從源頭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具有積極意義。
進一步來看,由股權架構清晰、風險隔離機制健全的金融控股公司作為金融機構控股股東,有助于整合金融資源,提升經營穩健性和競爭力,行業整體也將形成有序競爭、良性發展的態勢。
此外,隨著金控公司批設工作步入常態化,關于并表管理、資本管理、關聯交易管理等相應的監管細則也應當在實踐中逐步完善。例如互聯網平臺的民營金控在關聯交易上不僅涉及傳統的資金往來,還會牽涉到客戶引流、信息數據傳輸等新型關聯交易,這些方面的監管措施仍需進一步細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